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投身青训七年的日本球员:乐山孝志的深圳缘

虽然已经进入了秋天,但深圳依然烈日当空。乐山孝志像往常一样,身着一身运动装,背着自己的背包,来到福田保税区的一座大楼前,准备开始下午的工作。
作为深圳队历史上、乃至中超联赛历史上的第一个日本外援(日本球员辻勇曾在1994年加盟广州太阳神,但当时的顶级联赛叫甲A联赛,不叫中超),乐山孝志退役后并未选择离开中国。他目前的身份,是青训机构“TCF乐山足球塾”的创始人。他已经成为了中国足球基层工作者的一份子。
深圳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乐山足球塾的训练场设置在楼顶天台,隔壁就是前深圳队队长陈永强开设的青训俱乐部。当陈永强路过的时候,已经在中国居住10年的乐山孝志,会用熟练的中文和他打招呼,偶尔交谈几句。
TCF乐山足球塾中的“TCF”,即Total communication football,取“通过足球全方位沟通”的含义。俱乐部的徽章上,设计了世界地图的轮廓,以及一座桥梁。
“这对我来讲不是工作,就是爱好”
“我们想通过足球,形成连接世界的桥梁,在国家和国家之间形成沟通,在教育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帮助。”乐山孝志说:“以前,中国去国外的人少,当你出国时,如果不懂国外的文化也不好,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足球,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孩子们的人品、教养、绅士风度等方面。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职业球员,或许大部分孩子未来是做工作或当大老板的吧(笑)。所以希望通过足球,让孩子们学诸如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毅力,坚持不懈等这些对孩子们的未来肯定有帮助的东西。”
下午的训练开始前,小球员们在场边整理好装备,先后踏上场地。有一个孩子不会穿球袜,他的父母在一边帮他把球袜套上。乐山孝志看到这一幕后,对孩子说:“自己动手,不要让爸爸妈妈帮你穿!”
在训练间隙,乐山孝志时不时和小球员们开着玩笑,像个孩子似地和他们玩成一片。对于青训的意义,乐山孝志心里很清楚:他带的这些孩子,或许只有极个别人会成为职业球员。他更看重的,是对孩子们性格习惯的塑造。
“刚一开始,下雨天的时候,参加训练的人很少。包括其他的一些青训俱乐部,下雨的时候也会取消训练,他们害怕孩子感冒。而天气热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又觉得太热,不想踢球。但我们不管下雨还是天气热,都在训练,就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式,培养良好的习惯。”
“另外,中国的孩子遇到别人的时候,很少会打招呼。在日本,即使是遇到了你不认识的人,也必须打招呼。因为在人生当中,人和人之间是要建立关系的,不能一个人活下去。我们需要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打招呼就是沟通的第一步。”
乐山孝志每天几乎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我早上5点起来,有些合作的东西要确认处理,然后跑步、吃早餐。9点去办公室上班,下午来场地,晚上8点半、9点左右回家,每周一次休息。在休息日,我也差不多都在工作。但我觉得这对我来讲不是工作,就是爱好。很多人说我辛苦,我并不觉得辛苦。”
看着自己一手创建的事业,乐山孝志回忆起了十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样子。在当时,他不会想到,自己会和中国、和深圳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
“48个小时内,决定要不要去中国”
2011年,乐山孝志在俄罗斯的希姆基俱乐部效力。当时,俱乐部更换了主教练,新任的主教练决定换掉队里的大部分外援。乐山孝志知道自己在这个俱乐部已经没有未来,就交代自己的经纪人寻找下家。
完成解约后,乐山孝志回到了日本。刚到机场,他接到了经纪人的电话:
“现在已经找到了一支队伍,在中国,是特鲁西埃执教的球队。他们需要前锋和中场,你去不去?48个小时内,一定要做出决定。”
乐山孝志询问了妻子的意见。妻子说:“你想去哪里踢球都会陪着你,哪里都可以。”乐山孝志当即拍板,决定迎接新的挑战。
