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线城市足球调查:球场上还是70后、80后在尴尬坚守

leftring1987 leftring1987

这个初冬,突然寒冷。和这萧瑟景象形成共鸣的是——中国足球又一次进入了“冷冬”。

国足几乎失去世预赛40强赛小组头名机会;国青惨败给熊猫杯上羞辱过自己的韩国而无缘亚青赛;国奥溃败澳洲、朝鲜,无基础无技战术无斗志;甚至连曾给中国足球挣过颜面的女足,这次也无缘世青赛。

中国足球这十多年怎么了?今天,以笔者所在的中国四线城市草根足球为例,管中窥豹,懂中国足球的人士一定能看出点端倪。

首先,说说四线城市草根足球基本情况。北方小城,380万人口,市区人口40万左右。对社会开放的球场4块,皆为高校田径场。7人制私人盈利球场10余块,经营惨淡。足球人口日渐萎缩,粗略算不足万人。近几年新成立了足协,有超级、甲级联赛队伍20余支,可经常以打架斗殴收场。校园足球受政策影响,刚刚起步,还难看成果。

其次,说一说足球人口。目前,这座四线城市活跃在球场上的人,年龄段分布为:部分75后、80后居多和少数90后。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球队,如以单位、发小、朋友圈为基础组建。缴纳一定的会费(约100元/月)定期训练,约比赛。上文提到的超级、甲级联赛也是这群人在参与。

球场上怎么就没有年青人?95后、00后、甚至是10后,这群10岁—25岁的人应该处在踢球最好的年华!正是课余在绿茵场一展身手的好年龄。

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大街小巷、公交车上、餐馆就餐、校园内外,00后、10后不是玩手游、就是在探讨手游。90后刚走上工作岗位,生活的压力巨大。或者说,90后人群在他们10岁出头有机会接触足球时(韩日世界杯后),足球就早早“缺位”了。

反过来说,70后、80后坚守球场的理由,不是尴尬就是悲凉。说尴尬,是因为要锻炼身体,运动养生。许多70后、80后参加工作已近十年或十多年,被生活折磨成了“二师兄”,三高严重,经医生提醒,发现自己儿时还曾有过踢球的“技能”,于是重操旧业。当然,这样的重返球场经常被加班、聚会、一顿酒无情顶替。

说悲凉,是如今的70后、80后人生情怀里,的确有足球。以笔者为例,1987年出生,1997年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看足球,那时冲击法国世界杯的场景,历历在目。小学开始踢足球,在这座四线城市下面的一个乡镇,人口4万,那时候的草根足球氛围很浓,小学一个年级有男生100人左右,踢球的有20多人,比例达20%以上。现在呢?

那时候的镇上,还有初中、高中,几乎每个班都有球队;学校每天最后两节课是体育活动时间,踢球成为了一种风气。周末去学校踢球的处理学生还有社会青年,当时最大的40多岁。天天有整场比赛可以打。

可悲的是,如今的这群人,依旧活跃在球场上。而足球给他们的人生,至今除了2002年的昙花一现外,还没有更多激情和惊喜。前几日回老家,小学和初中已经是崭新的塑胶球场了,可周末没有一个孩子在踢球。

最后,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中国足球的问题,先别说体制、管理、青训、外教、归化……在基层就是人才断档,群众基础几乎为零。为什么活跃在球场上的,还是曾经的70后、80后?让更多的00后、10后孩子抱起足球跑向球场,中国足球能做到吗?任重而道远吧。

(封面和图片来自草根球者于二黑的朋友圈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