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巴洛特利的“WHY ALWAYS ME?”

放爷聊球 放爷聊球

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格兰在绝大部分球迷心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英格兰职业足球联赛长达百年的漫漫历史中,丰富的足球文化衍生出一系列多姿多彩的足球故事,享誉全世界的“曼市德比”便是其中的一个。

任何一位效力过曼联或是曼城的球员都渴望在曼市德比中有所发挥,不过想要在这样一个历史已逾百年的强强对话中留下名字谈何容易。纵观那些在曼市德比中留名的足坛名将,超强的球技只是原因之一,极其鲜明的个人性格反而更加重要。

2008年,曼城被来自中东的阿拉伯财团收购,一跃成为了全英格兰最富有的足球俱乐部之一。不过投资足球毕竟不是一件短期就能见成效的举动,坐拥财团支持的曼城虽然先后引进了不少高水平球员(其中就包括我们本篇的主角巴洛特利),但始终没能染指英超冠军。

2011~2012赛季,曼城在前8轮保持不败,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在前8场比赛就已打入27球,场均进球数达到了惊人的3.4个,是同期英超联赛中进攻实力最强的球队。与此同时,曼城的防守也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准,他们在前8场比赛仅仅丢了6个球,场均丢球数只有0.75个,是全联盟防守最好的球队。

曼城的表现虽好,但曼联也丝毫不差。在当赛季前8轮比赛中,红魔取得了6胜2平积20分的华丽成绩,仅仅以两分的微弱劣势落后于蓝月军团。与此同时,曼联在攻防两端的数据也丝毫不弱于曼城:从进攻端来看,他们在8场比赛中打入25球,进攻能力仅次于曼城排名第2位。从防守端来看,他们在8场比赛中也只丢了6个球,和曼城完全相同。

综上来看,当曼城和曼联在英超第9轮碰上时,我们在曼市德比前还可以加上四字--榜首大战。

2011年10月23日,老特拉福德球场,第160次曼市德比。比赛第22分钟,米尔纳左路下底接大卫·席尔瓦直塞,随后倒三角传中找到大禁区线附近包抄的巴洛特利,后者不做调整直接使用右脚推射得手。

8年多过去,或许不少人连那场比赛的比分都已忘记,但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巴洛特利打入首球后的庆祝动作。

这个21岁的意大利小伙子并没有表现出太过喜悦的情绪,而是掀开了自己的球衣,露出了一句话:WHY ALWAYS ME ?(为什么总是我?)

巴洛特利的表演还远远没有结束,比赛第47分钟,巴神利用较为出色的身体对抗能力倚住埃文斯获得拿球机会,后者迫于无奈只能在大禁区线附近将其拉倒。由于埃文斯已是曼联除门将外的最后一名防守球员,裁判旋即出示红牌将其罚下。就这样,巴洛特利凭借着自己不讲道理的突破帮助球队获得了11打10的有利局面。也正是凭借着巴神此次“造红”,胜利的天平彻底向曼城倾斜。

比赛第60分钟,大卫·席尔瓦、米尔纳、巴洛特利再次用一套眼花缭乱的前场配合将皮球送入曼联网窝。如上图所示,D席在大禁区内侧吸引防守注意力后,用一脚灵巧脚后跟直塞找到了右路插上的米尔纳,后者得球后不做调整直接使用低平横扫完成传中,后门柱区域包抄的巴洛特利拍马赶到轻松推射得手。曼联0:2曼城。

少打一人、两球落后,巴洛特利几乎用一己之力征服了梦剧场。此时的曼联深知拿分无望,球员们的士气乃至竞技状态逐渐出现崩盘态势。

比赛第69分钟,2号理查德兹右路得球,随后用一脚精准横传找到左路包抄的阿奎罗,后者倚住防守球员推射得手。曼联0:3曼城。

比赛第81分钟,曼联终于用一次熟悉的默契配合给已经沉寂的梦剧场挽回了一丝颜面。24号弗莱彻和替补上场的小豌豆在禁区弧顶附近打出精妙的撞墙配合,弗莱彻得球后不做调整完成推射,皮球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钻入球门死角。曼联1:3曼城。

