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兄弟”的若纳坦,球员译名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

足球的魅力并不只是在场上,任何与足球相关的话题都会成为球迷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而外国球员的中文译名就一直是球迷们在看比赛之余所热衷谈论的一个话题。随着这几年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同一名球员的名字经常出现不同的译法,以至于会让一些球迷倍感懵逼。
(图)曾有“五兄弟”之称的前国米后卫若纳坦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此前曾在国米效力过的巴西后卫若纳坦,当时国内媒体对他有着主要的三种翻译,即除了若纳坦之外,还有乔纳森和霍纳桑,再加上他本人的两个绰号(赛麦孔、包工头),被国米球迷戏称为“五兄弟”。或许许多球迷正是从这个足球界的经典译名梗中了解到了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对Jonathan这个名字在发音上的区别。
于是人们就会问,那我国在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上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译名的源流与统一翻译标准】
我国开始大量出现的翻译的外国人名和名词是在清末,由于一段众所周知的屈辱历史,在那个时代我国涌入了大量外国人,并且由于当时我国是弱势的一方,所以给外国人翻译的中文名在基于音译的基础上,一般都会将其翻译地像一个汉人的名字并使用一些比较美化的字。
比如我们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所学过的曾经掌管清朝海关税务总司近半个世纪的英国人赫德,而实际上他的英文姓氏是Hart,对,你没有看错,这和他的英国同胞、前英格兰国门乔-哈特是一个姓氏。
(图)曾掌管清朝海关税务总司的赫德爵士(Sir Robert Hart)
这种翻译风格在后来的民国到新中国初期都一直延续,这尤其可以在当时的各国首脑名字的翻译中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来,比如担任过美国总统的胡佛、罗斯福、杜鲁门,担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丘吉尔和艾德礼,还有前法国总统戴高乐等都是如此。
但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译名的翻译标准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对外国人民的发音开始从兼顾“信、达、雅”转向了更强调“信”,也就是更贴近原有的发音,并且翻译出来的名字要看上去更像一个外国人,除非外国人自己取了中文名。不仅如此,之后还逐渐统一了标准,从50年代开始就逐渐出版了各国人名翻译辞典,并在1993年出版了补充汇编的合集《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之后将简称为《大辞典》)作为国内最权威的人名翻译统一标准的工具书。如今我国主流的外国人名翻译基本上是依据这一辞典。
(图)《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封面
所以在历史人物保留原来的译法的情况下,如今的外国人名翻译标准大致上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标准:
1、依据《大辞典》的词条
2、依据本人说法
3、依据这一名字的母语发音
以上三个标准是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的,也即最重要的仍然是依据《大辞典》,只有在辞典没有考虑到的情况下才会依照以下两个标准。
对此著名的现实典故便是对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Obama)名字的翻译,最初我国将Obama的官方译名定为“奥巴马”时,当时美国驻华大使馆还发表声明要求更正为更接近英语发音的、也是港台地区采用的“欧巴马”。
但是我国并未理会,仍然依据《大辞典》已有的词条坚持译作“奥巴马”,美国大使馆无奈也在之后跟随中国的官方翻译改译为“奥巴马”。同理,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Trump)的中文译名同样是依据《大辞典》已有词条,所以这一回,尽管港台的译法“川普”更接近英文的发音,美国官方的中文媒体就直接跟随中国官方的译法译作“特朗普”。
(图)前任和现任美国总统的译名都是严格按照《大辞典》所进行的翻译
但如果《大辞典》未考虑到的情况,那么就需要依据后两条标准,典型的例子就是现效力皇马的哥伦比亚中场哈梅斯-罗德里格斯。
争议主要是在他的名字James,这是一个常见的英文名,在西班牙语中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他的父亲因为喜欢007系列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而给他起的名字,而《大辞典》显然也不可能考虑到一个哥伦比亚人会起一个英语的名字,所以就尊重本人意愿译作“哈梅斯”,当然直接简写成J罗不但减少了字数还避免了争议,岂不美哉!
