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有“四大怪”,足球场上你最怕什么样的球员呢?
Ba1ma
在篮球的野球场上,有一个神秘而又令人可怕的组织,他们总是以一种出其不意的反差萌,打你个措手不及。一般,我们称他们为“球场四大怪”,分别是:矮壮篮板王、灵活死胖子、勾手大爷、瘦高远投王。
有的人又矮又壮,但是特别能抢篮板,篮下一蹲,任何人都无法近身;有的人你看着他一身肥肉,走路摇晃,脚步变换起来,晃得你找不到北;有的人跳不高、跑不快,但不管是罚球区内还是三分线外,勾手走遍天下,一看就是贾巴尔的30年老球迷;有的人又瘦又高,但不跟你玩脚步,也不抢篮板,永远都是拉出外线跳投,身高臂长你拿他没有任何办法。
篮球场上的“四大怪”让人抓狂,那么,足球场上哪些人最让人头疼呢?
球员的类型有很多种,他们的特点也总是各不相同,有的射术精湛,有的体能充沛。业余球场上球员的多样性堪比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业余球员的种类,基本以体力只够10分钟跑动为中心,以左右脚都是逆足脚为边长,画出个凹六边形。
暴力鸟这样的六边形战士,在业余球场基本不存在
在业余球场上不同类型的选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是最苦恼的可以说是不停盘带的“德尼尔森”型球员了,不管是队友还是对手,碰到这样的球员,都让人非常无奈。他们不以进球为目的,不屑于与队友做配合。每当哨声吹响,他们的眼睛里就只有足球;每当踏上球场,他们的脑子里就只想着一件事:我要过人!
他护球的时候像不像亨利我不知道,但他被人铲翻的时候,不像。
队友的大声呼喊并不能叫醒沉睡中的“盘带帝”,对手的凶狠铲抢也不能阻挡他们对过人的热爱。用一句知名解说语来形容,那就是:“他继承了巴西队光荣的传统,罗马里奥、德尼尔森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在这一刻,他只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只是一个人!”
懂球帝唯一有证的朴教练曾说过:“带球好不代表踢球好,比赛的目的是进球、是赢球。”
归根结底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不管是梅西还是C罗,他们打进关键进球的背后,是苏牙和迪巴拉无私的带走防守队员,是辣鸡和魔笛一次次精准而又潇洒的传球,也是特狮和纳瓦斯用双手成就了他们的梦想。
而这一点在野球场上更为重要,大家来踢球都是源自热爱,希望能参与进去。一个人闷头盘带,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只能带球,而没有人愿意再带。
除了闷头盘带的球员,还有一种球员也是野球场的标配。
“你怎么不前插呀,一点意识都没有”,这句话的出现一般是伴随着他们给队友的长传飞出底线。
指挥型球员的出现丰富了野球场上一众业余球员的知识水平。要说我的足球词汇来源,一大半都是来自他们,不管是“意识”还是“跑位”,都让少年时的我自惭形秽,感觉自己就是个不懂球的胖子。
“高球商”是他们给自己贴的标签。他们一般都会在开场时自觉站在中场中路拖后的位置,举手投足间都是自信和洒脱,一招一式想的都是哈维、皮尔洛和齐达内。
但当自己出现传球失误时,不管是传大了还是传小了,永远都是队友的意识不到位。有时失误太过明显,他们会用一句仓促的“我的,我的”跳过这个话题。
而当队友出现失误或者传球不当导致进攻失败时,作为球队核心的他们往往不能错过这个说教的机会。
从意识到基本功,从停球的姿势到长传时的触球点,他们总是会找到千奇百怪的角度,用一种长辈的口吻告诉你该怎么做,在教育完你之后,大多时候还会不经意间说起一段他曾跟某某职业队员踢过球的辉煌历史,迷离的眼神中尽是对逝去光阴的追忆。
而当我从渐渐成熟之后,似乎也能理解这种情感,这么多年踢球,总会有几个辉煌的时刻,被黑成风的林加德曾经不也是英格兰的希望之星吗?只要定语加的够多,你也可以是光明区育新中学初二三班第五组的球王。
转回正题,有自诩用脑踢球的球员,就有践行身体对抗至上的球员。
强壮如牛胡尔克
横冲直撞小坦克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比起没有“杀伤力”的盘带狂魔和指挥大师,肉装战士更令人闻风丧胆。不管是“上下其手”、硬上身体的防守球员,还是一路碾压、撞出一条血路的进攻球员,他们带来的往往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
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娘炮才喜欢玩技术,真男人就应该上身体、拼对抗。
这种球员,永远是队友喜欢对手恨。谁不希望自己队里有一个拉莫斯,谁又会喜欢盯防德罗巴?萨拉赫和森德罗斯听了这句话都要点赞。
这类球员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射门方式永远只有一种——抽射,大力的那种。据知春路十万人大球场场地主管透露,受他们的影响,球门上方铁丝网围栏的受损程度比球场边的要严重31.415926%。
这种射门在业余球场上是要被所有人嫌弃的,鲁迅曾说过:踢野球,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了捡球上,而另一半时间,是发球。
除了捡球,它还极大地损害了防守球员的积极性和门将的热情,要知道在业余球场,门将是比职业赛场上更“爸爸”般的存在。业余球队有门将,就相当于咖啡不用加很多糖,这世界已经因为他甜的过头。不管他是卡里乌斯还是阿利松,省去了赛前剪刀石头布决定谁来背锅的环节,球队的和谐就有了保障。
一个问题:足球比赛中最基本的是什么?是跑动。足球运动,最起码要动起来,人人都站着踢,足球的乐趣在哪里?
相信各位都曾遇到过,在球场上门线前,门将身边还会站着另一个人,他不是本方后卫,不是捡球球童,是专门陪门将聊天,顺带等着球飞来完成最后一脚射门的。
我们一般都叫他:趴活的。
有时他也会跟门柱合二为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柱式中锋。这种人当队友很让人无奈,他的活动范围永远不会离开对方门将超过5米,任何超过这个范围的传球,都入不了他们的法眼。当对手又会让你很烦恼,防他吧,他待在那不动,你也呆在那丝毫没有游戏体验感;不防吧,对面一个球过来他就能有威胁。进退两难。
特维斯这样的球员,野球场上屡见不鲜
不只是“门柱前锋”,也有很多其他上了场但不愿动弹的球员。当你苦口婆心劝他们不要眼神防守、看着对面从自己面前飞驰时,他们就会用一种“认真你就输了”的语气告诉你:“我不想做剧烈的动作,只是来活动活动。”
即使是被人批评时常散步的梅西,场均跑动也有七千米,业余球员断然无法跟职业球员相比,但最基本的要求也应该要做到,也许没有跑马拉松的体能,但踢一场球下来跑动距离不到三千米、汗都不出的表现,未免有点忘了踢球的初心。
在业余球场,还有很多值得吐槽的球员,比如“天气太热草太短,新鞋永远不合脚”的借口之王;球衣球鞋3000+,球技球商哗啦啦的装备哥。但只要不是恶意犯规、蓄意报复的,大家也都一笑而过,并不会放在心上。
毕竟,踢球时最怕的不是这些千奇百怪的球员,作为球队组织者,最怕的还是钱付了,场定了,比赛了,人没了。报名时一个个生龙活虎,越靠近踢球的日子,能到场的人就越少。凑不够人的痛,踢过球的人都懂。
珍惜时光吧,下一场,请大家准时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