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十字韧带损伤,为何是球员职业生涯杀手?

小喜的球 程小喜

昨天,上海上港官方宣布:杨世元左膝十字韧带断裂,10月初将赴德国手术。这已经不是近期第一次有球员因为十字韧带损伤暂别赛场了,此前阿森西奥、萨内、严鼎浩和基耶利尼同样是十字韧带出了问题。

这种伤病对于职业球员来说轻则半年,重则要一年多才能重返赛场。并且,回归赛场后能不能回到受伤前的状态,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此前世界足坛球员因为十字韧带手术,职业生涯断崖式下降的情况大有人在。过去几个月,笔者也遭遇了十字韧带损伤,经历了漫长的治疗、康复后,对相关知识有一些积累,现在给大家做一个这方面的综合科普。

【十字韧带在哪儿?它的作用是什么?】

倘若两三年前有人跟我谈论“膝关节的稳定性”这个话题,我会觉得莫名其妙:真的有膝关节稳定性这种说法吗?大多数人一生的幸福,就是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膝关节还有稳定性这种说法。

只有真真切切的十字韧带伤了,我才知道:膝关节不稳定有多糟糕。前交叉韧带损伤日常的感觉就是:当你向前迈步时,尤其是上台阶时,小腿会不由自主的“往前跑”。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腿骨(股骨)和小腿骨(胫骨)在膝盖这个地方相遇,首先,股骨和胫骨的尽头(也就是相互的接触面)并不吻合,而是有一个弧度的。这种情况类似于两个球面相遇,注定会发生左右位移;当人在剧烈运动中时,这种相对位移会更加明显。

怎样才能避免股骨和胫骨的相对位移呢?很简单,将他们“绑在”一起就行了。十字韧带正是股骨和胫骨发生“绑定”关系的生理组织。说白了,就是两根筋的两头,一头长在股骨上,一头长在胫骨上。当剧烈运动中股骨和胫骨有左右位移的冲动时,前十字韧带能够防止胫骨(也就是小腿)前移;后十字韧带能防止胫骨后移。两条韧带在膝关节腔内一前一后呈十字交叉状,所以叫十字韧带,又叫交叉韧带。

懂得以上道理,我们就可以推测十字韧带损伤会发生什么了?当人一剧烈运动时,小腿自然向前移动,本来牵扯它的前十字韧带断了,那它就真的往前去了;后十字韧带断了,小腿同样可能后移。

医生进行关节稳定性的人工检查“抽屉实验”,正是出于这个道理。人躺在床上屈膝,医生两只手抱住小腿往外拉(或者向内推),如果小腿发会向前移动,初步判断为前十字韧带损伤,反之相反。多说一句,笔者是前交叉韧带轻度损伤,做“抽屉实验”时,明显可以感觉到前十字韧带的拉伸感,本身就受伤再拉它,疼痛感迅速加剧。

当然,最终还需要通过核磁共振确定损伤等级(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半月板只有核磁共振才照得出来)。我的MR检查报告是这样写的:前交叉韧带轮廓欠规则,少数纤维断裂。这就是常说的前交叉韧带撕裂。交叉韧带损伤分为三级,一二级都是部分撕裂,三级是完全断裂。

这在核磁共振图像上有什么呈现呢?比方说我的被鉴定为一级损伤,前交叉韧带黑白相间,颜色很杂,并且形状不规则。医生在电脑上给我看健康的后交叉韧带的图像:就像是一根结实有力的黑色绳子,系在股骨和胫骨之间。医生说,前交叉韧带那些黑色之间的杂质,可能是血液、伤疤等。那么十字韧带完全断裂怎么呈现呢?我的主治医生告诉我:就像是一根皮筋从中间断了,它会直接缩回两头,核磁共振完全检测不到它的信号。

【及时就医,防止损伤加重】

十字韧带损伤,自己是什么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分不同阶段,以及人是静态还是动态。

首先,十字韧带出现损伤,伤口会在膝关节内发炎,人体的感觉就是膝关节肿胀疼痛,关节腔内有积水甚至积血。前期在应激期的治疗,首先就是消炎止痛。关节腔内的积水要是自己长期无法减少,医生会建议关节穿刺,用针筒将它吸出来。

其次是人在走动时膝关节的感觉。先要强调的是无力感,走着走着,突然哪一步膝关节会发软,小腿一往前移动,人体就会下意识的下跪——就像健康时大脑向膝关节发出下跪指令时那样。前十字韧带损伤后经常有一句内心独白:我不想下跪啊,怎么老自己想跪。没错,它就是那么不听自己使唤。

接下来要强调的,正是要避免像我这样明明已经十字韧带受伤,还要通过运动反复测试功能的行为。一旦确诊十字韧带受伤,医生立马就会建议打石膏(或者膝关节支架),至少一个月内受伤腿不要发力。

强行下地走路会发生什么呢?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个画面:健康时一运动,前交叉韧带会“拉着”小腿不让它前移,可前交叉韧带已经伤了,你还要再去走,交叉韧带还是会“拉”。一根皮筋本来只断了三分之一,你还要再从两边发力拉伸它,你是想把它全部拉断吗?

