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搬迁”的前世今生,中国足球俱乐部的困局

东亚足球志 东亚足球志

  近日,不少消息显示,中国足协和中足联筹备组大概率将重新允许职业俱乐部异地迁移。这意味着“异地搬迁”这个给中国足球以及中国球迷留下过不少酸甜苦辣回忆的历史名词重新被提上历史舞台。

  如果翻开中国足球的历史书,“异地搬迁”这个词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在中国足球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需要注意到的是,球队“异地搬迁”与球队单纯改名或者更换球队股东等行为不同,球队搬迁往往不仅仅伴随着改名以及易主,更意味着对曾经所在地球迷感情的巨大伤害以及曾经俱乐部足球文化的彻底摧毁。

  首先,需要界定,究竟何为“异地搬迁”,是从城南搬到城北就算搬迁,从市区搬到郊外算搬迁(如北京市区搬到大兴),还是说跨市算搬迁,跨省算搬迁呢?如果按照第一种算法,其实不少知名俱乐部也是搬迁过的。

  比如英超豪门阿森纳队,由伦敦伍尔维奇的皇家兵工厂工人所创立的这支球队最早作赛的地区是靠近兵工厂附近的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戴尔广场,球队当时的名字也叫戴尔广场队(Dial Square FC),作赛区域以及基地都地处于南伦敦。直到1913年,球队才搬到了位于北伦敦的海布里球场。而曼联队刚成立之初也名为“纽顿希斯LYR”(Newton Heath LYR F.C.),因为球队位于大曼彻斯特地区西部的纽顿希斯。

 当然,作为职业足球发源地的欧洲来说,几乎找不出什么主流足球俱乐部跨城市“异地搬迁”的例子,甚至跨城市内部区域搬迁都极为罕见。绝大多数欧洲豪门都是从一而终,自创立之日起直至今天,都在创始地点作赛,与所在社区社群关系紧密,这也造就了欧洲今天极为深厚的足球文化以及球队归属感,不少足球俱乐部也已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

  但其实,如果跳脱足球这个范畴,不少国际知名运动队都曾有过搬迁的历史。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职业体育极度发达的美国,其实不少豪门球队都有过类似经历。比如美国著名的NBA豪门洛杉矶湖人队,最早其实在明尼苏达州首府明尼阿波利斯起家,而明尼苏达在美国被誉为万湖之州,也是球队名称”湖人(Laker)“的由来。球队多年来的球衣也一直有向明尼苏达湖人时期致敬的倾向。

  MLB的豪门洛杉矶道奇队,最早的名字叫布鲁克林道奇,位于美国纽约著名的布鲁克林区。因为当年纽约地区棒球队云集,球队为了追寻更好的市场,于是在1958年西进来到了现在的洛杉矶,也正是在这里,球队开始腾飞,获得了球队历史上7个世界大赛冠军中的6个。

 

  当然,这些球队搬迁的故事都属于成功的范畴,也因此被后世人们所记下。而回看中国足球的“异地搬迁”,似乎伴随着这个名字的故事大都是血与泪。从球队荣誉上也能看出,纵观职业化以后中国足球顶级联赛的冠军榜单,直至今天,从未有过“异地搬迁”背景的球队获得中国足球顶级联赛冠军的事实也许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其中,最著名的球队要属现已解散的北京人和,这支被戏称为“人和流浪者”的球队的轨迹可以说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最早的上海,到西北的陕西西安,在南下到西南的贵州贵阳,最后来到华北的首都北京。从东到西,再到南至北,跑遍了华夏神州大地。俱乐部于1995年2月3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成立,当时名为上海浦东足球俱乐部;后历经多次产权所属变化,先后更名为上海中远汇丽足球俱乐部、上海中远三林足球俱乐部、上海永大足球俱乐部。200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浐灞国际足球俱乐部,后更名为陕西宝荣浐灞足球俱乐部。2012年,迁至贵阳,更名为贵州人和足球俱乐部。2015年12月21日,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人和足球俱乐部,2021年1月26日,更名为北京橙丰足球俱乐部。 2021年3月29日,已易名的北京橙丰未提交准入材料后退出中国足球联赛系统,至此,这支球队实质上在职业足球范畴解散。

