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对球员说:“挣那么多为啥不多捐点”了

史臣曰 史臣曰

近日,武汉慈善总会公布了一批为防控疫情接受的捐赠清单。其中,球员郜林捐款了50万元。

关于这件事,郜林从未主动提起过。如果不是武汉慈善总会公布,根本没有人知道。这样的事在中国足球界很多见,一些球员捐款捐物都是低调进行。

球员不愿意说这件事也很容易理解。首先,如果自己捐了钱还要主动说出,会有人认为他们是为了宣扬自己;公布捐款的数字,会有人认为他们捐款不够多;如果自己比别的球员捐的少,球迷更容易踩一捧一,给他们分个高下。

当然,他们即使选择低调捐款,也不会避免被喷的命运。不了解内情的网民会说:“你为什么不捐?”

由于足球在中国的地位和水平,这些球员们动辄得咎,几乎干什么都是错的。中国球员被骂得多,在“挨喷”这件事上有着丰富的经验,相信对这些“喷”的套路都已经非常熟悉,也早有预料。但是,喷他们的人,其实连喷子都做得不合格。

什么叫多,什么叫少?

如果你要批评一个人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需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比如:大家说中国球员“高薪低能”,可以给出数字来:国足球员1000万元年薪,巴拿马国家队队员平均年薪才170万元,但是巴拿马进了世界杯,国足没进去。这样,你的观点就有两个有力的佐证:“高薪”的佐证是薪水的数字,“低能”的佐证是场上的成绩(进世界杯)。这都是可以量化出来的指标。

可是捐款这件事,有什么指标可言?比如一个国脚,他的年薪是1000万元。那么在你看来,他需要捐出多少,才能符合你心中的标准?10万?50万?100万?或者说,你定一个比例,按收入的百分之多少捐款,才算是合理?

这样的标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套,根本就没法统一。再说,球员们本来就没有义务向大众公布自己每年挣多少钱,你也没法知道他的收入究竟有多少。这也很正常,我们每个人在公司上班的时候,老板都不允许公开讨论个人收入的数字。球员和我们一样,都是上班工作,不要总是以另一种标准来要求他们。

所以,当喷子在网上说:“某某收入那么高,却不多捐点钱”的时候,其实喷子根本不知道这个人的收入到底有多高。那只是一个印象和概念,而单凭着印象和概念去喷人的人,其观点没有什么可以听取的必要。

你的言论,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最近的一条新闻。外交部发言人说,美方没有向中方提供任何实质性帮助。这个时候,却有一部分人评论:“人家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但一转头,他们就会批评国内的公众人物:挣那么多,捐那么少!

这个时候,他倒是不想着“情分”、“本分”的事情了,这是双重标准的代表性姿势。

这种微博的评论里,就是观点交锋的战场

中国十几亿人,挨骂的往往是捐了款的。没捐款的人相信也不在少数,如果说中国有6亿人还没有捐款,你是不是也要把这6亿人都挨个骂一遍?

无论多还是少,捐了就是捐了,起码出发点是好的,无论是否有帮助,有多大帮助,他们都是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干正确的事情,不应该被批评。当网民感慨“好人没有好报”的时候,可以回头想想,这些捐了钱还要被骂的人,就是典型的好人没落下好报。

网络上的言论交锋,大多数的出发点是宣泄情绪,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指责球员捐钱少的人,他的出发点与其说是想帮助武汉解决问题,不如说是表达一种仇富情绪。

现在的中国球员,没捐钱肯定会被骂,捐了还会被骂捐的少,即使捐得多了,也会有人喷:他哪来那么多钱?他有什么资格挣这么多钱?有这么多钱不如给医生涨工资……诸如此类,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喷不到。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你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时还要被骂,你会对这件事丧失热情。本来想捐钱的人,也会认为这是花钱找罪受。这样一来,网络喷子成功浇灭了一些人(尤其是高收入群体)的捐款热情。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吗?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有一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在一趟列车上,一个大孩子看着窗外的云朵和树木,十分兴奋。有乘客觉得,这孩子长这么大了,怎么可能没见过这些东西?怕是脑子有毛病。于是他就提示孩子的家长:带这个孩子去医院看看。

孩子家长回答:我们刚从医院回来。他天生失明,才做完手术,刚刚能看见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的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不要以己度人,冒昧地去评判和猜测别人。一个人不捐,或者捐款少,肯定有他的理由。或许他不知道捐款的渠道,或许他要保证家里的供给,或许他停工了没有收入,又或许他们家最近要急用钱。最重要的是:这些“或许”,别人没有义务告知你,你也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告知你。

有位叫朱子奇的(绰号“老湿”),曾制作过许多吐槽各个电影的视频。但他从来没有吐槽过郭敬明执导的电影,这并不代表他认为郭敬明的电影拍得好。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没看过郭敬明的电影,因此认为自己无权发言。对于不了解的事情,谨言慎行是十分有必要的。不然,你和那些没来过中国,却时时刻刻要对新疆、香港问题大放厥词的人也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不要总是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如果人人都管好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社会自然会进步;总是喜欢指点别人,用高标准要求别人,不是负责任的行为。指责别人的人,就一定比被指责的人高尚吗?恐怕他们自己也不敢这么说。

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当指责球员们收入高却不多捐钱的时候,希望大家先思考两个问题:

如果我的收入也这么高,我会捐多少?

为什么我挣不了这么多钱?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