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遍香港巨星的王家卫,注定成为孤独的一代宗师

蹦迪班长 蹦迪班长

有消息说,影院将于七月复工。

是否是真的,仍是个未知数。

而前不久,台湾又又又重映了《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

我们不酸。

为此,王家卫还特地出来发表了一通得罪单身狗的言论: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两部电影同一天上映的不满

今年,王家卫的《繁花》宣布开拍。

网友带着半期待、半“看戏”的心情,调侃道:

2046年之前,能看到正片吗?

今年也是《花样年华》首映二十周年,“泽东”影视罕见地放出了几张物料周边。

相比如今我们把王家卫置入神坛——他放点物料出来,就等于过年。

而哪一天,如果他发些菲林出来,影迷们可能会高兴得上天。

一谈及王家卫,就不得不说他爱剪戏,也狠得下心来剪。

人送外号「一剪没」。

辛辛苦苦拍好的,说剪就剪,毫不吝惜。

仿佛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我拍了30天的戏全没了」

已经拍好了,说改就改,毫不犹豫。

不愧是学广告设计的。(没有黑设计的意思)

但最后的成片,总是让人惊叹得无话可说。

所以,哪怕他带着艺术家的豪,干些不是人干的事,把那些拍好的镜头大把地减掉,可我们却仍有些执念。

毕竟梁朝伟、张国荣、张曼玉、梁家辉、张学友、林青霞、王菲、金城武、张震……

随便一个,都是足以震天动地的名字。

毕竟,他是一个为了拍电影都可以把房子卖掉的导演。

而现在就让我们来撸一撸,一代名导王家卫的影史历程和虐“星”之路。

1.不易到达的旺角卡门,阿飞不会飞

——挣扎困顿后,真的会风头无两?

谈起王家卫的起步,可以说不容易得很有个性。

王家卫出生于上海,五岁时随母亲移居香港。

儿时关于上海的记忆,也构成了王家卫电影里的“20世纪60年代的上海情调”。

折射到他后来的电影里,像《阿飞正传》里,潘迪华饰演的旭仔的养母说的是上海话,而旭仔说的是粤语,大抵是添了他自身生活的印记。

王家卫与父母

他初时并不是导演,而是编剧。

80年代初,香港电视行业兴起。

毕业后的王家卫利用空余时间,加入TVB(即香港无线电视台)培训班学编导。

在TVB任助理不久后,他便从TVB辞职,进入新艺城,转做编剧。

新艺城是黄百鸣、施南生、曾志伟创立的一家电影公司。

曾志伟、黄百鸣、施南生、泰迪罗宾

就是在这里发生了,那个在香港电影圈流传甚广的故事。

一天,施南生发现,公司有个叫王家卫的编剧,领了两个月的工资,但一次都没出现,也没交过剧本。

她便去问老板黄百鸣,问,“你这个编剧还来不来,不来我就裁掉了。”

于是,公司下达命令,让王家卫负责新艺城新戏的编剧。

据黄百鸣之后回忆,这位王编剧,“粮照出,工唔返,剧本唔交”。

害导演郑则仕空了几个月。

黄百鸣便找来王家卫,问他为什么不交剧本。

王家卫向他解释道,「自己需要甚么事情都不做,躲起来,什么人也不见,要冷静地想出一个精彩的桥段,写出一个伟大的剧本。」

黄百鸣听后,打断他:

「兄弟,坐在你面前听你讲话的不是个制衣厂老板啊!我也是个编剧呀!

你要知道,《搭错车》我写了两天,《灵气逼人》写了三天。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纪录的《最佳拍檔》,也不过写一个星期罢了!你浪费了数个月时间居然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最佳拍档》剧照,许冠杰与麦家

王家卫听后呆了。

黄百鸣给他两个星期,让他把剧本写出来。

一个月之后,王家卫把剧本写了出来,交给了郑则仕。

黄百鸣问郑则仕,剧本怎样?郑则仕回答:

