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球队的反压迫(Counterpressing)?
一. 渊源
时针回拨到1984年,彼时默默无闻的拉尔夫·朗尼克,正执教德国第四级别联赛的维多利亚·巴南。在对阵苏联豪门基辅迪纳摩的赛季前友谊赛中,苏联传奇名帅洛巴诺夫斯基(1939-2002)的压迫式打法,极大震撼了朗尼克。而30年后,朗尼克倡导的反压迫战术(Counter-pressing)风靡四海。
近年来,三位德系名帅克洛普、杰西·马希(Jesse Marsch,现利兹联主帅)以及马尔科·罗斯(Marco Rose,前多特蒙德主帅),不断将反压迫战术推向新高度。马施和罗斯二人,曾与朗尼克在莱比锡红牛共事过。朗尼克任莱比锡红牛主教练兼总监期间,为球队注入高强度压迫-反压迫的血液,深刻影响了马希和罗斯的执教理念。而本文分析的比赛场景正是出自上述三位名帅执教的球队。
(一) 四个时刻的关系
问题来了,究竟有多少人把反压迫(或更宏观地说,由攻转守)看作是比赛中的独立瞬间?如果只是把比赛看作是本方控球、由攻转守、对方控球、由守转攻四个时刻的简单组合,那么,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球队实战中很难快速明确地从某一时刻进入下一时刻。
相比上图把四个时刻看作相互独立的瞬间,笔者认为,四个时刻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尤其注意,不能割裂本方控球和由攻转守的紧密联系!
(二) 什么是反压迫?
反压迫,是指失去球权后就地反抢的一系列行动,不仅是扼杀对方快速反击的方法,更是策动本方攻势的第一步。本方丢球后,夺回球权,扼杀对方攻势于萌芽之中。然而这个瞬间,对方多数球员仍滞留在由守转攻的状态,很难对本方组织的反击形成有效防守。
本次分析的前半部分,重点关注反压迫的原则,以利物浦、莱比锡和多特蒙德的比赛场景为例子,分析如何运用反压迫战术。下半部分,论述反压迫的教学,搭建应用框架。
二. 三大原则
(一) 失去球权后的反应:就地反抢
反压迫的第一步,即失去球权时的最初反应:就地反抢。顶级教练都会要求,球员丢球后要全力以赴夺回球权,通常会设置时间限制(毕竟球员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强度的逼抢),要求保证5至6秒的高强度逼抢,这个时长基本可以完成一次效果理想的反压迫。不过,特定时长的给定还是相对主观的,教练们只是希望,球员的高强度压迫能坚持多些时间,而不是仅仅一两秒就歇菜了。当然,也不会要求保持10至20秒这么久,时间过长的高强度是难以为继的。
实施反压迫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希望尽快夺回球权;二是对方并不都会在断球后急着将球传出,反而经过10到20秒进入控球阶段。然而,在最初的几秒钟里,断球队员的队友尚处于由守转攻的状态,并没有完全做好接球准备。因此,丢球后要立即就地反抢,对方整体尚未进入控球阶段之时,正是夺回球权的绝佳良机。
那么,究竟应该有多少球员参与反压迫呢?具体视情况而言,也得看教练具体的战术安排。有些教练由攻转守的战术安排相对温和,不会太激进,只会让丢球队员和另外一名离球相对近的队员进行反压迫;而有些比较激进的教练会要求,能就近立即反抢的球员都应当投入到反压迫中去。
不过,具体的战术安排还是有很多细微差异的,细节将在本文教学部分讲述。通常,多数球队都在某个特定区域设下陷阱,引诱对方将球传入,比如有些球队会驱使对方向中路传球,并阻止对方化解反压迫的关键第一传。
反压迫在克洛普战术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尽管渣叔执教利物浦已经长达7年,但还是要称赞一番:红军球员失去球权后的反应,一如既往地出色。
