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探求所:发型真的会影响头球水平吗?

众所周知,由于球场上只能穿着统一的球衣,众多球星往往只能把发型作为彰显个性的自留地。
洗剪吹只是基础,长发要柔顺飘逸,短发也有精心造型,什么雷鬼辫、莫西干和爆炸头通通都是常见风景。
如果你看球时间够长,甚至能发现球员们的头顶不仅能出现青青草原,还能冒出一包泡面。
于是问题来了,头球作为足球比赛里相当重要的一种技术动作,各种或长或短形状各异的发型会不会对头球产生影响呢?
我搜了搜中外网络,发现好奇这个蛇精病问题的球迷还真不少。
这是国内某著名问答网站的。
这是国外某著名问答网站的。
在这些问题下面的答案里,绝大多数回答者都斩钉截铁地说:不会。但他们很难拿出科学理论和相关证据,更多只是一种源于经验的判断。
你看,同样是光头,特雷泽盖比亨利头球牛多了吧?同样是蓬蓬头,巴尔德拉马别说跳了连跑都懒得跑,而人家费莱尼基本上就是个高空轰炸机对不对?
但这样的论据并不能完全说服我。于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学(wu)术(liao)精神,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干脆我去剃个光头,再戴上各种假发去做个测试?
然而,就在即将付诸于行动之时,我突然间发现了一篇神奇的英文文章,拯救了原本已经因为中年油腻日益减少的发量。
有一个名叫“发现有趣生活技巧”的博客,日常更新一些看似逗比但内含丰富人生哲理的测试与试验。而在去年的一篇博客里,试验内容就是:发型到底会不会影响头球的水平?
(感谢评论区提醒,这个测试和发布是由国内著名大V 毕导 进行的,该博客只是进行了英化搬运。我此前完全不知道这个情况,对此造成的误会深表歉意……)
第一步,建立理论。
在不考虑与发型无关的头球发力情况下,接应高空传球后的头球质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皮球接触皮肤之后的反弹力,另一个是皮球与皮肤/头发接触时的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产生的反弹力应该低于接球时的作用力。
第二步,测试反弹力。
测试者找来了一个头部模特道具,分别测试了光头、短假发和蓬蓬头假发三种情况下,足球在接触头部后的反弹高度。为了减少人为发力带来的测试误差,他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来保证开球时的力度一致。
经过了大量数据的验证,他得出了下列结论:光头时球反弹的高度最高,短发其次,蓬蓬头最低。所以,反弹力与头发长度成反比。
第三步,测试摩擦力。
这要怎么试呢?毕导把自己的头发剃光,然后亲自测试光头、戴短假发和戴蓬蓬头假发这三种情况下的头球精度,来衡量摩擦力对头球水平的影响。
为了贴近真实的比赛状态,他还给光头外层涂了凡士林,来接近球场上那些油光锃亮的球员们。
然后,站在三个不同位置开始头球打靶。比如这样。
以及这样。(我总觉得好像看到了张伟)
综合采集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如下:出汗情况下,光头最难打中目标,短发稍好,蓬蓬头最容易控制。所以,摩擦力与头发长度成正比。
最后的总结陈词呼之欲出:头发越短,头球力度越强;头发越长,头球精度越高。
基于这一理论,他认为前锋最理想的发型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怎!么!可!能!
那个博客主把毕导的“实验结论”英文版放到了社交平台,并且引起了小范围的热议。没过多久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且反对者居然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自称很早就进行过发型与头球关联性研究的运动科学学者。(喂,你们平时的科研经费就是这么用的?)
他提出,这个试验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两顶假发都有与头发同等长度的刘海,在原地头球时会对测试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但在正常的比赛过程中,一个标准的头球主要是用额头来顶球,球员因为害怕遮挡视线很少留比较长的刘海,就算有一般在冲刺和跃起的过程中也被风吹开了。
此外,实际比赛里的球速远比这个测试的抛球要快得多。在高速情况下,头发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远没有那么明显。
所以,除了用天灵盖和后脑勺蹭球这种特殊情况,发型与头球水平毫无关系!
围观群众纷纷表示,果然还是专家懂得多啊!你看哪怕是著名的蓬蓬头轰炸机费莱尼,他的额头也没有太多头发遮挡。
而无论球星赛前多么喜欢往头上抹发胶,也很少出现日系爱抖露无视地球引力的铁刘海。
与此同时,那些著名的空霸球员,无论是费莱尼、克洛泽还是C罗,头发长度和造型都明显没有影响他们的得分效率。最多也就是,一个帅气的发型可以增强头球者的信心,或者一个巨大的蓬蓬头可以威慑对手这种无法准确衡量的心理作用。
综上所述,发型不会直接影响头球,只不过头球肯定会影响发型。
今年1月,前巴黎球星本阿尔法与西甲球队巴拉多利德签下了6个月的短期合同。在主场的亮相仪式上,他做完传统的颠球后被记者要求来个顶球动作。本阿尔法笑着挥挥手表示了拒绝:“我不喜欢头球,因为这会破坏我的发型。”
正所谓,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
现在知道为什么C罗每场比赛要用那么多发胶了吧?发型和头球缺一不可!
看到没,这才叫真正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