「废纸一沓!」

早在这时,他就已经显露出后来被人诟病的创作方式的苗头。

同时,贯穿他创作生涯的“生活所迫”与“对艺术的执着”的两方挣扎,也已显露。

什么火拍什么,跟风追热点,向来是影视圈的定则。

像王家卫这类闭门细细想的文艺片导演,跟起潮流来,总会显得局促和格格不入,甚至别具一格。

1987年,吴宇森的《英雄本色》上映。

不仅带红了周润发,还掀起了香港黑帮片的热潮。

《英雄本色》剧照,周润发与狄龙

1987年,也是编剧王家卫的成熟时期。

当时,谭家明找到王家卫,让他写一部不一样的黑帮片。

王家卫想出了一个系列,分为三部,讲述一对黑帮兄弟少年、青年、中年的故事。

公司拍了第三部,也就是《最后的胜利》。

《最后的胜利》剧照,李丽珍

之后,王家卫写出了《江湖龙虎斗》的本子,为公司赚了一千多万港元。

这也是他编剧时期,为数不多的、为公司挣到不少钱的一部。

因《江湖龙虎斗》票房不俗,他当时的老板邓光荣决定给王家卫更多机会。

王家卫想出一个剧本大纲,讲述一名警察和一个神秘女人的故事。

这就是之后《重庆森林》的故事雏形。

当时已炙手可热的刘德华说想演这部戏,但要求必须是黑帮片。

于是,王家卫便把之前为谭家明写的一对黑帮兄弟的故事拿出来。

这便是作为导演的王家卫的处女作:《旺角卡门》。

虽然是为顺应市场要求的黑帮片,但王家卫向来不按常理出牌。

他边拍边写,按照演员的特质来改剧本。

张曼玉和刘德华的感情戏,就已初露出了王导的风格。

拍《旺角卡门》之前的张曼玉,被称为“张一打”,指她有一次一年拍了十二部戏。

多则多,却不太会演戏。

导戏的时候,王家卫告诉她:悲伤的话先要忍住,不能哭出来。

也正是拍了《旺角卡门》之后,张曼玉被点通了灵窍,开始摆脱花瓶的标签。

与此前阳光活泼截然不同,她挖掘出了自己身上独有的克制沉静的气质。

《旺角卡门》播出后,王家卫名利双收,成为当时风头无两的新锐导演。

同时王家卫也走向了一条在文艺片和商业市场两方的挣扎之路。

1990年,在邓光荣的支持下,王家卫找来张国荣、张曼玉、梁朝伟、张学友、刘嘉玲、刘德华几人,准备拍一部黑帮片。

对外宣称枪战,岂料只在结局加了一场枪战,还是为了应资方的要求。

《阿飞正传》上映,他对外宣称这是「刘德华VS张国荣」的枪战大戏。

观众看了之后,并没有看到枪战,反而完全不知所云。

导致4000万港元的成本,只收回900万港元的票房,上映仅12天就下线了。

而隔壁王晶的《赌侠》却是他票房的四倍多。

票房出来后,邓光荣急得病倒,被送到医院挂盐水。

最后,邓光荣的公司因赔损太大,被迫倒闭。

太虐了。

《阿飞正传》续集的事情也被搁浅。

这大概也是香港电影界“选王晶还是王家卫”诘问的开始。

2.东邪西毒在重庆森林里春光乍泄

——风生水起后又该何去何从?

既然上一个东家的公司已经被王家卫作没了,那就他自己创个公司。

1992年,王家卫与刘镇伟成立“泽东”公司,自己拍电影。

虽然《阿飞正传》之后,王家卫一度被称为票房毒药,但他从不缺大牌演员来演他的戏。

因为他是为数不多、能把明星调教成演员的导演。

明星们会有自己的斟酌。

但,过程却不怎么容易。

拍摄《阿飞正传》时,刘嘉玲一场擦地的戏,cut了二十多次。

到最后刘嘉玲擦到汗流浃背,整个人累得快虚脱了,这条才过。

梁朝伟一场吃梨的戏cut了27次。

回家后梁朝伟大哭,开始怀疑人生,自己演得有那么差吗?

王家卫是NG张国荣最多的一个导演。

演《阿飞正传》时的一场戏,他被王家卫NG了46次。

这也是张国荣演戏,被NG得最多的一次。

但要知道,《阿飞正传》只是cut的次数过多而已。到《东邪西毒》就不仅仅是NG了,而是「全剪没」了。

九十年代,香港武侠电影的热潮兴起,林青霞的一袭红衣,将东方不败一角诠释成经典。

王家卫也想拍一部武侠,便买来《射雕英雄传》的版权。

找来张国荣、林青霞、梁朝伟、张学友、王祖贤、刘嘉玲、梁家辉、张学友等人。

这次的阵容比《阿飞正传》还震撼。

想好大纲、有了卡司、洽谈好投资后,王家卫就拉着一行人跑到沙漠去拍戏了。

结果,墨镜王带着一群人在沙漠呆了几个月,却还没拍到一半。

眼看着还有27天就交片了,王家卫便拉刘镇伟来“救火”。

把那帮人拉去拍了《东邪西毒》的姊妹篇——《东成西就》。

为了赶片,演员们要两边演戏,白天搞笑逗乐,晚上无限深情,被折腾得要死。

刘镇伟后来说:

