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体育场:新中国沧桑巨变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张尧甫的足球评论 张尧甫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载砥砺奋进,如今的中国已经站在了历史新起点。回望过去,中华儿女艰苦奋斗、披荆斩棘,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奇迹。而在新中国的体育史上,中国健儿更是所向披靡,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每一块运动场,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飘扬在世界赛场上。

作为陪伴体育健儿、见证优异战绩的圣地,体育场自然在新中国体育事业70年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可以通过国内的这些知名球场,感受到时代的沧桑巨变和风起云涌。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先农坛——新中国的首座国家体育场。

一、初创:艰难破土,曲折前行

先农坛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行籍田礼的场所。与天坛遥相呼应的先农坛在民国之后逐渐衰败,很多建筑相继被拆除。1916年,先农坛被辟为北京的城南公园。

自1913年起,华北运动会轮流在华北各大城市举行,每次轮到北京承办华北运动会,只能在天坛公园的空地和汇文中学体育场地进行,修建公共体育场逐渐被提上日程。

1934年,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袁良到这座已经荒废的皇家祭坛勘察,并决定在此处兴建北平市第一座公共体育场,然而体育场的开工仪式在1936年才正式举行。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工程暂告一段落。日军占领北平后将此事搁置,1938年才将建设体育场一事恢复,并于当年4月在先农坛东门悬挂起“先农坛公共体育场”的牌匾。

先农坛体育场初期占地16800平方米,由于没有机会去国外体育场考察,当时的看台计算不够科学,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每阶层距离过高而走道太宽,所以仅能容纳15000名观众。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农坛体育场先后被国民党的华北运输公司和国民党军队的汽车团占据,体育场名存实亡。


二、发展:盛极一时,见证历史

尽管在初建时历经坎坷,但是自新中国成立后,先农坛体育场逐渐发挥着自己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之中。

194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纪念大会就在先农坛体育场举行,当时全北平有超过3万名党员和市民出席。两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的纪念大会同样在先农坛体育场举办。

而在70年前的十月下旬,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在先农坛体育场举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新型运动会。随后,先农坛体育场历经多次改建和扩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十年,先农坛体育场就相当于如今的鸟巢,扮演着国家体育场的角色。

1958年9月,先农坛体育场四周的四座钢架照明灯塔正式使用。至此,先农坛体育场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个现代化的灯光足球场。随后这里多次承办全国、全市的足球和田径等多项赛事,并见证了包括足球在内的多项中国体育的里程碑事件。

毛主席一生仅仅在现场看过一场国际足球比赛,就是在先农坛体育场。1955年10月30日,中华体总训练班与苏联泽尼特队在先农坛举行了一场友谊赛,双方最终2:2握手言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门来到现场观赛。赛后毛主席走到球场,亲切接见了双方队员。在同球员握手时,毛主席连声称赞说:“你们踢得好!踢得好! ”

更让中国球迷记忆犹新的是,国足首次参加世界杯预选赛,就是在先农坛体育场。1957年6月2日,中国男足主场迎战印尼,在周恩来、陈毅、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张宏根攻入中国足球在世界杯预选赛上的首粒进球,随后年维泗、王陆等球员先后破门,国足4比3力克对手。

不止足球,先农坛体育场同样见证了田径赛场上中国运动员的神奇表现。

1957年11月17日,北京市田径运动会在先农坛体育场举行。在女子跳高决赛中,郑凤荣跃过1.77米的高度,成功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赛后,美联社惊呼:“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六亿中国人不会永远是落后选手了”,塔斯社则称她为“新中国体育的报春燕”。

值得一提的是,郑凤荣当年参赛时右脚穿跳高鞋、左脚赤足。她的跳高鞋是从苏联定做的,平时训练舍不得穿,就光着脚跑跳。久而久之,反倒觉得一只脚穿鞋更轻盈。


三、转型:身份更迭,精神永传

1959年,北京另一座更为球迷熟知的球场正式建成,那就是工人体育场。至此,越来越多的比赛和重大活动离开先农坛。随着时间推移,先农坛体育场逐渐完成转型,开始扮演起训练基地的角色。之后的30年间里,北京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体操队等队伍以及部分国字号队伍,陆续来到先农坛体育场驻训。

为了迎接1990年北京亚运会,先农坛体育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建。1986年11月至1988年9月,先农坛体育场拆除,重建后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看台设有20个观众区,分别安装上绿色、红色、黄色、蓝色的座椅,足球场长108米、宽68米,四周建有塑胶跑道,其他现代化设施也一应俱全。

不过,先农坛体育场只是承办了当届亚运会的部分场次足球比赛。然而那次大规模重建,无形中助力了北京足球的发展,最为显性而直接的受益者便是北京国安。

1994年,甲A联赛创立,先农坛体育场成为御林军的主场,1995年继续在先农坛体育场征战,尽管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那是球队和球迷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在主教练金志扬的带领下,杨晨、曹限东、高峰、谢峰、高洪波等名将开始在职业赛场上展现着各自的魅力。1994年,国安取得7胜8平7负的战绩,在12支球队中获得第8名。

次年,北京国安的战绩大幅提升,前21轮取得11胜6平4负。1995年甲A联赛最后一轮,北京国安主场对阵争亚对手广东宏远。凭借高峰的两粒进球,国安3比1取胜,获得当季亚军。之后,北京国安将主场从先农坛迁至如今的工体。

对于如今的先农坛体育场,另一个重要角色则是体校。先农坛一直有“神坛”之称,因为在这里训练后的队伍往往能够取得出色的战绩。先农坛不仅培养了诸多世界冠军,更是有“先农坛精神”代代相传。

从庄则栋到马龙、从滕海滨到张培萌、从何可欣到李娜,先农坛体校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出了多位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涵盖了乒乓球、田径、体操、网球等多个项目。

更为重要的是,先农坛已经积淀出自己的“先农坛精神”,那就是团结奋战、永不服输的坚毅品格,正是这些激励着一代代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

结语:如今的先农坛体育场,其国家体育场的地位已经被更为先进和耀眼的鸟巢所替代,原本的主队北京国安也已乔迁至容量更大的工体。然而,今日的沉寂无法抹杀先农坛体育场在中国体育史上的地位。作为北京第一座大型体育场,先农坛体育场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新中国70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缩影。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