没错,十字韧带损伤继续运动,会导致它的撕裂程度加重,甚至完全断裂。有一个生活点是交叉韧带损伤的人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大便千万不能自然蹲坑。下蹲时膝盖的压力是平时的数倍,十字韧带加剧损伤的概率会增大。所以,每一个十字韧带损伤者都有一个日常尴尬——厕所有马桶吗?现在回家好像来不及了……

很多职业球员前十字韧带断裂,一般都伴随着半月板损伤。为什么呢?前十字韧带一断,小腿理论上可以自由前移,最终是谁阻止它停止前移呢?大腿骨的尽头直接抵死在半月板上小腿才停止前移,这种力量往往会直接导致半月板损伤。

这也是前十字韧带断裂,必须进行手术的原因——一旦前十字韧带断裂,小腿前后移动的幅度、频率都会加大,这样一来,股骨尽头(大腿骨)对半月板等软组织的摩擦力会更大。不及时加以制止,半月板损伤以及因为损伤带来的关节炎会早早到来。

【一级二级损伤一般保守治疗,三级需进行重建手术】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运动员,后交叉韧带一般都比前交叉韧带粗,它的承压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一般都是前交叉韧带受伤。对于十字韧带直接断裂的诊断,一般还有一个参考:受伤的瞬间膝关节腔内有没有发生脆响?笔者到多个医院看过,起初每个医生都问到了这个问题。

一般的一级损伤,说明十字韧带损伤比例很小,医生都会建议保守治疗;二级损伤就要结合核磁共振图像,以及医生通过关节稳定性的“手动判断”来决定手术与否;三级损伤(完全断裂),医生都会建议进行重建手术。

所谓保守治疗,主要以修养为主。比半月板稍好一些的是,交叉韧带还有一定的供血,理论上有一定的自愈能力。所以,只要补充促进生长的营养,损伤的交叉韧带有一定自愈希望。保守治疗期间,第一个月行走必须拄拐。除了等着它自愈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命题是:进行日常的功能锻炼防止腿部肌肉萎缩。

除了十字韧带和半月板对膝关节稳定性有作用之外,大腿前侧肌肉(股四头肌)和后侧肌肉(腘绳肌)的力量,对于膝关节稳定性同样十分重要。不能进行日常运动,意味着股四头肌和腘绳肌会萎缩,最后极有可能一只腿粗一只腿细。所以,进行防止肌肉萎缩的训练就很有必要。

无论是前交叉韧带还是后交叉韧带损伤,早期都要避免发生膝盖屈伸的情况。所以,锻炼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方法就相对有限:平躺在床上,进行直抬腿运动,每组15到20次,每次进行4到6组,这对股四头肌有一定锻炼价值;腘绳肌则需要趴在床上,进行向后的直抬腿,同样的每组15到20次,每次进行4到6组。

受伤前期要禁止膝盖发生屈伸,过了应激期、十字韧带有一定愈合后,则要进行一个工作:膝盖的屈伸练习。如果三四个月不进行屈伸练习,膝盖甚至有可能直接失去屈伸功能(尤其对于十字韧带重建的患者来说)。

当我进行屈伸练习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的膝盖里好像有一块木头,里头很涩,根本不听使唤。不过随着伤口愈合越好,屈伸锻炼加强,会感觉自己的膝盖越来越通透,又逐渐是自己的了。

最后说一下最严重的情况:韧带完全断裂,必须手术重建。首先是手术重建的方式:关节镜。什么是关节镜?就是在膝关节上打几个几毫米的洞,一个洞里放入微型摄像头,这样一来膝关节腔内的情况就可以投在显示器上。另外,必须得在大腿骨尽头和小腿骨尽头也打两个眼,把新的替代韧带穿入两个眼中。

将来一发生膝盖屈伸,替代韧带可能一受力就从两个眼里滑出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医生会在韧带两头与骨头的结合处,加一个类似门闩的装置。

那么,替代的韧带从哪里来呢?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自体韧带,从自己身上合适的地方取一条出来加在膝盖里。笔者听医生这么说大腿直发软,这要挨多少刀子受多少回罪呀;另一种是人工韧带,所谓的科学产品。

关节镜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但世界上任何好的东西,都有一个最不好的地方:贵。笔者生活在一个二线城市,我咨询医生后医生给出的费用是:两到三万。一旦真的到了必须重建的地步,那么术后的康复显得甚至比手术本身还要重要,医生跟我说过:三分手术,七分康复。

重建手术康复的难度,除了避免腿部肌肉萎缩之外,更重要的是把握好通过小腿屈伸给替代韧带带来的拉伸度。道理很简单,之前这条韧带在身体其他地方:一是它承受的拉伸力没有这么大,二是有时它还要承受弯曲的压力。小腿屈伸练习进度太慢,会导致小腿错过最佳的拓展屈伸角度时机,练习进度太快,甚至可能导致替代韧带直接断裂。

我听一个病友这样描述过:他忍痛进行屈伸角度练习时,膝盖内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和韧带断裂时一摸一样。那一刻他感觉后背发凉,怀疑人生,世界上再也没有希望。

所以,十字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最好在康复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我浅浅的咨询过费用:也是数万。人在好不好的时候会想:这么贵,真的要砸锅卖铁大出血吗?但当你在很年轻的时候,医生就告诉你你这辈子可能再也不能快跑,你立马就会毫不犹豫——这意味着唯一的希望。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