关于中国足球,35年前的这部电影就已经开始思考了
国内以足球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不算多,掰着指头差不多就能数过来。可即便如此,在很多盘点足球影视作品的文章中,有一部老电影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这部电影就是广西电影制片厂于1984年拍摄的《加油,中国队》。该电影由当时的新生代导演张军钊执导,容志行、迟尚斌等球员均参与拍摄。以现在的视角老看,该电影的特效、画面等等均算不得上乘,但是从内容来看,导演却能够通过短短90分钟的电影,刻画出各行各业球迷们的形象,并在电影里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足球的看法,在与足球有关的影视作品里,这部电影称得上是佳作,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部老电影。
(一)
首先来介绍一下导演,张军钊这个名字,如今听过的人已经不多,但是在80年代,张军钊在中国电影届有着很响亮的名气。1983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一个和八个》,这部电影被视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张军钊是该片导演,张艺谋、肖风任摄影,何群任美工师,陶泽如和陈道明主演,郭宝昌是“不挂名的艺术指导”,这批人当时大部分毕业不满一年,整个剧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在中国电影界是史无前例的。
(图)《一个和八个》剧照
而电影送交文化部审查时,正赶上文艺界的某些人批判“人性论”,《一个和八个》成为了这些人口中的“精神污染”,对其大加批判。当时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厂长韦必达表示,应该关心爱护年轻人,如果电影有问题,那么他这个厂长愿意承担责任。然而韦必达的背书并未改变其他人的看法,直到1年后的1984年10月,因为群众反响实在强烈,该片才获得通过。
同样在1984年,张军钊再次担任导演,拍摄了以中国男足冲击奥运会为主题的《加油,中国队》。影片的背景是国家队即将面临冲击奥运会的最关键一战——与亚洲劲旅阿西沙的决战。由于影片并非纪录片,所以中国队的对手以及预选赛的赛制等等,都是虚构,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该片大大小小的故事线加一起大约得10条以上,导演希望用众多角色,来向人们展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球迷。虽然故事线很多,而且故事线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叉,但是各条故事线之间的切换却并无违和感,足以看出导演讲故事的功力。
不过,也正是因为故事线太多,让电影中几个人物的故事显得过于单薄。比如片中的外地女球迷,千辛万苦来到北京,可见国足一面的愿望却没能实现。能够独自一人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看球,此人并非简单之人,而这名女球迷却是一个传统的内向、温柔的女性形象。这与其人物的做法存在很大的矛盾,可是导演并未将矛盾产生的原因交代清楚,甚至,如果不是演员表,我们都不知道这名女球迷叫什么名字。
而其余的故事线则丰富了很多,比如老姜头,本不知足球是何物,只是因为单位上年轻人谈论足球时,得知比赛时工人体育场外人很多,所以带上自家的花生,在比赛开始前跑到体育场外面卖。当得知中国队领先时,因为觉得中国队能打败外国人而激动不已,将手里的花生全部送给了在球场外焦急地等待着结果的球迷们,却最终因为过于激动而突发心梗,与世长辞。
老姜头可以说是当时“外围球迷”的代表,所谓“外围球迷”,是指那些并不知道足球为何物,只是因为能在赛场上战胜老外、为国争光,才开始支持男足。其实这些人对于体育项目的态度差不多,谁争光了,就支持谁。当然,在当下,如果谁在赛场上丢人了,那么骂得最狠的也是这群人。
(二)
除了老姜头,影片里还有个老母亲也算这一类人,她的儿子是个狂热的足球迷,老太太不懂什么是足球,对于儿子花光积蓄看球的行为并不理解,后来在大街上听到人人都在谈论足球,才知道儿子和同事们喜欢的是个正经东西,这才高高兴兴地支持起了儿子。
老太太的儿子在服装厂工作,是个业余鼓手,愿望就是在球场内为中国队擂鼓助威。在一开始,他连业余鼓手都算不上,因为他连鼓点都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幸好有个工友的表哥在乐团是鼓手,工友写了个条子,让他找自己的表哥学习一番,这群服装厂的球迷才算在家里操练起来。