红魔上下本想着放开手脚全力一搏,尽最大可能再入一球。不过曼城似乎并不想给曼联喘息的机会,哲科在比赛第89分钟的破门让原本有一些躁动的老特拉福德再度归于沉寂。如图所示,曼城在左路开出的角球于中路经过后蹭后运行到后点区域,消极的曼联后卫们甚至都没有做出补防的动作,只能眼睁睁看着哲科接得传中后再入一球。曼联1:4曼城。

比赛第90分钟,曼城在前场发动反击,哲科持球稍作盘带后直塞右路助大卫·席尔瓦获得单刀,后者进入禁区后轻松推射球门远角得手。曼联1:5曼城。

不久后,曼城用一次反击再度攻破了曼联的球门。如图所示,大卫·席尔瓦在己方半场得球后,用一脚侧身凌空直塞找到了前锋线上的哲科。此时士气低迷的曼联后卫早已没有多余的体能及时补防,哲科就此可以在拿到皮球后从容调整步点,随后使用左脚打门得手。曼联1:6曼城。

比赛结束后,当人们惊诧于蓝月军团在梦剧场完成的这一壮举时,也不免对于策动这一切的巴洛特利赞赏有加。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也将关注点放置在他打入首球后奇特的庆祝--巴洛特利的“WHY ALWAYS ME ”究竟是什么意思?

有人认为巴洛特利此语意为“为什么进球的总是我?”有对于曼联的挑衅意味,也有对于自己能力的肯定。

也有人认为巴洛特利此语透露出一股深深的无奈,他在向全世界诉苦:种种自己看来无比正常的举动却被人们肆意曲解,曾经的天才少年沦为了媒体口中的反面教材。

巴洛特利不理解:作为一名球员,最重要的不就是进球吗?为何媒体总要把关注的焦点放置于自己的场外行为?

WHY ALWAYS ME--年少成名,进球如麻

意大利国家队进入更新换代时期后,巴洛特利成为了前锋线上最受人期待的新星。早在2007年12月17日,巴洛特利就代表国际米兰迎来了一线队首秀。此后两个赛季,巴神在蓝黑军团的进球数都能上双,成为了世界足坛最炙手可热的年轻球员之一。

2010年7月26日,巴洛特利以2800万欧元转会费加盟英超曼城。尽管场外新闻不断,但巴神依旧能够保证每赛季进球数上双。2010年12月21日,巴洛特利更是获得了当年的金童奖。

按照这样的成长速度,一位世界级巨星的诞生似乎指日可待。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巴洛特利那堪称“奇葩”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职业生涯高度。

WHY ALWAYS ME--神经大条,挖坑就跳

媒体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位“自带顶流”的球员,为了制造话题、增长流量,他们会旁敲侧击挖出多个大坑,诱引无知的球员纵身跳下。很明显,神经大条的巴洛特利便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效力国际米兰期间,意大利著名电视节目《新闻地带》对巴洛特利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采访。一串无关痛痒的问答后,主持人突然掏出了一件印有巴洛特利名字的AC米兰球衣,并且要求巴神穿上。按照常理来讲,没有一位球员会在效力国米期间公开穿上米兰球衣,这不仅会点燃双方球迷的怒火,更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电视台抓住了巴洛特利神经大条的性格弱点,后者也如他们所愿最终穿上了米兰球衣。电视节目播出后,巴洛特利瞬间站到了全体国米球迷的对立面,批评、指责、辱骂如滔滔江水般奔涌而来。尽管巴洛特利的经纪人莱奥拉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电视台的做法过于龌龊,巴洛特利只不过开了一个玩笑,他永远会是国际米兰的一员。但谁都知道,莱奥拉的所谓声明只不过是苍白的辩解而已,巴神必须要为他的鲁莽举动付出代价。

此后,只要巴洛特利代表国米上场比赛,漫天的嘘声就会紧随而来。

WHY ALWAYS ME--高傲自大,沦为“异类”

效力国米时,巴洛特利的种种异常举动尚且能被解释为年少轻狂。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巴洛特利远走英格兰,他那匪夷所思的性格不仅没有得到丝毫收敛,反而愈发凸显。

2010年末,巴洛特利获得了金童奖,这一极具含金量的奖项让这位意大利球星的负面评价有所减少。不过巴洛特利在接受主办方采访时再度语出狂言:“我很高兴能得到这个奖项,除了我没有人有资格拿到它。两年前我在金童奖评选中排名第六,去年排名第四,今年怎么样也该轮到我了 。”

