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球经理去探索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这是个不错的入门方式

胶澳的美职联 又黑蜗壳

这两天号主有点儿沉迷于足球经理(Football Manager,下文简称FM),所以说就没怎么更新。

我也正想给大家讲讲,草稿在半年多就打好一部分,这次坚持了下来。

毕竟号主就是因为FM这条路才了解并喜欢美职联的,所以说一些想了解美职联的球迷我建议可以从FM去下手,这样更有助于你去理解那些独具“美式特色”的规则。

(光注册规则就有很多,我最开始就没玩明白,而阵容里的不少人都是我们的老熟人了)

绝大部分规则都是和NBA相通,诸如选秀权交易、签约权、工资帽和球员互换。如果说能把美职联吃透,其他的也就不难了。

(一个球员换来六个首轮签+永久的国际球员名额+10万英镑,这是我在联盟内部交易所玩过的最大手笔,现实中是不会有的)

因为球员是与美职联签订合同,而不是单独与某只球队签约,所以说一个球员可以在一年内效力很多支球队,交易就像是在公司内部变换部门。

实现的方式有两种——不停的被交易,或是被裁后有球队愿意接手。

(游戏中一年效力多支球队的意大利门将保罗-托尔纳吉,他在现实中也是辗转于各支美职联球队打替补门将)

交易的时候只需要和对方谈妥条件,没有球员插手(美职联没有交易否决权制度),两个Continue(右上角的继续)之内就能把球员送到另一支球队。

前文提到的“单换六个首轮签+永久的国际球员名额+10万英镑”的那位球员是在2月16日正式加盟的,2月21日我就把它到手交易到了堪萨斯城体育。

现实中这种转会窗倒手两次的例子倒不是没有,美国国脚阮力在2012年的时候就曾遇到过。

他在2010-2011赛季效力于越南联赛的平阳工业投资,通过划拨球员的方式在2011年12月到了温哥华白浪,紧接着他被温哥华裁掉,在次年三月的自由球员选秀中被新英格兰革命摘牌,后来一举成名。

(在本赛季初,他又被交易到了联盟新军洛杉矶FC)

德玛尔-德罗赞所说的“这项运动中毫无忠诚可言”确实能够在美职联部分得到体现。

(不用担心球员会像科怀-伦纳德和史蒂夫-弗朗西斯那样拒绝赴新球队报道,这毕竟是游戏)

其中也有一些美职联所独有的东西,就例如每个队都允许有三个特殊球员,而它又有一个被汉化组所赐的别称——贝克汉姆条款,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工资是远高于普通球员的。

(曾效力于洛杉矶银河的杰拉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说到底这些还都是优良的制度框架,美职联的优良环境,即基础才是号主最喜欢的。

因为美职联和英冠水平相当(美职联和英冠均为算不上绝对高,而又不低的三星联赛),且美国和加拿大均为环境优良的发达国家财政底子不差,基础配备雄厚,这也为美职联球队提供了一个买/卖和租借球员的绝佳环境。

先说买人,号主最开始在青岛中能签下过一个叫Givestin N'Suki的安哥拉球员。

此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温哥华白浪两年从安哥拉联赛签下10名球员,其中九个是安哥拉国脚,另外一个是民主刚果国脚。

而这十个统共花了多少转会费?一共12万英镑,只是一个球员的转会费。

优渥的环境、水平上佳的联赛,这让号主在面对撒哈拉以南国家球员的时候称得上是得心应手,他们没有一个会拒绝和我谈合同,任何一个经纪人都会愿意和我谈谈,哪怕只是为了抬价。

还有那些在南美发展不顺、找不到工作的流浪汉,因为美职联对能力的要求并不算绝对高,很多有能力在阿超联赛(刚刚改名)和巴甲联赛踢半主力的球员就能在这里获得主力位置。

可以说,我队完全称得上是“温哥华就业服务中心”。

通常情况下,他们给中国球队的报价要比给我的报价高至少五倍,有些甚至十倍之多,足以看出美职联的吸引力。

如此低廉的购买成本让号主在卖人是没有任何顾忌,联盟内部交易是最快、最便捷的卖人方式。当然有些好球员我更愿意把他们送出国,一方面是为了他们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是不给他们反戈一击的机会。