有一位叫伊藤坛的日本球员,曾经在新加坡、蒙古、关岛等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联赛踢球,周游列国,浪迹天涯,也因此长了不少见识。乐山孝志和他也有类似的地方:“我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人家没有做过的东西,我想去做;人家不知道的东西,我想知道。没有日本人踢过中超,我就想去看看是什么样。通过踢球,我也能去许多国家,能学习到很多。”
乐山来到了海南,加入深足的训练。通过试训后,他与深圳队签下了为期一年的合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中超效力的日本球员。和他同时加盟的,还有日本前锋卷诚一郎。但随着联赛的进行,卷诚一郎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中国,乐山孝志最终留在了队里。
“当时,卷诚一郎受伤了,加上队伍的成绩没那么好,俱乐部想要换前锋,所以他离开了。”乐山孝志说:“我觉得语言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帮助。卷诚一郎那时不会讲英语,没办法和教练沟通。我在俄罗斯的时候,我发现:在国外踢球,沟通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而特鲁西埃和我关系比较好的原因,就是沟通方面比卷诚一郎要顺利。所以,也是他让我留在了中国。”
实际上,乐山孝志在加盟深圳之前,和特鲁西埃并不认识。但特鲁西埃曾经担任过日本国家队的主教练,在日本的声望很高,也给当时的日本足球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技战术理念。加盟深圳前,乐山孝志也曾从自己的前辈小野伸二那里得知了许多关于特鲁西埃的事情,尤其是有关他火爆的性格。
“他的脾气比较大”,乐山孝志说:“但是,如果他真正需要的东西,你能和他提前沟通好、做到互相理解,他会很信任你,一直用你。他的战术细节,我会经常去沟通,所以他信任我。”
但很遗憾的是,乐山孝志在深圳效力的第一个赛季,队伍就在激进的年轻化、技术化改造中迷失了自我,降入中甲联赛。降级之后,特鲁西埃没有选择更换乐山孝志,而是问他:“你喜不喜欢中国?喜不喜欢深圳?适应方面有没有问题?能不能继续签一年?”
“你是日本人?下车!”
就这样,乐山孝志总共为深圳队效力了三个赛季。由于中日之间的历史原因,许多中国球迷对乐山孝志比较敌视。
乐山孝志刚来中国时,有一次和妻子在外面吃饭,用日语交流的时候被他人听到,有时候他们会对着乐山讲脏话。而在吃完饭后,乐山和自己的妻子打车回去,讲日语的时候被司机听到,司机说:
“你们是日本人?现在就下车!”
在球场里,类似的事件也曾经发生过。“我在客场踢球的时候,球迷骂我。特别是北京的客场,还有天津。”乐山孝志回忆:“虽然是在骂我,但我很开心他们记得我的名字,这说明他们认可我,才会这么骂。”
在球场内外受到的这些“待遇”,并没有让乐山孝志离开中国:“我很乐观,会把这些和足球都分开。换到他们的角度想问题,我也是能够理解的。”
在中国踢球期间,乐山孝志并没有日语翻译。在和主教练特鲁西埃的沟通中,他直接使用英语;同时,乐山也在努力地学习着中文,试图融入这个国家。他买了几本书,天天学习。球队奔赴客场的时候,无论在飞机还是大巴上,乐山孝志一刻不停地学习、背诵着中文单词,平时休息的时候也不例外。
乐山的妻子在深圳大学读书,把自己用完的中文教材交给丈夫使用。平日里,乐山孝志也通过视频网站观看了许多中文电视剧(例如《马向阳下乡记》):“刚开始我听不懂,但一直在听。差不多两个月以后,我能够听懂一些单词。而我的队友都是我的老师,他们免费给我教,我都记下来。我觉得,学习语言也是我的兴趣。”
“我们就是要抓住客户的‘痛点’”
在完成和深圳队的三个赛季合同后,乐山孝志选择结束了自己职业球员的生涯。回忆在中国的这三年,乐山孝志发现:中国的足球青训机构数量较少,每次去客场,甚至也很难看到有孩子带着足球玩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球迷表达了愿望,希望乐山孝志能在退役之后帮助中国足球。
“我觉得我和中国很有缘分”,乐山孝志说:“同时,也有很多朋友帮助我。未来,我想为中国足球做一些贡献,于是决定留下来,做青训。”
对于青训这件事,乐山孝志并不是毫无接触。球员时代,只要他有时间回日本的老家,就会找到退役球员、以及一部分现役球员,利用冬天的休赛期,为当地的孩子开展一些公益性质的足球活动。但像这样独立成立一个青训机构,还是第一次。
刚开始成立乐山足球塾的时候,乐山孝志并没有庞大的团队,只是一些朋友来帮忙。乐山在微博上发布了成立青训机构的消息,表示会提供免费体验课。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开始只有十几个人报名。
