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理想足协 德国篇
(《建设性新闻视域下足球新闻传播研究》实验性作品,共八期)
如果把一个国家足球发展比作一艘航船,那么各国的足协自然是这艘航船的掌舵人;足协的政策的优劣,往往直接决定了一国的足球发展水平。面对中国足球积贫积弱的现状,我们在对足协口诛笔伐之余也不妨理性思考,哪国足协的哪些政策才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耐心看完,你会有更多收获。
在本期介绍德国足协相关政策之前,我们先来通过几张图对德国足球相关概念进行了解。
(德国足协构成)
(俱乐部与足协关系)
(各级足协负责情况)
(基层联赛分级)
(一)德国足协不管职业联赛。
在历史上,德国足协也经历过“至暗时刻”,98年世界杯惨败克罗地亚,00年欧洲杯小组赛未能出线;彼时的德国足协收到的口诛笔伐不必今日中国足协的要少,强烈的舆论压力迫使德国足协与2001年开始“管办分离”改革——即德国足协不再对德甲德乙联赛进行管理。德国足协主要负责德丙、大众足球以及青少年足球管理工作。
管办分离即在成立联赛协会的基础上选择的专业化道路,成立一家由联赛协会控股的联赛运营公司;两者均成立于2001年,将其定位于德甲、德乙两大顶级职业联赛全体成员的服务供应商,负责联赛的运营与管理以及每个赛季电视、广播互联网转播以及品牌推广等德国足协负责联赛裁判的分配,依照上述规则联赛协会需要将部分收入上交足协,其中包括:
(1)3%的电视转播收入以及门票收入;
(2)裁判费用、兴奋剂检测以及法务费用;
(3)将0.5%的门票收入以及总额100万欧元的职业运动员培养费用分配给地区联赛治理机构,德国足协不允许有任何行政权力对德国职业足球联赛产生影响。
从效率实现角度而言,当资源控制在市场经营主体手中时,企业家的逐利性将催使价值生产实践;相反若掌控于政府及其代理人手中,则寻租行为往往是其重要表现,效率低下、腐败盛行将是迟早的事情”
从德甲财报来看这一政策无疑是成功的。政策实施后,德甲涨幅每年递增6.7%,总涨幅高达133%;同时,这一改革也导致了德甲联赛俱乐部经营的两极分化现象,升降级区球队年收入之间相差5倍之多。
(二)你听过但未必熟悉的50+1
1998年之前所有的德国体育俱乐部都是非营利性质的注册协会(Eingetragener Verein),俱乐部的所有收入都必须重新投入到体育事业之中。”大部分足球俱乐部在诞生之际都采用会员制作为经营方式,在非职业化时期,会员制无疑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组织结构。随着职业化的推进,大部分俱乐部逐渐承担不起日益增长的跨国比赛的差旅费、住宿费及职业球员的工资,会员制在足球的职业化、高速商业化发展中遇到了瓶颈。
因此德国足协在1999年正式宣布将德甲与德乙的球队改制成股份制,具体方案为“俱乐部仍然保持会员制体系,但是下属的球队改制成股份制俱乐部可以在一定条件限制下将球队的股权转让给其他投资个人或企业“一定条件限制”就是很多球迷、学者熟知的“50+1”政策,即:俱乐部全部资产所有人中,在50%的表决权之外,至少额外再拥有一个进步的表决权比例,而对于上市的公司有限、无限股份合伙)、母俱乐部或者受其100%控制的子公司必须占据无限责任股东的资格。在这种情况下,母俱乐部的表决权可以低于50%,但必须通过其他形式保证其能够像股份公司那样“具有多数参与权政策也有例外,即“勒沃库森法规该法规规定:如果家企业在1909年1月1日之前已经连续经营俱乐部与球队超过20年可不受"50I”条款的限制,完全拥有球队德国足协这项改革使得德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既保留了原始的会员制的特点,又迎合了足球全球化、职业化、高速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50+1政策对德国足球发展起到了很多的积极促进作用:
(1)低票价保障了联赛的高上座率,稳固球迷基础夯实足球文化
(2)球迷掌握俱乐部核心权利,防止经营者的冒进策略稳定球队发展
(3)联赛,俱乐部持续健康经营,反哺青训建设
当然,德国足协的这个50+1也有例外,如果一个法律实体不间断的大幅支持俱乐部足球事业超过20年,则不受该政策的限制,投资勒沃库森的拜耳集团,以及投资狼堡的大众,都符合这个条件。莱比锡红牛通过各种买壳操作绕开了这一政策,又通过钻空子在球队队名里加上了红牛的缩写RB,所以莱比锡这些年一直受到德国球迷的声讨。
在50+1政策调整下,德甲联赛成为五大联赛中负债最少,最健康的联赛。但这一政策也面临着缺乏有效监管机制,不利于中小俱乐部招商引资等负面影响。
(三)青训与教练员培养
早在1997年申办世界杯期间,德国足协就已经开始考虑该如何为2006年于本土举办的世界杯打造一支强大的国家队,而连续折戟98世界杯和2000欧洲杯则加速了青训计划的实施。打造了训练基地和青训中心这两大支柱模式。
德国足协所施行青训计划的核心,就是训练基地和青训中心的建立。目前足协在全国范围内设有366个训练基地,这里集中了约14000名11岁至14岁前景看好的小球员,1000多名青训教练在基地中负责对他们进行悉心指导。设立训练基地的目的在于,让小球员在俱乐部训练之余,额外在基地中接受每周一次以技战术为核心的系统性培训,随着青训项目的持续开展,全德统一的训练计划也在不断的改进中:2002年时还只是以重复练习技术动作为主,而现在则侧重于让球员掌握踢比赛的方式,从而使其潜能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发。目前出任U18国青队主帅的赫鲁贝什表示:“我们需要有如此深厚的基础,这样才能收获足够多的一流球员。”为了维持训练基地的运营,德国足协每年至少拨款1000万,过去九年已总计支出一亿欧元,
