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载辽足浮沉路!重组辽将的“投资人”是何方神圣?

扬晚过足瘾

尽管太多人有太多的不舍,太多人还愿意相信最后关头奇迹出现,但随着沈阳城市建设俱乐部全面整合接收辽足球员、且全面收购辽足梯队的消息传出,大家都清楚,辽宁足球队——这支在中国足坛有着六十七年历史、多次获得冠军的豪门球队,真已经走到了解散这一步。仔细梳理一遍辽足的浮沉史发现,这支队伍的兴衰,可谓是中国足球最直观的写照。


专业时代的辉煌战绩与职业化之后的动荡

拥有长达67年历史的辽足,在专业时代堪称中国足坛的“巨无霸”。1984到1993年的十年间,辽宁队曾6次赢得甲级联赛冠军、两次赢得足协杯冠军,还赢得亚洲俱乐部冠军杯(即改制前的亚冠)冠军,以及全运会冠军。这就是全盛时期的辽足所创下的“十冠王”霸业。

而在那支辽宁队中,傅玉斌、傅博、马林、唐尧东、孙贤禄、董礼强等人,也是各级别“国字号”的常客,中国国奥队1987年在奥预赛中2:0击败日本冲进汉城奥运一役,唐尧东冒着眼睛被戳瞎的危险将球顶进球门,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但随着职业化改革开始,一下子没“跟上节奏”的辽足,陷入了动荡和困顿。

1995年,辽足惨遭降级。这是专业时代无法想象的事。好在辽宁足球一直是出人才的地方,在甲B的第三年,也就是1998年,依靠着王洪礼带着的一帮稚气未脱的孩子,辽宁队重新打回了甲A。

1999年,可能是近二十年来,全国球迷对辽足最深刻的记忆。那支由老师父张引执掌、掀起青春风暴的“辽小虎”,成为各地球迷的偶像,李金羽、李铁、张玉宁、曲圣卿、肇俊哲……一个又一个矫健的身影,在记忆中都是鲜活的。他们就差一步创造中国的“凯泽斯劳滕奇迹”,如果不是国安队高雷雷的那一脚远射,辽足就将夺得职业化以来的第一座联赛冠军。

但这样一批天赋异禀的球员的出现,无法掩盖辽足管理上的混乱。从1995年到2002年,短短7年时间,辽足俱乐部光总经理就更换了6任。

而曲乐恒惨遭车祸引发的一系列连锁事件,也让“辽小虎”元气大伤,最终未能在成绩上完成涅槃。

改名“北京”的众怒,以及“谁”都蹚不了的浑水

“一山难容二虎”,放在足球世界的“德比战”中,更是如此。

“辽沈兄弟”,辽宁队和沈阳队,一红一蓝,真算不得兄弟。而辽宁队最落魄的时候,总有沈阳背后捅刀子的身影。

2002年,已经在抚顺、鞍山等辽宁省内城市“流浪”多年的辽足,一开始是想把主场重新迁回省城沈阳的,且已经和辽宁体育局达成意向。没想到,沈阳体育局却突然发难,用“三个条件”刁难辽足,包括冠名辽宁金德却不出冠名费、将辽足注册地点归到沈阳市足协,五里河场租每场三十万。无奈,辽足只能放弃,而沈阳金德队,则独占了五里河体育场,也独占了沈阳市场。

为了有活路,辽足决定,离开辽宁,南迁北京。而这一举措,引发了轩然大波。辽宁球迷,一时间感觉被抛弃了。而殊不知,辽足却是那被抛弃的一个。

真正引发众怒的,是辽足迁到北京后的第二年,“晚节不保”改名“北京三元”。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尤其是辽足这种“老字号”,辽宁足坛上下怎能丢得起这脸?

这段历史,一方面说明了辽足的窘迫至极,一方面也说明了在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往往选择是无奈的。

只是在北京的辽足,依然惨淡经营,随后还是灰头土脸回到了辽沈大地。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们被张海的“健力宝系”接纳过,也投奔过徐明的“实德系”,无魂有体,像稻草人。很多“问题球”也在那一段时间产生。

2005年,赵本山的到来一度让辽足看到复兴的曙光,老赵本意也想长期做体育市场,然而半年过后,赵本山退了,“足球的水太浑了,我蹚不了……”

而那些年,也是中国足球的至暗几年,假赌黑无处不在。

2006年初,穷困潦倒的辽足也一度传言濒临“解散”,不过那一次最终在中国足协的力挺下“熬”了下来。命运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这一次躲过了,就能确保下次不发生么?

接下来的那么多年,辽足的轨迹,就是降级、升级、混日子、降级。自2008年宏运集团接手之后,唯一高光的一次,是2011年好不容易打到第三名,却放弃了亚冠资格赛,落了个“辽跑跑”的骂名。

三年前,辽足再次从中超降级,而那次过后,他们再也没回来……

不忘初心的“大老板”庄毅,和那桩未完成的收购

目前的最新消息,是沈阳城建队将整合接收辽足的球员。城建队的老板庄毅,应该是很多球迷都不会感到陌生的名字。

庄毅,曾是辽宁队培养出的一位出色的球员。他的速度曾让对手闻风丧胆,有道是“盯死庄毅,可破辽军”,94年甲A元年打进12粒进球获得银靴;但庄毅的足球生涯,随着自身的伤病,未能达到最理想的高度,并于27岁时就在沈阳海狮队退役。

作为球员,庄毅人生的“上半场”谈不上完美;但作为一名商人,他的“下半场”相当惊艳。据悉,早在做球员的时候,他就赚得第一桶金;退役后,投身商海如鱼得水,自我充电不停学习,随后他又投身教育产业,规模越做越大。包括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内的几所民办大学,都有他背后的投资。

最令人感慨的,是他对于足球的初心,未曾改变。他是真正热爱足球、热爱家乡的人。据了解,庄毅曾有过收购辽足的意愿,早在2003年,他就想用4500万收购辽足,但最终不敌资本大鳄徐明,辽足也不幸沦为“实德系”张牙舞爪的棋子。

到了2015年,他整合了已解散的原中甲球队沈阳中泽的部分球员为主力班底,新建了沈阳城市足球队,随后,他用5年时间,将球队从业余带到了甲级。作为老板,为了表达对球队的支持,他仍作为注册球员报名参赛,也让他成为了中国职业联赛赛场进球年龄最大的球员——45岁。

如果当年庄毅成功收购辽足,是否如今的辽足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可能还“活着”,也可能,不乐观。

辽足的“虎头”大旗,上面环绕着十一颗星,既代表11名球员,也包含着“十冠王”。而如今,在“苟延残喘”多年后,这面中国足球的旗帜,还是倒了。倒在了中国足球大环境的风雨飘摇里,倒在了“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宿命里。

面临着“根基”塌方的中国足球,又该怎样“自救”呢?

谁来给球迷一个答案?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