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足球成材率之殇:为什么成年之后很难占据一席之位?

本文摘自头条“鲁能青训官方账号”,观点相对比较客观,请大家以辩证的眼光去评论。 

原文标题:翻跟头选材,家长只看利益,新疆足球成材率之殇

新疆孩子对于足球的热爱毋庸置疑,从各级国字号的名单中新疆球员的数量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在成年国家队中新疆足球运动员并不多,买提江算是一个。为什么在青少年阶段为各级国字号提供如此多的新疆球员就无法在国家队或职业联赛中占据一席之位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环境问题,这个环境包括很多方面:经济、地理等等。现在职业足球最需要的就是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就意味着没有最基本的硬件设施,没有水平足够的教练员。没有好的教练,就意味着新疆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落后于人:选材、基本功训练、技战术等等。叶尔凡被选进宋庆龄新疆足校竟然是因为叶尔凡的跟头翻得好。这些差距在新疆球员小的时候,可以通过身体优势来弥补,但是当球员的年龄增大,新疆球员反而会被甩得越来越远。

过去困扰内地足球的许久的青少年比赛场次问题,随着高铁两小时圈的周末主客场制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在疆域更加辽阔、交通更加落后的新疆,这里的孩子们一年的比赛不过三两场,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的比赛新疆的孩子又怎能都得到提高。

正因为新疆当地落后的青训环境以及理念,许多心怀梦想的足球少年不得不来到内地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学习足球。这部分少年也是各级国字号梯队新疆少年的主要构成部分,不过就是这一批孩子为什么也很难踢得出来呢?

很多新疆球员都是年纪不大就离家了,他们有时候无法融入内地球队的环境,和队友、教练容易起矛盾,这也阻碍了新疆球员成年后的发展道路。新疆孩子都是直脾气、火爆性子,有时候他们没有恶意,但是跟教练说话就是直来直去,听起来好像带着火药味,这让很多内地教练不喜欢新疆球员。其实这只是少数民族球员的正常性格而已,再加上他们汉语表达能力还是欠佳,这几方面原因导致沟通不畅。饮食方面,以鲁能足校为例即使设有专门的餐厅,但为了球员的发育学校的食谱还是有一定的变化,新疆球员穆斯塔帕就表示刚来的第一年对于饮食很不习惯:因为蔬菜太多了。

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球员,普遍类似巴西球员,天生乐观并往往对自己的纪律性难以把控。尤其是在内陆踢球的大都少小离家,尤其是在离开管理严格的青训营,有了自己的工资之后,新疆球员沾染上了抽烟和喝酒等不良习惯,这成为了不能继续足球生涯的重要原因。叶尔凡在确定加盟江苏苏宁的时候,很多踢过中超的新疆球员主动找他谈话,告诫他不要太早谈恋爱、不要只顾享乐,他们就是因为年轻时候过于放纵,导致没能达到预期的高度。

还有家庭观念的原因,虽然新疆父母允许孩子踢球的相比内地多得多,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父母不支持孩子发展为职业运动员。举个例子,在鲁能足校曾经有一个很受重视的新疆门将,还曾随队以前去智利交流拉练,但是回校后不久,遥远的家乡传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这位小门将不得不回到了家乡,但是却发现所谓的病危只是姑姑骗他的说辞,他在家中荒废了一年多后,他的父亲醒悟过来不顾家人反对又将孩子送到了足校,但是一年未经系统的训练孩子的各项足球技能不进反退,最终这个孩子被鲁能足校所放弃。恒丰智诚的伊力哈木江也是因为家庭原因中途放弃足球,成为一名高学历的体育老师,但是对足球的那份执念又支撑他从业余球员变成一名职业球员,伊力哈木江的职业过程对于大部分新疆球员来说是不可复制的。

最后一个则是场上的战术原因,新疆足球的战术和中亚国家的打法有相似之处:打法很直接、防守坚韧、力求快速通过中场、比较注重边路进攻。新疆球队靠着整体打法+球员个人能力,才能取得好成绩。但是离开新疆本土球队后,球员无法适应新战术、新体系,所以往往就不再有高光表现了。这一点既和新疆本土特点的战术有关,但主要是第二点里提到的,缺少好教练以及文化上的不足导致他们球商不够,看看伊力哈木江能完成从一个草根到中超球员的蜕变,高学历是一大重要因素。

新疆足球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热爱可以让人跨越千难万险。我坚信新疆的足球会让她成为中国足球的人才宝库。

本文摘自“鲁能青训官方账号”

(部分图片采集自网络)

出于传播新疆足球的目的转载于此。若有错漏或侵权,请留言联系修改或删除。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