下面例子取自利物浦对阵沃特福德的客场比赛,来看红军丢球后的反应:萨拉赫持球推进,在禁区内被大黄蜂的防守队员拦截。防守队员断球后,企图将球传出,利物浦队员立即向持球人合拢,在狭小空间内形成5v2局面,沃特福德控球变得极端困难。利物浦的反压迫,挫败了对方的反击意图,将球反抢后再次延续攻势。
(二) 保护空间
紧随着就地反抢,不能直接参与反抢的队友,也要确保对方没有将球传出逼抢区域的线路,必须盯防对方潜在接球人,或切断潜在传球线路。如此一来,对方持球人没有出球选择,很可能因处理球拖沓而给予我方断球的机会,或者因低级失误导致丢球。
下图可见,持球人是如何被孤立的:图中红队持球人受压迫,同时蓝队球员对持球人周边潜在的接应人进行盯防,并且有一名队员回落更深的位置,切断对方持球人向中场中路传球的线路。
当本方球员丢球后,决定压迫持球人时,还要预判对方潜在的传球线路,将其切断。
接下来看,杰西·马希麾下的莱比锡红牛对阵波鸿的比赛情景:
莱比锡前锋安德烈·席尔瓦在对方禁区里被防守队员断球,但他立即反抢,持续干扰对方持球人。由于波鸿持球人只顾着护住球、避免丢球,没有抬头观察队友位置,本能地将球传向他以为有队友接应的边路。然而,莱比锡中场索博斯洛伊准确预判持球人的意图,向球侧横移,拦截传球,随后远射破门,首开纪录。
不过,反压迫是有风险的,并不总是能夺回球权。尽管反压迫是积极的防守方式,但实施起来,上抢球员的身后空间就会暴露,比如前锋线和中场线之间可能出现大片空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方队员要懂得预判反压迫的发展走势,随时准备参与上抢球员的防守联动,避免其身后空间暴露。但这毕竟是理想状况,不可能每次都实现。因此,当球的周围有足够多本方队员,要坚决大胆地进行反压迫。理论上,甚至连中后卫也可以参与反压迫,但这种情景很罕见,因为一旦中卫远离自己防区,便没有人负责殿后,就需要另外的球员回落后卫线,以延缓对方反击。
(三) 策动攻势
进入本文下半部分之前,先谈谈实施反压迫的场区。反压迫的实施场区,往往就是策动反击的理想区域。选取合理的逼抢场区,不仅能确保球队在反压迫不成功时维持阵型有序不紊,还能创造有利的进攻机会。反压迫,是为了尽快夺回球权,同时也为了追求进攻,如克洛普所言,反压迫就是一名进攻的“组织核心”。
参考马尔科·罗斯治下的多特蒙德,如下图,多特夺回球权,持球人带球推进,另外两名队员向阿贾克斯两名中卫的两侧进行穿插,迅速形成3v2态势。
对方一旦得球,阵型站位将更具进攻倾向,比如边后卫大幅前插,仅留两中卫殿后。如果反压迫方式恰当,前插的本方队员要比回防的对方边后卫更快到位,那么,本方将在反击中形成人数优势。
三. 反压迫的教学
由上文四个时刻的相互关系推断,反压迫也应当包含在传控训练之中。不过,本文介绍的训练课主要关注如何运用反压迫夺回球权、阻止对方进入控球阶段,以及如何利用反压迫构建攻势。
(一) 4v2+1传抢
第一项,4v2+1传抢,场区划分为两个矩形区域,控球方红色队员基本在线上活动,单一矩形内有两名蓝色防守队员。远端底线球员可作为红方进攻支点,如果近端矩形的四名球员将球传向远端支点,近端的传抢便转入远端矩形内。同理,反之亦然。
若防守方蓝队将球拦截,原控球方红队立即就地反抢。蓝队得球后,带球突破底线、就近射门。蓝队得分方式给予了红队有效练习反压迫的机会。红队一旦丢球,立即离开线上,围抢蓝队两名球员,迅速形成至少3v2的局面。如果红队夺回球权,就应当迅速向另一片矩形区域转移,将球远离对手。
两侧边线队员应留心潜在的球权易手,要在即将失球的瞬间,立马实施反压迫。边线队员的预判很关键,能确保近球门一端底线的中路队友不会处于面对蓝队反击的1v2人数劣势中。而身处底线的队员,也需要及时前压,如果留在线上,处于低位,就相当于放任蓝队反击。当然,他得拿捏好压上的分寸,不能上得太快、靠得太近。若红队及时投入反抢,就能迅速压缩蓝队处理球的空间,有效延缓对方反击。不过,两侧边线队员尚未向中路合拢之时,门前的底线队员就贸然上抢,将陷于1v2人数劣势。因此,球员要留心自身所处位置和启动时机,决定上前压迫时要注意球门的位置。
(二) 6v4传抢