【足球世界译名的规范化】
言归正传,现在说回足球,由于早期各大媒体的外语人才并不如现在充足,在球员名字的翻译上基本上有些英语习惯上的想当然的译法。
比如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时,当时央视解说还将那个在对阵沙特的比赛中上演帽子戏法的德国前锋Klose叫做“克洛斯”,事实上这确实是《大辞典》上对Klose这个姓氏在英文中的标准译法,但由于克洛泽的父亲是生活在西里西亚地区的德意志人,所以在之后便依据德语更正为了“克洛泽”,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K神。
(图)在2002年世界杯还叫做“克洛斯”的K神
克洛泽的译法得到了规范,但和他同时代的很多球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最著名的当然是“齐祖”齐达内。齐达内的法文名是Zidane,“齐达内”的译法显然是英语式的读法,但这个姓氏事实上也不是传统法国的姓氏。
众所周知,齐达内是阿尔及利亚裔的法国人,而Zidane这个姓氏的原型是阿拉伯语中的Zidan,而《大辞典》上就明确地注明了Zidan这个阿拉伯姓氏的规范译法为“齐丹”。所以严格来说,法国这位“秃顶司令官”的官方标准译法就应该是“齐丹”。
但遗憾的是,齐祖早早成名,在他叱咤足坛之时,《大辞典》才刚刚编撰没多久,早期的媒体并没有及时规范人名的翻译,所以等到《大辞典》的官方标准开始普及时,“齐达内”这个名字已经在国内耳熟能详,如果突然更换为“齐丹”,也会让一些球迷很难适应,于是“齐达内”这个译法也就像历史人物那样保留在了国内足球界。
(图)齐达内和贝利的名字都是典型“将错就错”的翻译
和齐祖类似的情况还有球王贝利,贝球王的葡语原名是Pelé,按照《大辞典》给出的译法应当译作“佩莱”,这个译法也确实更接近葡语的发音,但和如今效力山东鲁能的意大利前锋佩莱的姓氏Pelle略有一些差别,多了一个字母,但译法相同。贝利的时代比齐达内更加遥远,所以也很自然地作为了经典译名保留了下来。
如今媒体在译名的规范化上已经日渐成熟,所以基本上会在一些球星进入国内球迷视野的初期就更正为标准的翻译。比如如今效力皇马的比利时巨星阿扎尔,在比利时人效力里尔期间,当时刚成名不久的阿扎尔还被媒体叫做“哈扎德”,而阿扎尔的家乡拉卢维耶尔位于比利时的法语区,Hazard这个姓氏也确实是个法语姓氏,所以在他加盟切尔西时已经被国内按照《大辞典》规范化为了“阿扎尔”。
(图)9年的新闻还将阿扎尔叫做哈扎德
与阿扎尔类似的情况,还有近年来状态神勇的红军铁卫范戴克,当荷兰人效力南安普顿时,国内大量的媒体报道他时还多使用范迪克,随着荷兰人声名鹊起,也逐渐统一规范为了更接近荷兰语发音的“范戴克”。
时至今日,在人名翻译上,无论是官媒还是民间媒体,对球员名字的翻译都已经趋于统一,而标准大致上就是依据上一节所总结的三大原则。但只要有规则就会有例外,接下来就将具体探讨一些引起了国内球迷许多热议的球员名字翻译。
【一些足坛经典争议译名探析】
1、德布劳内?德布吕纳?
