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算一算:在深圳踢球,成本有多高?

陈伟alex 陈伟alex

曾有一篇《我在深圳月薪过万,却吃不起一顿20块钱的午餐》刷屏朋友圈。你以为拿着高薪的人,在深圳过上了高品质生活的时候,但实际上在深圳月薪过万的人,往往却吃不起一顿20元的午餐。

随后,各种版本鱼贯而出:“我在深圳月薪过万,却看不起一场30块钱的电影”、“我在深圳月薪过万,却买不起一本40块钱的书”……

抛开高大上的数据,撂下晦涩诡异的数据图,我突然发现,在高物价的冲击下,我可能真的踢不起一场球了。

在深圳,交换过微信就算认识了;

一年期间,咱能打几个电话,喝几顿酒就算深交;

如果每周,有人还愿意从龙岗跑到福田,和你一起踢场球,那绝对是生死之交了。

挣脱钢筋水泥,逃离霓虹闪烁,足球场是很多人的乌托邦。

“周六下午四点比赛,地点中心公园球场,球衣白色报名接龙开始……”

这样的召集令,你熟悉吗?

每天晚上或周末,只要有足球场的地方无不爆满。赛场上肆意挥洒汗水,球场下谈笑间的轻松写意。

有人这样说,“在深圳,我们是上班狗,单身狗,唯有球场上找真正的自己。”

的确,球场上弥散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对于在深圳这个特殊的移民城市生活、工作的球友们而言尤为亲切。

那一片片足球场,释怀了多少年轻人初到深圳后的迷惘,承载了“身份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的功能。

那一片片足球场,接纳了多少中年人最后的青春梦想,完美诠释着“找回最初的、最好的自己”的疗效。


但是,随着这些年物价的飞涨,很多人惊觉踢球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球友小飞向我举例:踢一场比赛,要涉及到场地、裁判、交通、餐饮等一大堆问题。就像场地的租金,他刚来深圳那会,莲花山展鹏足球场一块11人场的租金不到一千元,如今在福田随便哪个球场,大场的场均租金已涨到了36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过去只要20元,现在一场球一个人就可能要80元。再加上交通费、饮料费、裁判费等等,现在每周踢一场球的成本不会低于150。

“如果比赛后球队再组织聚餐,那还得往上添个一百多。”

按照一周一场球算,小飞一个月光在踢球上的花销就得一千元,这还没算装备上的开支。

而说起踢球费钱的事情,球友们的抱怨千姿百态:

@金牌级球员:一周三场球,每场球花费100,一周300,一个月1200。嗯,这就是我没找女朋友的原因。

@猪猪爱大波:踢球好贵,零花钱不够。老婆很傲娇的说,你可以不踢呀~

@刀锋战士:踢球从不迟到,因为球队有规定,踢球迟到和放鸽子都要罚款。

@Goaler:深圳踢球太贵了,继去香港买奶粉、打酱油之后,我们是否也考虑去香港踢球了?

的确可以考虑啊,隔壁香港免费球场有近200个,收费球场的价格大约是深圳的十六分之一。

深圳踢球成本的飞涨,主要原因确实还是来自场租。


从老乡队、公司队、同学队、网友队……深圳到底有多少支业余足球队?没有人做过精确统计,业内人士估计至少2000支。

寸土寸金的深圳,足球场的数量与数量庞大的球迷群体不成正比,相反,不少足球场因其被规划为商业用地的属性而不得不接受最终被拆掉的命运。

粗略一算,近些年“消失”的足球场不胜枚举:莲花山展鹏足球场、香蜜湖群众体育公园足球场、梅林关球场、松坪山球场、深大凯红球场、科技园球场、高新基地球场、边防球场等。

球场严重供需不平衡。

莲花山球场被拆后盖高档写字楼

球场难订是事实,尤其是福田、南山。

猴彩科技足球队每周四晚都会在科技园踢球,按照队长小梁的经验,一般都是踢完这周比赛,就立刻预定下周的场地:“有备无患,如果等到下周再临时订,不可能订得到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福田的芳草地足球场,负责订场的工作人员告诉小编,一般来说,球场一周前已经全部订满了。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要踢球,必须提前一个星期订好场地,否则就没球可踢。


2017年11月,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市足球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指出——

到2020年,全市足球场地数量超过900块,其中新建至少308块;

平均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6块以上,有条件的区(新区)达到0.7块以上;

其中新建校园足球场地52块,每所学校至少建设1块5人制以上足球场地;

新建社会足球场地246块,充分利用体育公园、公园绿地、高架桥底建设露天足球场;

鼓励利用非建设用地、企业自有用地和用房建设露天草坪足球场;

允许利用限建区建设露天草坪足球场等。

目标感人,但令人担心的是:球场多了,场租就会少五毛钱?我们踢球的成本能降下来?


说了这么多,我又开始纠结。

“这周末的球,我到底去不去踢?”

(效正)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