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修图软件的时代,怎么美化自己呢?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人都有留下影像的需求。

所以,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由于没有照相机,所以在欧洲,肖像画家地位,那是相当高:达官贵人,都指望你给画一画,才能留名后世。

以至于米开朗琪罗公开宣扬会画人的,就是高人一等:

“我不画风景与静物,那是留给缺乏才华不能画人的家伙们的。”

拉斐尔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可以纵横梵蒂冈宫廷?因为教皇都需要他给画像啊……

价格怎么算呢?

当时南方如意大利的肖像画家,收入比北方高得多;北方肖像画家叫价最高的是36岁前的伦勃朗,那幅传奇的《夜巡》,是他36岁行市价格最高时接的。

这画里16个人,每个人要付他100盾。

100盾在17世纪的荷兰,可以买到一整吨黄油——物价的话,拙著《伦勃朗1642》里有讨论。

传说,大卫给拿破仑画了那幅《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拿了超过二万法郎——另一幅《拿破仑加冕图》是二万四。

二万四是啥概念?

《基督山伯爵》里,1838年的一个巴黎电报员,一年收入1000法郎。

当时一法郎含金差不多一克,考虑到金本位,大卫画这幅画的二万法郎,购买力约合现在400万人民币以上。

当然,肖像画家们的好日子,在1839年到头:

那年,达盖尔先生跟现代摄影技术,永远地改变了时代。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

照相机抢了精雕细琢无限写实的肖像画家们的饭碗。之后肖像的任务,永久地交给了照相机、手机、美颜镜头、自拍杆等等。

但却催生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纳比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派、抽象派等现代大师,解放了绘画本身。

用诺曼·布列逊先生的说法,绘画重新从“模仿人3D可见影像”变回了“2D平面色彩艺术”。

当然,照相机能忠实记录人的样子,但肖像画还是有其用途的——肖像画家的意义,并不只是完美记录。

像上面大卫画拿破仑那个,何等英明神武,一点都看不出拿皇只有法国人平均身高的五法尺二法寸(168公分;顺便,许多人误会拿皇小个子,是把五尺二寸按英制算了)。

鲁本斯的弟子范戴克,是当时欧洲顶尖的肖像画师。生意好到什么程度呢?

管你是什么贵人,来请他画,他只画个脸和手,身体衣服这些,交给徒弟画。

但他也画过全身,比如,他给英王查理一世——就是1649年被砍头的那位——画的。姿态闲雅,很自在,很真实。

鉴于查理一世只有163公分,一般画师,那是把国王陛下往高了画,很虚假,很失真。

范戴克则是:让查理一世拄杖半松弛的状态。

如此不仅显得闲雅,而且还藏拙:人哪怕显得矮点,但放松,也不会暴露真实的比例。

这就是大肖像画家的聪明之处了——那是修图软件出现之前,负责做修图软件工作的人儿

18世纪法国有位女画家,闺名玛丽·路易丝·伊丽沙白·维吉的女士,嫁人从夫姓,大家叫她勒布伦。

她惯在宫廷行走,给路易十六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画过不少肖像。

女人们心理最细,不像其他画师胡乱美化,马屁总拍到王后的腰上。比如这个,就画得威猛有余,美丽不足。

题外话致敬一下:卓越的漫画家池田理代子阿姨,在她的名作《凡尔赛的玫瑰》里,把玛丽王后画成这样——这就美化过头了……

话说回18世纪。

勒布伦知道:玛丽王后的缺点不少:眼凸脸尖眼珠颜色不好看,于是特意针对这些细节做了美化,像下面这个,不显脸长,给眼旁增加修饰,尽量不走威严路线,而让她柔美,最后美化到安托瓦内特很是高兴。

——毕竟,要画得不失真又美丽,的确是难得的手艺。

后来法国出了大变革,玛丽王后和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

勒布伦奶奶逃去了俄罗斯。

到底是宫廷画师,哪儿都能混饭吃。找着门路,给叶卡捷林娜女皇的两位孙女公主画像。公主们爱做法式打扮,勒布伦给画了,女皇一看气炸肺:这俩小丫头,光着胳膊袒着胸,这是要丢我的脸哪!

那个法国来的画师何在,快发配西伯利亚去!

——然而,勒布伦奶奶何等人物?听说了风声,立刻巧笔细补,给公主画上衣袖遮住肌肤,顺手美化了公主的眉眼,于是此画立刻光彩夺目,不仅美丽,还被认为“深有俄罗斯风韵”。

叶女皇为之大喜。随后勒布伦奶奶在俄罗斯也算大受尊崇,末了老了,还能衣锦还乡回法国去呢。

顺便,勒布伦自己的容貌,自己是这么画的……不知道您怎么看,我反正看着看着,觉得有几分像某姓林的女明星……我不知道她实际是不是这容貌,毕竟她笔下的人,都能在保持原样的同时,增加几分美貌,所以……嗯。

这就是以前时代的百万修图师啊。

话说,为什么照相机会淘汰肖像画呢?

因为照相机是机械,镜头的妙处就在于如实还原。大家信赖相机镜头,就像相信一面平板光滑的镜子。

但是,人类又是不满足于忠实记录的。因为与历史上在肖像画里的伟大人物一样,每个凡人都有虚荣心

人都希望对抗时间的流逝截取自己的留影,但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别人误以为写实的情况下,让照片无伤大雅地、变得更美一些。

所以,人们又需要滤镜、调光和各色修图玩法。

一如当年安托瓦内特王后,是如此需要勒布伦给她美化一下容貌。

——既然都要显得更美,为什么不直接上肖像画呢?

——因为镜头真实呀!

——既然镜头真实,那为什么还要加工呢?

——因为想要显得更美呀!

您看,就是这点矛盾。

大概,每个人都多少希望,在“不要改得自己完全不认识了”的前提下,留下自己可以的、最美的样子吧

大概历来一切图像艺术,或多或少,都要经历类似的旅程:

人类先是需要写实记录自己在流逝时光中的一瞬,以便与时间抗争;人类又需要更理想的形象,以便哄一哄自己的记忆。

所以现代的修图技术,算是一种公平:

以前,只有王公贵胄才请得起技艺娴熟又识趣的画师,把自己往美了捯饬;平常人根本留不下影图。

而这个时代,是个人都能想法子把自己加工成自己希望的样子,然后存放在各色手机或云端里。

大多数的平等,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