或许新近的球迷并不了解这个梗,但在6年前的巴西世界杯这是一个在球迷中得到很大热议的话题。
由于我国央视长期以来取得了中国大陆地区的欧洲杯、世界杯等大型洲际赛事的独家转播权,而许多球迷的入坑都是源于这些大型赛事,所以每一次大赛转播都会是央视借此规范球员译名的好机会,但显然并不是每一次都成为了规范。
在2014年央视转播世界杯时,当时还在央视任职的某解说员解说比利时队的比赛时,将比利时队的核心球员德布劳内念作了德布吕纳,由于德布劳内当时已经成名,而这个翻译也是众多媒体的普遍共识,央视解说突然改变译名就引起了许多球迷的热议。
事实上,该解说的译法确实有根据,而据说他在这一届杯赛前的球员译名上还专门做了一些功课,那一届杯赛他也多次因为球员译名引起争议,他依据的很可能就是《大辞典》,因为辞典上对De Bruyne这个姓氏确实有“德布吕纳”的翻译,但后面标注了这是对法语人名的翻译。
而德布劳内的家乡根特则位于比利时的荷语区或者说弗莱芒语区,而他也出生在一个弗莱芒家庭,或许德布劳内的祖上确实来自法国,但这个姓氏已被弗莱芒化,按照法语翻译就是欠妥当的。
(图)德布劳内接受曼城官方采访时回应自己姓氏的正确发音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球迷,这位比利时球星的名字该怎么读也让英国球迷感到困惑,在他加盟曼城后,蓝月亮官方社交平台在2016年就专门发布了一个采访德布劳内的采访,其中主持人就询问了他本人自己姓氏的读法,而比利时人对着主持人读自己的名字的发音就接近于中文的“德布赫纳”,并且表示这是当地弗莱芒语的正确读法。
所以,严格来说,“德布吕纳”和“德布劳内”都不是准确的翻译,但也有都各有千秋,不过或许也是因为当时的德布劳内的也已经在足坛成名,各大媒体仍然继续沿用了原有的译法。
2、贾吉尔卡?雅盖乌卡?
既然提到德布吕纳,就不得不提该解说员在那一届杯赛的又一争议性翻译,不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叫法。
在解说英格兰队的比赛时,该名解说将英格兰后卫贾吉尔卡(Jagielka)念作“雅盖乌卡”,这个念法虽然会让许多听惯了“贾吉尔卡”的英超球迷感到有些不适应,但这确实这位前埃弗顿队长姓氏的正确念法。
(图)贾吉尔卡本人一直坚持将自己的名字读作“雅盖乌卡”
贾吉尔卡的祖父是波兰移民,他的姓氏原本是波兰语书写的Jagiełka,波兰语的ł比拉丁字母的l中间多了一个斜杠,发音接近“乌”的音。
但由于移民英国之后,入乡随俗,就在输入名字的时候将ł替换成了l,但他们家族仍坚持这个姓氏的波兰语的读法,也即“雅盖乌卡”,每当这位英格兰后卫接受采访的时候,他都是明确的自称“雅盖乌卡”。
实际上在英国,大多数媒体和球迷也都习惯叫他贾吉尔卡,他本人虽然对这种情况表示失望,但也对这种错误读法表示理解,甚至在接受埃弗顿官方采访时也开玩笑说,他愿意将“贾吉尔卡”的读法当作他的“艺名”(stage name)。
而在《大辞典》中也没有收入Jagiełka这个姓氏的词条,所以原则上应当尊重本人意愿译作“雅盖乌卡”,但如今绝大多数媒体还是习惯性将其称为贾吉尔卡,这或许是因为这位英格兰后卫的知名度并不高,调整他的译名并无太大的意义,可能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吧。
3、贝克汉姆?贝克姆?
作为足球界知名度最高的球员之一,贝克汉姆的名字早已成为了一代球迷青春的印记,但和齐达内一样,这个翻译并不准确。
Beckham这个姓氏的音标是/ˈbɛkəm/,也即其中h并不单独发音,应读作“贝克姆”,相对于如今通行的“贝克汉姆”的译法,港译的“碧咸”用粤语发音倒是更接近正确读法。但奇怪的是,《大辞典》上并未收录这个姓氏,很可能是这个姓氏在英国并不常见。既然没有官方标准,“贝克汉姆”的译法也已深入人心,于是这又成为了一个将错就错的经典译名。
4、库蒂尼奥?科蒂尼奥?