葡超中上游、五大联赛保级队、英冠升级区球队、欧洲第二梯队联赛(例如荷甲)霸主都是我的常客。

当然也会有一些强大的东方力量,算上这个,我帐下的球员在未来共有三条路可走。

(恒大淘宝开出的工资要比他在我这儿领的工资高出足足15倍)

可能有人问号主有没有第四条路——留队可以走,我会回答几乎不可能。

除了一些短时间内可以拿到枫叶卡(加拿大绿卡)的球员,号主基本上是能卖就卖,毕竟大名单只允许我有30名球员可以卖……不对,是可以用。

比如说最近的这个休赛季,我队就一次性加入了14名球员。

美职联是一个弹力极高的跳板,在这儿踢出身价、多拿两个冠军就是对俱乐部最大的回报。

当然有些球队就不适用。

号主曾经选择跳槽到南美执教即将踢世俱杯的巴西国际队,由于球队自身水平高,可选的球员少,可以买的都得花大价钱,可我不愿意买。

再加上我卖人上瘾,结果五轮之内就把球队带进了降级区,还没过半程就早早下课。

这可能就是我做为一个青岛球迷对足球的理解,转会时的“同意”键也是我最喜欢点的一个按键。

我喜欢的温格是亨利转会后—厄齐尔加盟前的温格,能年年踢欧冠还能顺手玩冒险类养成游戏,一旦他花大钱买人,他就变了味儿了。

(对我来说养成和卖人就是快乐,美职联正是绝配)

足球对大多数球队而言是门生意,它不是有些生活不如意的球迷用来秀优越感的。

至于租借方面,由于美职联联赛水平和英冠相当,很多豪门球队都愿意把球员租借过来。

(和去年进前六,今年就保级的英冠球队比,我队还有一个优势,能踢洲际杯赛)

他们的水平还不低,有的还都是原俱乐部支付工资,这相当于白嫖。

帕萨利奇、别利克、前“皇太孙”克劳利、泽拉勒姆都曾效力于我帐下,当然这还只是一部分。

(曾效力于皇家马德里和曼城的波佐)

有的球员还在租借中擦出了火花,帕萨利奇、克劳利和泽拉勒姆在租借期结束后都选择了免签加盟(来源于一个存档,但在不同的电脑里运作出了不同结果)。放个半年,又是几百万的小钱钱。

至于财政,北美体育产业发达,转播和球衣广告合同额度普遍不低。

没有一支美职联球队的财政状况会出现“不安全的”这四个字,和环境差不多的澳大利亚相比,美职联好在钱多,由此带来的便是可操作空间大及整体水平高。

每一支美职联球队都有10以上的青训和训练设施,基础配备完善。

买了这么多非洲人,你可能问我外籍名额怎么办?

美职联球队通常会有5—10个的国际球员名额,数量的多少全靠交易。并且没有劳工证限制。

号主通常把换来的选秀权都交易成国际球员名额,因为大部分的大学生球员的CA和PA都不高,且年龄偏大,大部分为21或22岁,成长空间小。像达灵顿-纳比这样从大学走出来的国脚终究是少数。

外籍球员少的球队可能只有两名或三名国际球员,而我队呢,国际球员名额就有24个。

所以说青训水平低、外援价格偏高且配额少的中国联赛,号主用自己的理念来玩一直玩不转,除非是开核武才行。这也可能与我开档永远不变的选择青岛中能有关。

当年我为什么选择去执教温哥华白浪,入了美职联这个坑,就是因为我带队冲超失败。要知道我当时手里可是有CA120的前锋踢中甲,这种水平的球员,在英冠都是主力。

总结:

原本也只是想随便写写的,结果一下子写了这么多。

但对于FM这种游戏来说,这还不够。其实我还是写的太简单,很多东西仅仅停留在一笔带过的层面。

当然,“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想玩的懂球弟/妹来说,这些就差不多了。

说到底,美职联在FM是一个极为小众的联赛,截止到目前我还没见过有第二个FMer说自己正在玩或是玩过美职联。

(但是美职联和法甲联赛一样,均为授权联赛,这保证了其内容的原汁原味)

我在建议中夹带了不少我的感受和思路,这也是在告诉一些FMer美职联的玩家定位,谁适合玩这个联赛。

如果你真正的想去了解它,光看我那点儿新闻还是远远不够,这是你去落实到纸面上的最佳选择。

通过这个,你才能够理解美职联乃至北美体育联盟的那些特色规则。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