说完这番话后,巴洛特利并未罢休,他又大肆嘲讽了排名第二的威尔希尔:“他叫什么?我都不认识他。下次曼城和阿森纳比赛时我会注意他的,我要让他好好看看我的表现,并提醒他获奖的人是我,而不是他。”

2012年欧洲杯半决赛,巴洛特利梅开二度,帮助意大利2:1战胜德国挺进决赛。当媒体在赛后询问有关于庆祝动作的问题时,这位意大利前锋再度口出狂言:“我不是在庆祝进球,我只是在做我该做的事。难道你的邮差送完信也要庆祝吗?”

WHY ALWAYS ME--丑闻不断,天才陨落

巴洛特利的种种言论虽然狂妄,但考虑他当时在场上的表现确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人们更多认为他只是一位“过分自信”的新星罢了。不过巴洛特利这种行为会为他带来一大致命后果:一旦他的负面新闻离开足球本身,以往狂妄的言论将成为导火索,舆论会像炸弹一般在他身边引爆。

加盟曼城不久后,巴洛特利就做出一件常人难以想象的怪事。《每日镜报》爆料,巴洛特利和他的兄弟伊诺克在养伤期间驾驶汽车闯入了意大利北部的布雷西亚女子监狱。

不久后,巴洛特利就因涉嫌违法被当地警方拘留。布雷西亚监狱的管理人员普雷斯蒂事后表示:“巴洛特利和伊诺克都被吓坏了,巴洛特利说他很后悔,他看到大门开着就进去了,不知道需要特殊许可才可以进入监狱。”当警察询问巴洛特利进入监狱的原因时,后者的回答更让人啼笑皆非。巴洛特利表示,他进入监狱的原因只是想看看女子监狱里关的是不是都是女的。

苏菲

2011年,巴洛特利又因为一桩场外丑闻陷入了舆论中心。英国的《世界新闻报》爆料,巴洛特利女友苏菲指责前者在自己的房间隔壁跟闺蜜上床通奸,被发现后,巴洛特利不仅没有悔意,反而在深夜把苏菲赶出了门。

愤怒的苏菲也在社交媒体上控诉巴洛特利:“有一分钟我甚至不敢相信他在骗我,他竟然跟我最好的朋友上床,那时我也在他的住所。巴洛特利就是个XX,连狗屎都不如,我感觉自己被他彻底背叛了。”

梅丽莎·卡斯塔格诺里

除了苏菲,巴洛特利的另一位前女友--名模梅丽莎·卡斯塔格诺里也爆料过意大利人混乱的私生活。她在一档节目中公开了巴洛特利的分手短信:“我回意大利的目的就是换掉你,你快要完蛋了,可我一点都不在意。从明天开始,你的一切都会变得很糟糕,再见了!”

不断的场外丑闻成为了阻碍巴洛特利职业生涯发展的一大原因,离开曼城后,他先后效力过AC米兰、利物浦两大豪门,但都没能奉献出长久稳定的发挥。如今的巴洛特利似乎已经掉出了一流球星行列,他效力的布雷西亚目前在意甲联赛中排名倒数第一,落后倒数第4位的热那亚9分,保级形势岌岌可危。

结语

不知不觉,曾经的天才少年也快年满三十,巴洛特利依旧坚定地走在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疫情期间,这位意大利球星还因为不会做饭沦落到“靠吃硬纸板和从墙上挖东西充饥”。不少球迷看后纷纷调侃:“别人这样说,有可能是夸张。巴神这样说,肯定是真的。”

对于巴洛特利来讲,他无法理解媒体为何总是把目光聚焦于自己的场外生活,因此有了“WHY ALWAYS ME?”这样的疑问。对于球迷媒体来讲,巴洛特利曾几何时是“天才”的代名词,他们不希望见到这样一位希望之星受困于球场之外的负面新闻,最终泯然众人矣。所谓的批评指责,更多只是人们对于巴洛特利走上“歪路”的无奈罢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巴洛特利的“黑点”虽多,但并不出格。仔细想来,他的许多行为更像是懵懂孩童的恶作剧,不少与他有过深入接触的队友都称其“态度真诚,慷慨大方”。

或许,他只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