第二项,在前一项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变化增多、球门增多、人数增多。场地中央的正方形区域有两名红色队员,相当于实战中的中前卫和中锋,模拟的情景是控球方在中路丢失球权。是故,训练场区应设置在球场的中路。合理的场区选取及设置,能有效模拟比赛情境,让球员身临实战。
项目开始之初,在场区中央的正方形区域内外,蓝队控球,与红队形成4v2传抢。一旦小正方形内的两名红色队员断球,就应当寻找外围大正方形的红队接应队员,将球传出。注意,外围的红色队员在本方得球前,应在边线上活动,保持宽度,得球后便能牵制蓝队的反压迫。
蓝队丢球瞬间,也是要迅速实施反压迫,争取夺回球权。红队进入控球阶段之前,蓝队有5至6秒时间进行反压迫,形成紧凑的4人防守站位,统一步调、齐心协力对红队进行压迫,迫使红队失误。
还有个小细节值得参考:场地中央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为四等分的方形区域,当红队控球时,中央两名红色队员形成斜向交错的站位。如此一来,当球传向场区中央,两人的斜向站位能提供2条不同的线路,有助于红队保持控球,而且能打出有效配合,化解蓝队围抢。
若蓝队得球,进攻边上任意一个球门,将球传进即得分。对蓝队来说,此项目需关注:失去球权时的反应速度,以及夺回球权后的反击第一传(向四个球门传球模拟第一传)。而红队的得分方式,可设为传球达到特定次数就得分,比如连续8脚传球得1分。
红队的反压迫,实际也是建立在第一项的基础上,丢失球权后就地反抢,迅速合拢,阻止对方化解本方反压迫的第一传。现在,红队需要意识到,对方有多个进攻方向。教练员应提醒红队:外围队员上前压迫时,注意自身上抢线路和身体朝向,切断蓝队向球门传球的线路;中间的两名队员要预判球路发展,提前意识到丢失球权的可能性,迅速投入反压迫,回追干扰蓝队持球人,从身后施压,从而压缩对方处理球的空间时间,迫使对方匆忙决策而造成失误。
当红队夺回球权,训练继续,往复循环。
(三) 8v8半场对抗
最后的第三项,8v8半场对抗,具体球员人数和场区大小可以根据球员水平作调整。由于鼓励进攻方,红队不设门将,比蓝队多一名外场球员,稍稍占人数优势。双方外场球员也可以人数均等,具体取决于球员水平。
红队进攻大门,模拟中前场推进攻势;蓝队得球后,进攻三个小球门,模拟夺回球权后的反击第一传。红队中路三中场,边后卫分居两侧,三前锋顶前,形成4-1-3或2-3-3进攻站位;蓝队则是一门将、四后卫及三中场,形成1-4-1-2防守站位。
为避免蓝队屯兵后场摆大巴,必须鼓励蓝队积极防守,否则会影响整个训练效果。因此,需要设置越位线,或在红队射门得分的基础上,再添加红队传球到达一定次数算作得分的机制,从而刺激蓝队主动压迫对手,尽快夺回球权。
红队射门得分,算1分;丢球后实施反压迫,在6秒内夺回球权,得1分。这就意味着,实施反压迫,夺回球权后射门得分,则算2分。
蓝队将球传进小门,算1分;如果蓝队断球后,边后卫前插进入边路的矩形区域接到传球,得1分。这就激励蓝队边后卫由守转攻时大胆前插,同时,也将出现红队随后反击直面蓝队中卫的可能性。
教练员应强调,红队对丢失球权的反应要迅速,周边能及时参与反压迫的队员,应马上行动;同时,持球人周围的队员上抢时,要注意封堵蓝方向前或分边的线路。如果有助理教练配备,可以请助教在训练中指导蓝队,鼓励蓝队两名边后卫由守转攻时大胆前插,在边路接球得分。
随着对抗深入,红队前锋会逐渐明白:丢失球权的瞬间,中锋回追包夹蓝队持球人,两侧边锋封堵分边线路、持续在对方中卫与边卫的空当中活动(如上图);中场队友一旦断球,就能轻松策动反击(如下图)。因此,教练员要引导队员意识到这样的反击机会。
四、总结
尽管本文介绍了反压迫的一些关键要点,但实际教学不应简单复制或移植文中介绍的训练项目。训练项目的设置,取决于教练员的比赛模型,还得看是否适合球队。合适的训练项目,能以小见大,让球员通过基础练习理解反压迫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通过进阶练习让球员融入比赛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