就在乐山孝志着急的时候,广东当地的媒体打来了电话,询问他退役后的打算。乐山孝志抓住机会,把自己成立青训机构的事情向媒体进行了介绍。前后两篇相关的新闻在媒体上发布,给他的新事业带来了很大帮助。从此之后,乐山孝志的手机里不断弹出新的消息。迅速之间,报名的人数就从十几人增长到了60人。
而在此时,乐山孝志手下只有三名教练。他将60个报名的学员分为三组,通过三个星期进行训练。一开始,家长们表示:孩子只能在周末训练。于是,乐山将训练时间都排在周末;后来,参与者越来越多,家长提出:能不能增加一些训练?乐山孝志又在周中增加了一个班次。
随后,家长们提出更多的要求:依然需要更多的训练、希望能够打比赛……最终,乐山孝志设置了最多一周三次的训练课,以及一周两次的比赛。随着学员人数的增多,水平参差不齐,乐山孝志又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将培训班分为兴趣班、提高班、精英班等等。
在中国多年,乐山孝志甚至学会了互联网语言:“简单地说,我们卖的商品,就是抓住客户的‘痛点’,他要什么东西,我就给他什么东西。”
“你们什么都不懂,来深圳看看就知道了”
在深圳的十年间,乐山孝志亲眼看到城市的飞速发展:“深圳湾那边,之前什么也没有,现在都是高楼大厦。这就是中国的发展速度!”
当乐山孝志退役后,决定留在中国的时候,许多日本足球界的人士对此并不理解。他们说:“你为什么不回日本?还留在中国,神经病吧?”乐山孝志反驳:“你们什么都不懂!你们亲自来深圳看一看就知道了——这是多么美好的城市!你们从媒体得到的都是坏的信息,你们还以为中国在古代吗?”
乐山孝志训练的是5-12岁的孩子。在训练开始前,有足球爱好者前来询问:这里是否有成人足球的训练项目?听到这里,乐山孝志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只针对孩子。”
转过头来,乐山孝志对记者说:“带成人业余球队有意义吗?你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而孩子们是有未来的。很多人问过我:搞青训赚不了钱,为什么要做呢?我说:等小孩子长大之后,他会说:我小时候踢球是乐山教练带的。只要我听到这个,就会很自豪。我带过的孩子,最大的是2003年的,今年已经上大学了。他们其中有人通过足球上了好的学校。这就是我做出的帮助,他们只要心里记得我,我就OK了。”
“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对比,哪怕提高1%”
有一次,乐山孝志带队去外面打比赛。对手的教练不停地在场边大声喊叫,指挥着孩子们,孩子有技术动作不到位的时候,他甚至会叫骂和批评。对此,乐山孝志评价:“他这是为了谁?不是为了孩子,就是为了他自己。不要刻意地去控制、说教,因为你教的东西不一定是他心里想的东西。”
“你总是让他这么做、那么做,一开始他或许能赢球,但后面如果细节变化了,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要让他自己去尝试,教练需要做的只是引导。如果你一直控制他,他长大了怎么办?”
但是,中国家长和日本家长,在这一点上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他们望子成龙,希望用更短的时间、更快的方式看到孩子们在球场上的进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乐山孝志的执教形成了挑战。
“简单地说,他们的诉求就是:我花了钱,你给我孩子教了什么?其中有一些家长,甚至还有点不礼貌。因为他认为,他花了钱,他就是老板。但是,每个孩子成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家长不理解这一点。”
“一些家长问我:为什么别的孩子这么厉害,我的孩子还是这个水平?但他没有注意到的是,其实他的孩子才练了一个月,别的孩子可能已经练了一年。”
“我告诉家长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对比其他人。不然的话,他的孩子长大了,也会一直和其他人做对比,这样的人生太辛苦了。如果你一直这么比下去,即使他将来拿到了200万年薪,看到1000万年薪的,心里依然会不开心。我告诉孩子:你们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对比。只要你比昨天的自己提高了1%,就是OK的。”
这样的理念,有些家长依然不理解。对于不理解的人,乐山孝志会直接给他退费,让他把孩子带到别的地方训练。经过一段时间,选择留在乐山足球塾的学员家长,都是认同乐山理念的人。
“中国为什么不能从大学里产出职业球员?”