为了有统一助威服装,他们还央求着服装厂领导,用处理价拿到了车间里存放的一堆残次品。然而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们在现场又遇到了麻烦,手里的锣鼓刚刚敲打起来,就被在现场执勤的民警制止。下半场中国队反超比分,将球场内的气氛推向高潮,服装厂的员工再次敲锣打鼓为中国队助威,无力制止的民警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国足的比赛热度太高,民警们只能选择小心谨慎。在动员讲话时,公安领导表示,精彩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期间,犯罪率几乎0,执勤民警们必须打保证比赛安全进行,并且不能跟群众对立。公安领导的担心并不多余,比赛时现场内就混进了小偷,在偷到身旁女球迷的钱包后,他急急忙忙地想离开现场,却被其他球迷拦下。
“中国队刚才落后你不走,现在领先了你倒跑了,你丫是汉奸啊?”看到全场忘我地为中国队加油的球迷,小偷也良心发现,回到座位后扯了个理由将钱包还给了女球迷。与这位女球迷一同来现场看球的,是她的男朋友,一位青年设计师,知识分子。对于中国足球的问题,这位设计师有着较为深层的认识。
他认为,中国足球之所以上不去,是因为没有专业的球场,没有专业球场,就没有足球文化。在设计院,他给出了一份专业球场的设计方案,面对方案审核人员的各种询问,设计师对答如流,最后领导拍板:“这方案我看很不错,就这样报给上级审批吧。”过了几天,领导找到设计师告诉了审批结果:上级也很欣赏这套方案,可是修建体育场的那块地皮没了,转给了民生改建项目。
下班后,领导和设计师一同推着自行车回家,在路上,领导语重心长地开导着设计师:“咱们都一样,都希望中国足球能够冲出亚洲,民族体育固然重要,关乎国计民生的吃穿住才是更重要的,你看这群孩子,如果连家都没有,他们还能踢球吗?”看着在街头踢球的孩子,设计师才算是明白了领导和上级的用心。
而在大学里,关于中国足球深层次的争论更多,比如有一名路子比较野的大学生,千方百计借到了一台电视,专门收看国足的比赛,他一边鼓捣电视,一边还跟一个眼镜争论着中国足球的问题。眼镜认为,中国足球现阶段没什么希望,因为足球运动是工业化的产物,体现的是工业社会里的分工协作,而中国的工业化还在建设中,所以中国足球现阶段是上不去的。
而鼓捣电视机的大学生却不以为然:“根据考古发现,蹴鞠运动在殷商时期就有了雏形,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工业化?可见这足球,跟工业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三)
对于中国足球的思考,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导演借设计师、大学生这些知识分子之口所表达出的,只能说是个别问题,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杨教练的视角来向大家展现。与阿西沙队的比赛是决定国足能否出线的关键一仗,赢了,冲出亚洲;输了,就得提前为下一届做准备。而国足里里外外的情况,则让杨教练很是头疼。
(图)袁领队(左)与杨教练(右)
在内部,主力中锋季呈(容志行扮演)受伤,预计届时无法出战,其他队员也存在思想放松、身体状态不佳的情况;相对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更让杨教练闹心。在影片一开始,杨教练和袁领队召集国足球员开会,然而就这么一个内部会议也没能肃静地开下去。两名记者突然闯进会议室,手里还拿着体委的介绍信;杨教练被喊去接电话,虽然电话那头是什么内容电影没交代,但从杨教练有些不耐烦的语气中,也不难推断跟刚才的记者差不多。
好不容易开完会,外边又来了一群服务队,要与国足搞活动;还有一个纪录片摄制组要随队拍摄关于国足的纪录片。这些人不是有上级的介绍信,就是有领导的条子,杨教练一脸无奈:“把队伍拉到基地去(封闭式集训)。”车开到半路,又遇到养伤的季呈,季呈要求归队,杨教练劝了半天也用,最后只得给了一句:“愿意练就跟着练吧,反正到时候你也上不了场。”
(图)容志行扮演的季呈
其实杨教练打内心里并不愿意搞封闭式集训,很简单,如果愿意的话,他早就带着队伍躲起来了,根本不用等到现在。一是因为基地的条件实在不怎么样,二是封闭式集训对球员们的心理影响很大,而且出线在即,有的球员还产生了放松情绪,整个人一点儿精神都没有。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杨教练专门请来了一位残疾人运动员,激励一下手下的弟子们。
