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信为啥干不过华为、中兴?

注:本篇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理科男士K一米”制作的视频。
我们知道,世界四大通信巨头华为、中兴、爱立信和诺基亚有两家来自中国,另外两家来自瑞典和芬兰,美国反而没有通信大鳄的出现,为什么美国的T-Mobile、AT&T们干不过华为、中兴们呢?
朗讯
说到朗讯,就必须要说一下“电话之父”贝尔了。如果你熟悉这段历史,你应该知道发明电话的第一人并不是贝尔,而是意大利人安东尼奥-穆奇。只是由于穆奇无力支付专利的申报费用,贝尔才成为人们熟知的电话发明者。在成立贝尔电话公司之后,1895年,公司决定将“全美范围内的长途业务”分割出来,成立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也加上AT&T。AT&T发展很快,并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确立了自己在行业的绝对优势地位。
转折点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多家运营商联合将AT&T告到美国政府,最终司法部根据反垄断法将AT&T拆分,尽管如此,AT&T仍然占据美国通信行业的头把交椅。
而在拆分发生的3年之后,华为才在深圳创立,当时它是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
到了90年代,AT&T的营业额一度达到700亿美元,比另外三家巨头埃克森、美孚和通用电气的总和还多。于是,竞争对手们再次开始行动,希望再次用拆分的方法阻止AT&T的垄断。这一次他们成功了,1995年,AT&T将网络设备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朗讯(Lucent)。不到一年后,朗讯上市,筹集了30亿资金,公司市值高达180亿美元。同时,美国解除了对电信业的管制,朗讯、摩托罗拉等开始疯狂建设网络。
然而由于公司过度建设,客户过度借贷,朗讯遇到了像房地产泡沫一样的境遇,繁荣迅速变成萧条,朗讯在股价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一天暴跌28%,公司也开始迎来巨额亏损。连续几年的挣扎未果后,朗讯又被华尔街的“狼”坑了一波。他们诱之以利,劝说公司进行拆分:拆分了可以打开市场,还能让你的员工、管理者发财。公司的员工都有股权,当时美国股市又一片大好,所有人都认为能大赚一笔。
2006年,朗讯被法国阿尔卡特(Alcatel)合并,新公司阿尔卡特-朗讯应运而生。2016年底,诺基亚经过19个月的时间收购了阿尔卡特-朗讯的所有股权。实际上,在2006年的收购之后,朗讯的历史就算结束了。
摩托罗拉
在小时候的我眼中,爸爸的摩托罗拉手机就是最好的游戏机,我好几次把他的手机玩没电了导致他接不到工作电话,结果就是我失去了靠近他手机的权利。当时语文课讲了一个成语叫涸泽而渔,我听完后悔不已,要是早知道这个道理……
扯远了,摩托罗拉最开始的名字是高尔文制造公司(也作加尔文,Galvin),1947年才更名为摩托罗拉公司。1955年,摩托罗拉推出新的品牌标志,这个M字幕组成的标志可谓深入人心。
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其使用的正是摩托罗拉的无线应答器,第一个传递地球与月球之间语音、电视通讯的设备就出自这里。1987年,摩托罗拉进入中国。1992年,摩托罗拉投资1.2亿美元在天津建设生产基地,这在当时的中国引起轰动。
但在80年代,摩托罗拉就遭遇过一次重大打击。公司中一位工程师想出来一个惊天动地的计划,试图用多颗卫星组成一张能够覆盖全球的通信网,让全世界都能用手机通话。这个疯狂的“铱星计划”消耗了大量资源,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这是因为,想要连接这一通信网络需要单独购置手机,每部手机的价格是3000美元(这可是在90年代),每分钟话费3-8美元。
高昂的收费让普通人难以承受,用户数简直少得可怜,摩托罗拉别说赚钱了,想收回成本还债都难。1999年,背负15亿美元债务的铱星公司宣告破产。摩托罗拉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也被竞争对手超越。
在2003年,摩托罗拉本有机会改变历史的走向,当时他们计划花费75亿美元收购华为,谈判本来已经接近完成,此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摩托罗拉更换了掌门人,新任CEO否决了收购华为的计划。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当年这笔交易真的成行,历史会有多大的改变。
可惜没有如果,在这之后,摩托罗拉遭遇了和朗讯一样的“套路”,收购华为失败后,摩托罗拉也迎来拆分,但是这也不能帮助公司重回正轨。2011年,拆分后的摩托罗拉移动被Google以125亿美元收购,其专利也被扒光。
小结
可以说,美国最具实力的两大通信巨头都是死于“内耗”,这让美国在5G时代完全失去竞争力。美国想方设法打压华为,自己国内的企业却都是扶不起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