除了足协之外,俱乐部也在青训计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02/03赛季开始,德甲和德乙的36支球队必须设立自身的青训中心,否则就将被取消参加联赛的资格。青训中心需配备全职教练、寄宿制学校和充足的训练场地等基础设施,这就强制了俱乐部必须对青训加大投资,并会对本队的青训部门进行重新评估。当前约5500名12至23岁的球员在青训中心中接受训练,而足协和各俱乐部至今已为此投入五亿巨资,仅去年就花费了8300万欧元。
在德国足协的青训模式推行十年之后,当下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14巴西世界杯他们站在了世界之巅。那届杯赛的23名德国国脚中,有22人经由青训中心成才。
德国足球教练员培养由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负责,联邦政府出资,科隆体育学院负责落实具体教练员业务培训工作。采取教练员认证制度,分为A、BC3个等级:C级教练员分为助理教练和初级教练,主要负责大众体育指导以及辅助性教练工作;B级教练主要负责州级运动员辅导工作;A级教练员主要执教职业足球等高水平运动队科隆体育学院在具体认证过程中指出获得C级教练员需要经过至少120学时的培训,由C级升至B级需要至少60学时,B级升至A级至少需要90学时课程培训,其中A级教练员可选择继续接受克隆体育学院1年以上课程学习,相关课程考试通过便可获得硕士学位。值得指出的是,上述教练员资格有效期为3年,3年后必须重新接受审核。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这样一群德国中青年基层教练员,他们的球员时代履历平平,但是退役后进入大学深造并对足球领域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分析国际足球发展大势,并结合本国球员特点,提出了一套与先前高举高打的战术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技战术理念,被称为“足坛知识分子”。如今,当年的那批“知识分子”们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拉尔夫·兰尼克、托马斯·图赫尔、尤尔根·克洛普、尤阿希姆·勒夫都是那一拨参与德国足球技术革命的代表性人物。起初,他们各自为战,随着在各自的球队取得让人侧目的成绩,吸引来了多方关注,并且在不断的互相学习交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这套以德国国家队为代表的技战术打法。
(四)对中国足协的借鉴意义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在管理、运营、资本、青训之间协作形成一个闭环结构才能支撑足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德国足协一系列的政策,在财政收入、球迷支持和可持续发展中找到完美平衡,不管是“50+1”计划还是足球青训的培养,都是一环扣一环。想要获得好成绩,光靠单一的政策推行是是实现不了的,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足球体系,细水长流的发展才是可行之道。
1、顶级联赛管办分离,由“中超联盟”负责中超联赛的管理工作,提高联赛职业化、市场化程度。
2、加大联赛宣传力度,利用视频平台和跨界联动等方式让三级联赛更加“出圈”,拓宽足球影响力,扩大球迷基础。
3、规范低级别联赛,改善低级别联赛执法水平,竞赛规则,采取升降级制,激励草根足球发展将校园足球与低级别联赛渗透,推动形成完善的多级别联赛体系
4、扶持中小俱乐部,补贴二、三级联赛。
总体来说,德国足协的政策之所以行之有效,完善的足球”管理+运营+资本+青训“体系功不可没,但也需要静下心来耐心的沉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是靠规划球员,获得即战力就可以成功的。政策颁布与推行需要前期长时间调研和对未来有清晰规划,当一个个互相连通,相辅相成的政策施行,才会慢慢改变局面,迎来转变。
资料来源:
《德国职业足球“50+1”政策探析对我国的启示》 王勤海 李帅
《德国足球治理及其启示》 马阳 马库斯·库切特
《当我们谈德国足球时,我们谈些什么》 Kegoal球学汇
(以上为个人一点拙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说您心中的足协是什么样的,如果字数限制不能一吐为快可以在知乎上搜索我提出的问题“你心中理想足协是什么样的”来进一步补充。建设性新闻需要大家的广泛参与,我将一一记录大家的回答并不断分享我的一些小小收获,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