残奥会跳远冠军的扮演者名叫李成刚,他是五枚国际比赛金牌获得者,2004年又成为重残人横渡长江的第一人。仅仅一个镜头,我们就能体会到在金牌的背后,李成刚付出了多少汗水和伤痛。李成刚说,自己也是足球迷,以前的理想也是踢球,可残疾了之后,理想也随之破灭。杨教练这一招起到了作用,国足球员无不被这位身残志坚的榜样感动,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善,季呈和门将晚上还偷偷加练。
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杨教练还有一个麻烦,那就是战术安排。他的意见,就国足这个状况,还是得打防守反击。可袁领队却有不同意见,他提醒杨教练,我们在主场作战,主动出击,就算输了,那也输得壮烈,可打防守反击,那就是态度问题了。袁领队的做法,是典型的“外行管内行”,可是在电影中,袁领队并不是那种球迷们所厌烦的人物,相反,他在思想工作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对杨教练的提醒,虽然很无厘头,却是一个善意的提醒。
在电影中,袁领队的话语权远不如杨教练,可是杨教练对于袁领队的提醒却没有反驳,毕竟,他也是被一封封介绍信和一张张条子给练出来的,知道里边的轻重。于是,杨教练只能现把战术思路形成书面报告,上报给上级。幸好,上级同意了杨教练的战术安排,这个问题也算是过了。
接下来还有热身对手的问题,杨教练想找一支技术风格与阿西沙队相似的球队热身,可苦于经费紧张,只能就近找北京队凑合一下,国足以3-0战胜对手,也让球迷们先过了一把瘾。队内的各种问题,终于或圆满或勉强地给解决了。可等到解决完的时候,也差不多该比赛了,在万众瞩目中,国足球员们踏入了工人体育场。
(图)宋世雄也参与拍摄
上半场,国足主要任务是稳固防线,可不成想被对手偷袭成功打入1球,国足只能带着比分劣势回到更衣室。球员们刚刚坐定,门外便传来了一个声音:“同志们,首长来看望大家了!”随后一位领导带着他的女儿,跟随秘书走进了球队更衣室。
进入更衣室后,领导俨然成了中心人物:“咱们的战术不是打防守反击吗?怎么光守不攻啊?是否可以组织一下进攻,来打开局面呐?哪一位是季呈啊?听说你是场上的灵魂,怎么不去冲锋陷阵呢?轻伤不下火线嘛,你听听场外观众的呼声,我和女儿作为普通观众,也希望你能上场啊,嗯,杨教练?”
领导人物在中场休息时随意进入更衣室,是很早就存在的问题,张导不会放弃这个素材,只不过在影片中,他将此事进行了淡化处理,首长和女儿其实都不是真的,而是随队跟拍纪录片的演员所扮演。更扯的是,导演竟然因为队员们在聆听“首长”讲话时的表情不对,还要再拍一次,照此看来,短短的15分钟,能把零头留给杨教练,就算谢天谢地了。
“首长”让杨教练听的呼声的确存在,此时的看台上,因为国足落后而焦急的球迷整齐划一地喊着“换季呈”,而12年后,在金州体育场响起的,则是“换李铁”。季呈的求战欲望也非常强烈,可杨教练就是不想换,因为他知道季呈的脚踝伤根本没好。可架不住看台上球迷的呼声,以及季呈在自己面前跳来跳去证明自己脚伤无碍,只能无奈地挥手将季呈派上场。
(图)这部电影中,队员们的动作以及整个球队的站位,都是一板一眼,没有某些电影里出现的玄幻镜头
季呈上场之后,中国队的局面有了极大改观,连进2球将比分反超,可惜最后还是被阿西沙队将比分扳平。加时赛双方又是各入1球,只能通过点球来决胜,此时,杨教练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夺,让季呈的脚伤复发,尽管点球大战他把季呈的顺序放在了最后,可双方你来我往,竟然互射了十余轮,最后还是轮到了季呈。季呈主罚之前,连走路都很困难,而他的射门远远高出球门,中国队的晋级之路由此被封死。
比赛结束后,原本热情高涨的工人体育场变得静悄悄,郁闷的鼓手还在奋力地拍打着鼓,直到一拳将鼓打烂,满手是血,电影中出现的其他球迷也是一脸沮丧。影片结束得比较草率,按惯例来说,这种电影在最后总要给人们留点儿希望,可张导却只是应付了一下便草草收场,时至今日我们发现,草率的结尾恰恰符合现实,因为中国足球,是真的让人看不到希望。
本电影拍摄于1984年,距离“519”还有一段时间,那时,在世预赛上屡克强敌,在亚洲杯上获得亚军的中国男足,还是正面形象,可张军钊却已经开始了对中国足球一些问题的思考,并在电影中一一展示出来。从这一点来说,该片的思想深度并不逊于80年代出品的一些经典影视作品,甚至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思想超出时代,结局便要交给未来,如今距离电影上映已经足足35年的时间,这些年里,电影里的桥段、细节不断上演,至今没有结束。我们希望,电影里的那些事,能够早一点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