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新冠病毒起源地在哪里?
综合多方面的信息,目前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新冠病毒起源地不在华南海鲜市场!
之前,《柳叶刀》刊发的研究分析了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1月2日期间在武汉市入院的首批41例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结果显示,首批41例确诊病例中,27例去过华南海鲜市场,14例没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
而来自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直接信息来源表明:最早的几个海鲜市场病毒感染者是卖鱼虾的商贩和售卖干果的商贩,而非贩卖野生动物的商贩。
现在又有中国学者最新的基因组变异研究,关于新冠病毒是如何进入人类社会的,有了新的结论包括:
一、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从其他地方传入的,在市场中发生快速传播蔓延到市场之外;
二、新型冠状病毒在2月12日(论文数据截止时间)之前发生过2次明显的种群扩张 ;
三、现扩散的病例至少来自于3个途径 ;
四、新冠病毒基因组尚未发生明显重组事件 。
这些结论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韶关大学英东生物与农业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CIBR)团队。他们另辟蹊径,从病毒基因演化角度试图描绘出病毒传播路径,并找出谁有可能是“零号病人”。
该项研究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郁文斌,论文标题为“使用整个基因组数据解码新冠病毒的进化和传播”。研究最早于2月19日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ChinaXiv 上,2月21日更新发布第二版。
以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
新冠病毒起源地究竟在哪里?
根据郁文斌研究团队的论文分析,病毒传播链如下图:
根据上图我们简单的总结:2019年11月中下旬或者更早,病毒起源地出现了病毒,中间宿主或零号患者开始传播,零号患者感染衍生了H13和H38,这2种都是比较“古老的”祖先单倍型,然后H13和H38感染衍生了H3,H3又衍生出了H1,H1大范围传播开来。(2019年12月1日发现的第一例患者发病,且无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说明病毒是起码在2019年11月中下旬或者更早)
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病毒起源地在国内(非武汉海鲜市场),第二个假设是病毒起源地在国外。
现在说第一个假设病毒起源地在国内(非武汉海鲜市场)。如果第一个假设是错误的,那么反证第二个假设是对的!
如果武汉是病毒起源地,那么应该发现祖先单倍型H13和H38。反倒是武汉的样本中都没有H13和H38这两种祖先单倍型,而是H13的下线H3,更多的是H1的下线。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的患者样品单倍型都是H1及其衍生的单倍型H2,H8到H12,而一份武汉样品单倍型H3与华南海鲜市场无关。
这是第一个疑点。
对这个疑点,郁文斌研究团队认为:可能是因为现有样品主要采自几家定点医院,而且样品采集时间局限于2019年12月24日到2020年1月5日。就是说样本太少的缘故。也有可能是武汉感染祖先单倍型H13和H38的人已经死了或者治愈了。
而发现祖先单倍型H13是广东首例患者,发现祖先单倍型H38的是美国首例患者。这2例都来过武汉。
笔者感到不解的是,与第一个假设有所矛盾的是感染时间!
2019年11月中下旬或者更早,零号患者感染衍生了H13和H38,那么按照病毒潜伏中位数4天来算,1个月的时间,正好是:零号--H13(或H38)--H3--H1--下线,所以武汉更多的是H1及H1的下线,只有少数H3.
广东首例患者是深圳一家人,于12月29日全家去武汉探亲,而根据郁文斌研究:12月8日和1月6日,病毒开始大规模种群扩张。按照常理来说,12月29日在武汉应该感染到H1,顶多是H3,为什么感染了H13呢?难道说深圳这一家人这么倒霉,倒霉到接触中间宿主或零号患者?深圳这一家人来武汉一趟这么简单就接触中间宿主或零号患者?那么武汉本地还有中国其他地方应该也有很多H13和H38。
第二个疑点在于广东首例患者的女婿和外孙也是确诊病例,他们之前定居在国外。划重点:在国外。
我们再看感染祖先单倍型H38的美国首例患者。美国首例患者此前曾赴武汉周边地区旅行,他1月15日返回美国时没有任何症状,于1月20日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第三个疑点在于美国首例患者感染病毒的时间,1月15日左右病毒已经在武汉大规模爆发了,根据郁文斌研究:12月8日和1月6日,病毒有2次明显的大规模种群扩张。按照一般规律来说,1月在武汉应该感染到H1的下线,顶多感染到H1,这美国首例患者这么倒霉,倒霉到接触中间宿主或零号患者?美国首例患者来武汉周边去了哪些地方?这么简单就接触中间宿主或零号患者?那么武汉周边各地应该也有很多H13和H38。
以上3个疑点都需要武汉方面收集更多样本来检测,是否有H13和H38。如果没有,只能证明第一种假设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