本届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中国队与日本队分在同组,交锋之日已经很近。对于这场比赛的走向,乐山孝志说:“足球是圆的,每一场都不容易,没有简单的比赛。日本队虽然有很多人在欧洲踢球,但许多人因此就认为我们能打中国队2-0、3-0,我觉得不对。而且这才是第二场,队伍还在不够完善的阶段,并不好打。中国队又有那么多的归化球员。”
对于归化,乐山孝志表示理解,因为日本也经历过这个阶段:“足球需要很多人的关注,才会有整个国家踢球的人口,因此各个方面投入了许多金钱。卡塔尔也想走捷径。但青训是很重要的,也很辛苦,只有喜欢的人才能坚持。”
中日两队相遇,难免让中国球迷又开始对比中国足球和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许多中国足球人十分好奇的一点是:为什么日本的大学里,可以源源不断地产出职业球员,而中国的职业足球和高校教育往往是脱离的?
在乐山孝志看来,中日两国在这个问题上有四大区别:
“第一:日本球员更加重视退役后的生活。因为球员工资并不是那么高,只有1-2%的球员能拿到几千万工资,剩下都是几百万,工资再低一点的是几十万。所以他们考虑,不踢足球了该怎么办?他们念完大学,找工作也好找,毕竟很多行业是要看学历的。”
“第二:日本的大学赛事系统很完善。大学球队可以参加J3联赛、J4联赛,这是和职业球员一样的比赛;JFL(成人业余顶级联赛),这是和职业联赛(J3)水平接近的联赛。中国有北理工,而在日本,有很多这样的俱乐部。”
“第三:日本的大学场地、环境非常棒。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基地,有的学校用的还是天然草。某些学校球队还有赞助商,他们参加联赛是有广告的,多的话一年能收获几百万。”
“第四:日本的大学队伍的教练水平高。日本的大学球队里也有职业级教练执教。”
“总结一下,就是赛事、教练两方面的问题。中国的大学,有几个职业级的教练?高中里面有吗?A级教练有几个?日本的高中联赛,有春天、夏天的联赛,有秋天、冬天的联赛,中间穿插有杯赛,是全国性的。中国有高中联赛吗?现在踢球的孩子虽然普及了,但究竟每年有多少场比赛?”
“中国足球要提高的,一个是教练,一个是赛事。青训球员能参加的赛事,在中国现在一年大概是20到30场。我希望这个数字能提升到40到60场,一到六年级的孩子则是40场。大学、高中以后继续积累比赛,就像在日本一样。”
与中国队不同,日本队的目标一直是成为世界强队。他们也制定了一个夺得世界杯冠军的计划。虽然日本足球已经处于亚洲的顶级水平,但对于日本足球需要提高的地方,乐山孝志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日本足球还是需要更多人去欧洲,尤其是日本教练需要去欧洲。日本已经有六七十个人在欧洲踢球,顶级联赛主力大概有十个,二级联赛主力大概有二十个,剩下的是三十个。球员的人数够了,但教练的水平还不够,他们的战术应变能力、分析水平还需要学习。日本现在光靠球员是不行的,如果日本教练可以在欧洲执教,日本足球的水平可能会高一层。”
“不要分中国孩子、日本孩子,孩子就是孩子”
和职业队不同,在自己的教练团队里,乐山孝志更看重的是人品,毕竟他们服务的是孩子。这些教练员,有的是来自体育院校,有的来自其他青训机构。乐山对他们一一进行了培训,大原则是:教练员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但人品和性格必须合格。
乐山孝志也主持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并要求每个教练都拿出自己的训练计划。他对细节非常重视,除了决定要练什么,也要求所有教练弄明白训练的目的,以及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训练时间、频率:“这就像是做饭,多放或少放一点盐,味道上都会有很大的差距。”
夜色已至,一天的训练结束了。乐山孝志把孩子们叫到身边,和他们每个人一一击掌。看着孩子们的笑容,乐山孝志对记者再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不要分什么中国孩子、日本孩子,孩子就是孩子。重要的是环境,是怎么去引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