   纵观这支球队的27年历史,从上海搬迁至西安,从西安搬迁至贵阳,从贵阳搬迁到北京,再到最后在北京解散,可以说,伤害了四座城市球迷的感情。对于上海来说,曾经鼎盛的初代“上海德比”,上海中远是他们青春的记忆,直至今日,上海海神球迷会的论坛依然有球迷在怀念曾经的上海中远,而在中远搬迁到外地之后,海神球迷会的球迷也一度陷入了迷茫。不少海神球迷依然前往外地观赛,可以想象,在看台上看到曾经自己呐喊的球队已经易帜之时,会是怎样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吧。

而从西安搬迁到贵阳,陕西著名的“大秦军团”球迷团体百余名球迷在寒风中苦苦守候呐喊,也无法改变失去自己“西北狼”的现实。之后陕西足球长达8年没有至少中甲水平的球队,对陕西足球造成了巨大打击。

而在贵州,人和一度达到了球队生涯的巅峰,曾足协杯击败巅峰恒大并两次参加亚冠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最终,贵州的球迷同样迎来了被球队抛弃的命运。

最终在北京,随着股东戴氏姐弟集团开始以家乡球队黑龙江冰城作为主要注资后,北京人和结束了它“罪恶”的一生。人和解散的那天,为球队效力多年的老将万厚良在赛后潸然泪下并宣布退役,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支球队可能是流浪者,但对于他来说,从上海到西安,西安到贵阳,贵阳再到北京。这支球队可以说就是他的全部职业生涯,全部青春。而对于曾经追随过这支球队的那些球迷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而另一只中国足坛著名的漂泊球队则是也已经解散的毅腾队。球队最初创立之时位于中国足球城大连,名为大连毅腾足球俱乐部,由大连铁路集团资助。多年来,尽管球队的队徽并未有太大变化,但球队的足迹也仿佛随着铁路一般已遍布全国。 

在28年的球队历程中,球队先后从大连迁往鞍山,又回到大连,后又迁至哈尔滨,由哈尔滨又短暂迁往烟台,又从烟台返回大连,之后又迁往哈尔滨,之后在哈尔滨一度打入中超,但在降级后球队再度迁移去往终点站浙江绍兴。历经十数次迁徙,最终球队在浙江走到了最后一刻,并尴尬地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支从顶级联赛一路降到第四级联赛的球队。多年的迁徙也令球队本就并不富裕的球迷基础多次遭到打击。并一度陷入在全国所有球队都如同客场的“无归属”尴尬境地(由于浙江球迷支持绿城占多数,球队即使在绍兴主场也经常陷入客队待遇或轻易就被对手球迷声威攻陷)。最终,球队在2022年5月20日正式宣布解散,这只曾经培养出不少中国国脚的摇篮只留下了一声叹惜。

而中国著名的军旅球队八一,也由于球队性质缘故,曾多次搬迁。在球队漫长的历史上,曾以北京、太原、石家庄、西安、昆明、新乡、柳州、湘潭等地为主场。

比较特别的还有曾经的甘肃天马队,这支球队在历经了宁波,东莞等地后最后接受了香港足总的邀请最终重新组队以东莞联华的名义参加了香港甲组足球联赛。也成为了为数不多从中国大陆前往香港作赛的球队。