「这是我最恨的一部片子。拍摄的时候,所有演员在《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两边同时演戏,非常痛苦。

晚上去王家卫那里,很闷的,深情好像快要死掉那样;到我这里则要发疯式地做喜剧。演员简直要精神分裂 ,我作为导演更痛苦。

《东成西就》只拍了27天就拍完了,效果却出奇的好。

这部刘镇伟痛恨的片子,在贺岁档狂揽2200万港元,成为当年香港十大票房电影之一。

但,《东邪西毒》在票房上却没有那么幸运。

王家卫对外宣传说:这是教主林青霞的又一武打巨作。

观众们一听,迫不及待地涌进电影院。

结果试映时,观众在影院大骂:

「谁是王家卫?」

王家卫指了指旁边的刘伟强,跑路了。

实际上,感觉上当的不只是观众。

就连演员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什么。

演员被大换角,原定演东邪的张国荣,后来演了西毒。

演西毒的梁朝伟,演了没名字的瞎子。

兄妹慕容嫣、慕容燕,变成了精神分裂。

王祖贤演了几个月的戏份,只剩下了两秒的惊鸿一瞥。

甚至连那两秒,在《东邪西毒:终极版》里也被剪掉了。

1995年《东邪西毒》首映时,林青霞直言自己看不懂。

不过,《东邪西毒》最后在影史上的成绩却又是不俗的。

《东邪西毒》成了中国电影史上最特别的一部武侠电影。

2009年的《东邪西毒:终极版》引起的唏嘘又撼了一群人,那是后话。

不顾市场的王家卫,不能一直都任性。

在拍《东邪西毒》的那段时间,他还抽出两个月的时间,拍了一部商业片《重庆森林》。

相比《东邪西毒》中演员们在高压力的状况下进行高强度拍摄,《重庆森林》就显得轻松、随意。

王家卫将目光从沙漠转向城市,讲现代情侣间的故事。

可演员演戏时,还是不知所云。

林青霞一直以为自己演的是个女明星,最后将枪掏出来,才知道原来自己演的是个女杀手。

而这部不像是以王家卫的速度能拍出来的片子,票房同样也不很王家卫。

文章截图:《王家卫电影的海外接收》by李焯桃

票房不好,是文艺片一向会面临的窘境。

类型已定,就只能从演员阵容和前期宣发上下功夫。

王家卫的阵容自是没话说,同样,他的宣发也有手段得让人心寒。

像《春光乍泄》。

关于《春光乍泄》,王家卫在一次专栏里说道:

起初并不涉及同性恋题材,只是「九七」将至,突然觉得不想再在香港拍戏,离开香港愈远愈好,所以便到了一万多公里外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当梁朝伟和张国荣确定演出后,才构思出一个关于两个男人寻求承认的同志故事。

《春光乍泄》故事本身,正是梁朝伟和张国荣因见到一盏灯上印有瀑布,继而找寻瀑布的故事。

这样一个故事,必定又是不合观众口味的,但噱头却有。

同性恋主题与片尾的“97回归”,是影评人的偏爱。

同样,对于在《春光乍泄》中出演的几位演员、与其幕后的工作人员来说,前期的不理解,只是短暂存在。

而后期的赞誉却能一直延续。

除了张国荣。

这部电影,也成为张国荣与王家卫关系隔阂加重的根由。

当初张选择出演这部电影,是因为对王的信任也好,是因为赞赏王的恋爱观也罢

我(王家卫)拍的不是一个纯粹的同性恋电影,而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同志并不是主题,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才是重点,只不过这两个人恰巧都是男人而已。

哪怕张王已多次合作,两人已是很好朋友。

但王家卫以演员的性向,作为电影的宣传点的这种行为,不仅对演员是一种消费,还是对拥有同性伴侣的张国荣的伤害。

吊诡的是,若说王家卫没有以演员性向为噱头的想法,只是合适、只是碰巧。

可他在选角时,又曾考虑过如下人选:

无论是演戏当天才知道自己会出演同性恋电影的梁朝伟,还是拍了几个月的戏份全被剪掉的关淑怡。

于他们来说,这部戏都算不上侮辱。

即便是对张国荣来说,哪怕是在拍戏时患上阿米巴病毒、人病瘦得不成样子。

甚至护照被王家卫扣住,不能赶回香港开演唱会,都没触到他的逆鳞。

但王家卫以性向,来作为电影的宣传方式,让张的家人受到影响。

这实在让张国荣不能忍受。

在电影上映前,张国荣在自己演唱会上,在几千万人面前,向自己的爱人告白,公开出柜。

——与其被作为噱头来吸引观众,不如自己坦坦荡荡承认。

但何宝荣一角引发的漫天非议,对张来说也实在残忍。

文章截图:《哥哥最好角色是他才对》by何日君再来

张国荣离世多年后,在《东邪西毒:终极版》的发布会上,王家卫谈到张国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镜头面前流泪。

大家都说,这是第一次看到他哭。

《东邪西毒:终极版》发布会

或许在某一时刻,这位戴着墨镜,把自己情感藏在厚重镜片下的伟大导演,也曾会因他的老友生出几丝愧疚。

3.一代宗师从花样年华到繁花散尽

——有否后悔风流云散搭档离心?

多年后,这位戴着墨镜的导演拿奖拿到手软,他的电影被无数人奉为圭臬。

2000年,《花样年华》上映,获得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奖、欧洲电影奖环球银幕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2004年,《2046》上映,获得第17届欧洲电影奖环球银幕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2006年,王家卫荣获法兰西艺术与文学勋章的司令勋章。

他是全香港除金庸外,获此荣誉的第二人。

2009年,《东邪西毒:终极版》上映。林青霞看完之后说,我看懂了,王家卫等我们等了十四年。

2013年,《一代宗师》的拍摄历时十年终于上映,观众对此片赞誉不断。

《一代宗师》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九项提名,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同年,王家卫受邀担任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这位戴着墨镜的导演,虽然依然没有人能看到他的眼神,但再也不缺别人理解。

大家甚至会把墨镜删戏、磨演员,当作段子来讲。

王家卫实在太爱删戏。因为曾经把张震参演电影的部分都删光了,所以在张震结婚的时候,偷偷递给他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以后会少剪你的戏。

他也不缺新演员。

但,旧的再也回不来了。

出演《东邪西毒》后,梁家辉坦言,他不懂王家卫的导演方式,不会再与王合作。

巩俐在《爱神》和《2046》里与王家卫合作后,批评演王家卫的电影是对演员的耽误。

2003年,张国荣去世。

2004年,张曼玉为偿还王家卫多年的情谊,最后一次出演苏丽珍。

2018年,梁朝伟宣布与王家卫的“泽东”公司合约期满,并表示不再续约。

可能,其中有演员们老了,想隐退、不想再演戏的缘故。

但辜负和“耽误”是否也在?

文艺、敬业到一定程度,往往会显得不近人情。

商业、文艺可以相融,制作经验可以增长,艺术家可以任性,但人心禁不起消磨。

杜可风写道:

墨镜拍东西,十次有八九次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于是就不停推翻重来,哪怕场景、光线都变了,大家也要一遍遍尝试,“错”很多遍,最终找到他认为“对”的。

王家卫与杜可风

当年,大家可能会因为激情和信任,等一等。

但一次又一次的推倒重来,一次又一次的删删减减,付出和回报的不确定很不成正比。

作为导演“棋子”的演员们,是否也会疲倦?

我们不得而知。

从《阿飞正传》的无根之鸟,到讲述《一代宗师》的江湖武林、情仇恩怨,王家卫也终于成了导演里的“一代宗师”。

他还在以他的方式慢慢往前走。

但我仍怀念那些人,那些脸庞,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故事。

王家卫对电影的付出与专注,让他赞誉、荣誉不断。

可前进过程中的不近人情,也让人心流散。

当我们一边看着他的电影,一边感叹他的才华时,似乎忘了他此前的孤独。

至今,他还是在以某种方式孤独着。

如此二元对立,不能平衡。

至今为止,他的人生似乎印证了电影《与安德烈晚餐》里的那句话:

我总能活在我的艺术里,可我永远无法活在我的生活里。

THE END

本文作者

阿午

东邪西毒的小迷妹

长按二维码关注蹦迪班长

一起Disco这个世界

参考资料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叉烧往事:

《剪刀手王家卫:那个让梁朝伟大哭的男人》

田园:

《香江奔逝三十载——王家卫心灵史初探》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