对这位现效力拜仁的巴西中场的新译法主要是出现在2018年世界杯的转播,央视开始使用“科蒂尼奥”取代了原有的“库蒂尼奥”的译法。
而央视更换译法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大辞典》上就有Coutinho这个姓氏的葡萄牙语的标准译法,也就是“科蒂尼奥”,而“科蒂尼奥”的译法确实也要比“库蒂尼奥”稍微准确一些,因为这个姓氏的前三个字母Cou的音标是/kow/,更接近“科”的发音。
但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话,其实“科蒂尼奥”也不完全准确,因为Coutinho全名的音标是/kowˈtʃĩɲu/,读作“科奇尼奥”又更准确一些。
(图)穆里尼奥和库蒂尼奥两个葡语名字的翻译都不完全准确
但由于央视进行更正的时候,库蒂尼奥已经声名大噪,原有的译法同样也已经深入人心,相较于阿扎尔,库蒂尼奥的译名改动晚了一点,所以除了央视之外,大多媒体还是采用了原有的“库蒂尼奥”的翻译。
在此,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名字与库蒂尼奥有些类似的穆里尼奥(Mourinho)也是一个并不准确的“译名”,它的音标是/moˈɾiɲu/,也就是“莫里尼奥”更接近正确读法,换言之,葡萄牙人的绰号“魔力鸟”在读法上才更接近他的真名,但“穆里尼奥”这个经典翻译就更加难以撼动了。
但总体而言,无论是“库蒂尼奥”还是“科蒂尼奥”,无论是“穆里尼奥”还是“莫里尼奥”,都是大同小异,读作哪一个都无伤大雅。
5、劳尔?拉乌尔?
关于劳尔的翻译其实争议并不大,因为从官方到民间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是将这位西班牙前锋称作劳尔,只是随着我国懂西班牙语的人越来越多,发现将Raúl译作“劳尔”并不完全准确。
Raúl这个名字源于古日耳曼语的Ralph,即拉尔夫,它的音标是/raˈul/,可以看出aú并不是组成同一个音节,所以“拉乌尔”更符合原来的读音。不过西班牙语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会显得比其他语言冗长而“啰嗦”,所以西班牙人一般语速都偏快,那么快读“拉乌尔”就几乎听起来和“劳尔”几乎一样。
所以,劳尔这个翻译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大辞典》上关于Raúl的标准译法就是“劳尔”。
6、亨利?昂利?
关于亨利大帝的名字的翻译也一直争议不断,这也确实是一个对错误“明知故犯”的经典案例。
亨利的名字Henry其实也是一个源于古日耳曼语的常见的名字,但是当它到了法国之后就一定会被法语化,法国人的“傲娇”众所周知,无论是谁的名字,只要在法国,法国人就一定会按照法语的读法来读,所以Henry按照法语的读法确实更接近“昂利”。而且出于尊重球员,当亨利效力阿森纳时,英国的解说也是将他的姓氏读作“昂利”。
(图)亨利加盟阿森纳时不用担心主帅会叫错自己的名字
但与前面讲到的拉尔夫一样,亨利这个名字也广泛传播到了其他语言中,并形成了不同的变体,比如德语中的Heinlich(海因里希)和Henrich(亨利希)、法语中的Henri,西班牙语中的Enrique(恩里克)等。
而在历史中,我们都习惯将这些有变体的名字的历史人物,仍然称作“亨利”,比如曾经的法国国王、波旁王朝的建立者Henri IV和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Heinrich IV,虽然他们名字并不一样,但我们都将他们译作“亨利四世”,并沿用至今。
所以,除了对于有着在发音和形态上与“亨利”有着较大差别的Heinlich和Enrique等已经按照各自语言的读法重新规定了标准译法,对于Henry和Henri这样依然保持着原有形态的名字,无论拥有这个名字的人是哪一国人,依据《大辞典》我们仍然普遍将其按照统一标准翻译为“亨利”。
也就是说,在这件事上没有对错,“亨利”和“昂利”其实都是正确的翻译,要怪就只能怪大帝的这个姓氏过于经典了吧。
【结语】
名字是一个人身份的标签,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读对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仅是对事实的尊重,也是对人格的尊重,正确读出自己喜爱的球员的名字也算是球迷们应尽的义务。
限于篇幅,本文所举的例子远远无法说尽许多球员名字的正确打开方式,在此仍然呼吁球迷们有条件不妨多学一门外语,不仅多一项技能,也能够在关注足球时多一窗口,多一分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