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拜仁霍村的比赛中断,聊聊德国足协的“50+1”政策
昨天的德甲比赛,拜仁慕尼黑客场挑战霍芬海姆,比赛过程并没有出现太多悬念,拜仁早早的就取得了比分上的较大优势,提前结束了比赛的悬念。但本场比赛争议一幕出现在下半场,拜仁极端球迷打出横幅,辱骂霍村老板霍普,并且也表达了对德国足协的不满情绪。经过拜仁高层和球员劝阻之后,那些球迷并没有停止他们的行为,比赛一度暂停。
比赛恢复之后,两队球员踢起了“友谊赛”,在中场互相传球,中间还颠两下球,并且时不时的跟身边的对手聊天,比赛在这种节奏下走到了最后,赛后两队球员一起进行了谢场。赛后拜仁通过各种方式对霍普表达了歉意。
其实这事在德甲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之前门兴和多特的主场也都出现过此类横幅,也都是表达对于霍普和德国足协的不满,他们认为霍普对于霍芬海姆的投资方式,挑战了50+1政策,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说说目前德国足球饱受争议的“50+1”政策了。
“50+1”是在1998年德国足协颁布的,之前德国足球俱乐部多为会员制,但是随着俱乐部的发展壮大,职业足球俱乐部需要成立一个股份制的公司,以此来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而“50+1”要求在这个股份制公司里,俱乐部(即俱乐部的全部会员)掌握50%以上的投票权,这样就能吸引外部资金进入,又能防止金元足球的出现,防止一支球队的走向完全由某个个人或者财团控制,保证会员对于球队的控制权。
其实这种政策还是很有必要的,看看这两年的中国足球吧,某个老板有钱时,球队就跟着“起高楼、宴宾客、成豪门、买梅西”,当老板进去之后,球队马上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包括之前的中甲中乙俱乐部退出潮,都是因为一支球队跟一个企业牢牢绑定在了一起。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如果一个企业向某个俱乐部投入了大笔的资金,还拿不到投票权,那么投资人对于投资俱乐部的欲望就会大为降低,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足球的发展壮大,就像当年马云马老板投资绿城一样,一切都谈的差不多了,但是宋卫平始终坚持要51%的股份,马云自然是不愿意,转而去投了恒大。
当然,德国足协的这个50+1也有例外,如果一个法律实体不间断的大幅支持俱乐部足球事业超过20年,则不受该政策的限制,投资勒沃库森的拜耳集团,以及投资狼堡的大众,都符合这个条件。莱比锡红牛通过各种买壳操作绕开了这一政策,又通过钻空子在球队队名里加上了红牛的缩写RB,所以莱比锡这些年一直受到德国球迷的声讨。
而霍芬海姆的霍普是德国足球商业化的代表人物,他之前曾经供职IBM,后来又和别人一起出来创办了知名的软件公司SAP,SAP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企业ERP软件提供者。霍普从1989年就开始一直投资霍芬海姆,而且他的这个投资并非想要短期内收到回报,而是凭借内心对于球队的热爱,在他的投资下,霍芬海姆一步步的从低级别联赛杀到德甲,霍普对于霍芬海姆来说如同再造。而目前霍普在霍芬海姆有着实际上的多数投票权和决策权。
德国球迷一次次的反对和不满,这也代表了目前德国国内传统的保守主义固有的价值观,而他们所坚持的,对于德国足球来说并不见得是热爱,很可能变成一种束缚,在未来的日子里,德国足球依旧要在这种争议下负重前行。图文:悟空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