不少现今在中国职业体系作赛的球队都曾有过搬迁的经历,如中甲不死鸟,新疆天山雪豹队就是由曾经的湖北华凯尔队演变而来。

甚至连老牌豪门诸如上海申花都曾有过离开上海前往云南的念头。

  而在中国的其他职业体育联赛, “异地搬迁”同样并不罕见,现在在广东风生水起的广州龙狮队,最早就是在陕西成立的陕西麒麟队。

  那么为何,在中国足坛,“异地搬迁”的球队下场和境遇往往都较为悲惨呢?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异地搬迁”的球队从开始搬迁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首先,“异地搬迁”的球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意味着在本土并不受到太大的支持,意味着球队可能很难在创立城市与当时已经拥有的豪门相抗衡竞争球迷市场。(如大连毅腾与大连实德,上海中远与上海申花)其次,搬迁意味着球队要重新开始,在新地方开始经营,球队可以凭借着在新地区的启动资金(如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有一个不错开局,(如陕西浐灞曾经一度逼近亚冠)吸引到新球市的球迷关注。但随着之后的战绩下滑,势必又将带来球迷的减少,球队在尝到了搬迁带来的甜头后就将继续搬迁,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由于中国足球在发展阶段与股东高度捆绑,某种程度上,职业俱乐部如同投资人的“玩物”,因此,本土球迷以及本地体育人很难对于球队搬迁进行任何干涉。这使得部分投资人将职业球队完全变成了获取个人商业利益的筹码,屡次搬迁以求获得当地政策支持。

 其实可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纵观日本和韩国足坛,在职业化后频繁搬迁的球队几乎没有。球队主动寻求搬迁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为数不多的搬迁球队也是就近搬迁(如首尔FC从安养迁至首尔,东京绿茵从川崎搬回东京等)。

 

例如日本老牌球队东京绿茵队,球队在日本足球职业化初期因为在东京找不到适合主场,故将主场定为附近的川崎市,球队易名为川崎绿茵(ヴェルディ川崎),并在川崎获得了球队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冠军。

  而韩国搬迁多次的球队也只有军旅球队尚武队,由于球队的主要运营资金基本由韩国国军以及承接球队的市政府提供,因此尚武队也有搬迁的经历,但在长达20年的历史,也仅仅是从光州搬到尚州,再从尚州搬迁到如今的金泉。 

  中国一直有句老话叫“树挪死,人挪活".相比较于球队直接解散而言,也许现阶段对于谷底的中国足球来说,也许让球队有节制的搬迁比球队直接在当地解散要好一点。不少球队确实面临着,继续留在所在地就是死局的困境。而搬迁到新地址,也许会获得新地区政府的政策以及经济支持,比如城市足球集团下属的四川九牛,就曾传出搬迁到湖南长沙的机会。

其实对于现今足球文化极度匮乏,同时体育整体消费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言,“异地搬迁”这项行为本身也许并非一无是处。毕竟,对于竞技体育来说,球队能活着,可能比球队是否有归属感更为重要得多。能长期在一个城市比赛,对于体育产业薄弱的国家来说,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奢侈。可能会有人说,不少欧洲的低级别联赛小球队也有着多年的历史以及从未搬迁的骄傲,但是,客观说,从人均经济水平以及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以及居民工作时长来说,我国跟这些国家都不具备太大可比性,更何况,欧洲的足球氛围与足球职业化熏陶,比我们要早上太多太多。

 那么又回到了本文之前所探讨的,究竟何为“异地搬迁”这项议题上来。正常来说,理应把跨市搬迁即算作“异地搬迁”。但同时我个人认为,由于中国足球俱乐部,不少选用省名作为球队名号,因此,个人认为,范畴可以更加放大一点,只要球队不离开该省,都不应算作“异地搬迁”范畴。这样可以使球队自由度更大,“省内迁移”以谋求更好的球市及发展变为可能。而针对这些未来可能会进行“异地搬迁”的球队,个人认为,可以加以规范。例如效法不少城市二手房交易的规则,出台适合足球俱乐部异地转让的相应规范化条例。以下为本人的一些构想,仅供参考:

1. 球队在搬迁到新地区后,在一定时间内不允许再次迁移(如10年内不允许球队主体再次搬迁)。

2. 一支球队历史迁移次数应该有一个上限,(即除非球队主体解散,否则球队本身搬迁次数有限额,限额次数使用完后即不能再次搬迁)

3. 而针对某些地区所出现的球队本土球市先天性不佳的情况(即球队战绩好坏也无法带来球市改观的客观发展瓶颈),甚至可以更深层次一点,比如可以出台某项政策,规定,如果该球队在现有所在地连续几个赛季的主场上座率都低于某一标准,可以为该球队开出“异地转让”豁免许可。


最后,希望在未来,所有的中国球队都能尽可能地陪伴自己的在地球迷久一点,再久一点。一段信任需要双方共同构建,无论是球迷还是球队,这份羁绊都是一天天潜移默化一点一滴中缓慢积累的。 频繁的迁移只会带来归属感的流失。毕竟,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