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探秘 | 生如雄狮:哥伦比亚大学华人足球队

高校足球圈 高校足球圈

2018年8月,正值季夏,一身行装的张荣航正式踏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大门。大西洋东海岸吹来湿漉漉的风,为这个初来乍到的天津男孩接风洗尘。

今天的故事,就从他开始说起吧。

1 热爱足球,也热爱思考

从小学三年级初识足球到现在,已经是张荣航足球生涯的第十二个年头了。

最初,足球对于年幼时胖乎乎的他来说,只是一项锻炼减肥的运动。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足球对于他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那个时候追着皮球奔跑的他绝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一支华人球队的队长,并带领他们在遥远的美国东海岸冲杀。

2014年,张荣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985高校浙江大学,同时也正式开始了他的校队生涯。在四年的浙大校队历练中,他跟球队经历了很多比赛,对全国高校的足球水平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足球这个运动本身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就是越来越觉得以前对足球的理解可能比较狭隘吧,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运动——如果要踢得更好,就要跑得更快,身体更好,更加熟练......这些都没错,但是如果你没有真正地理解它,你就永远无法再上一个台阶。”

在他看来,好多事能不能做好,都是相通的:科研也好,学习也好,踢球也好。

“现在我更觉得这是个科学的、系统的项目。从自身来说,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博弈,需要科学的理论和系统性的方法才能获得真的收获。”

“比如说你踢一个定位球,大多数人只会给你解释,给你演示怎么踢。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踢呢?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辩证。”

“就好像为什么有的人射门能控制旋转、角度、力量——因为这不仅仅需要千百次的重复练习,更需要从技术上对它有更准确的理解——这其实是一种体育精神。”

就这样,带着这样的想法,他飘洋过海,加入了“狮院”的华人足球队。


2 “狮院”里的华人足球队

这里的狮院,可不是哈利波特霍格沃兹魔法学校里的格兰芬多,而是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它是一所世界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为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所创始院校之一,常春藤盟校之一。

由于哥大的吉祥物是狮子,所以也有人称它为“狮院”。“Live as a lion”(生如雄狮)也成了很多哥大人的座右铭。

2013年,一个叫刘晓的学长,把在哥大踢球的中国留学生们整合起来,编制成了第一支华人足球队。

据了解,球队“常驻人口”有近30人,其中包括四到五位球队经理,他们分工明确,是保证球队正常运转的坚实后盾——有领队,有球队记者,有的负责公众号、脸书等媒体运营,有的负责赛事报名和组织训练,还有专门负责拉赞助的。

但是由于没有条件请专业的教练,他们现在是一个曾经在厦门蓝狮青训的队员在带队。在他之前,则一直是“祖师爷”刘晓在做这个事情。

2013年对哥大华人足球队来说,是质变的一年。那一年,第三次参赛的哥大华人在Ivy Cup一举夺冠之后(常春藤杯足球锦标赛,一个由美国东部名校的中国学生会CSSA联合组织的活动),又在“美东杯”华人足球锦标赛夺得亚军(美国东部最大的华人足球爱好者赛事之一)。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从2013年开始,哥大华人足球队连续蝉联了四次Ivy Cup冠军,是Ivy史上蝉联冠军数最多的球队。

2014年,他们一鼓作气,又拿下了“美东杯”的冠军,实现了当年“双冠王”的目标。

然而到了第五年,也就是2018年,冠军的王冠突然被抢走了——哥大在决赛中惜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屈居亚军。看着对手站在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奖台上狂欢庆祝,所有人的心里都不好受。

那一年,也是这支球队训练地最狠的一年——没有人愿意屈居人下,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恶气,卯足了劲等待着来年的比赛。张荣航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加入这支球队的。

经过一年的卧薪尝胆,2019年,哥大足球队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冠军又抢了回来。时隔一年,终于又重新站在好像阔别了许就的领奖台,每个人心里提了整整一年的一口气,这才松了下来。

这让小编想起了电影《英雄本色》里小马哥的经典台词:“我等了三年,就是想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只是要证明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荣誉之下,其实是一把辛酸泪。

据张荣航介绍说:“其实球队的大部分都只是普通的足球爱好者,他们很多在国内都没有踢过校队的比赛。组织训练全靠大家自发,到了比赛的时候,我们只能进攻靠球星,防守靠大家了。”

而人员问题,还不是最困难的地方——都说京城米贵,更别说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哥大的校园里甚至没有一片完整的足球场。

如果要训练,那么球队必须去附近公园里的球场踢球——只要不包场,就能免费踢。然而事实是大部分本地人都会花钱包场踢球,而另一边都是孤身在海外求学的留学生,自然无法负担如此高昂的费用,球队便想出了两个方法:

一是在别人包下的场地与场地之间的空地“蹭场地”练球——巴掌宽的地方,还要容下十几个大老爷们踢球训练,用张荣航的话说,真的是“在夹缝中求生”。

二则是赶在本地人起床之前去场地训练——你见过冬天早上六点的曼哈顿吗?天蒙蒙亮,睡眼惺忪和阴冷潮湿的清晨,是队员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

但是,哪怕条件如此艰苦,大家依然是毫无怨言地聚在一起训练,踢球。好像只要那颗神奇的皮球滚动起来,其他所有的烦恼都会自动烟消云散。

“如果不是为了足球,谁会放弃清晨温暖的被窝,一大早跑出来吹冷风呢?”谈起这支球队,如今已经毕业许多年刘晓回想起来依旧热血澎湃:“我不敢贸然解释足球的意义——是团结吗?是荣誉吗?是永不放弃战斗到底吗?是胜不骄败不馁吗?是比赛时的热血沸腾,还是离别时的惺惺相惜?”“有一位队员曾经跟我说,在哥大华人足球队的经历是他在哥大最美好的时光,也许这就是意义吧。”

3 借汝之光,得见光明

“In the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是哥大的校训,出自《旧约·诗篇》,可译为“借汝之光,得见光明”。校训具有浓烈的宗教气息,但它并不妨碍学子们追求真理、寻找光明的决心和勇气。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氛围,这支足球队才有了一路披荆斩棘的力量源泉。

其实在一开始,初来乍到的张荣航十分不适应美国的足球环境:“美国的足球整体强度比国内更高,节奏更快,对身体对抗的要求也更高。”

“他们鼓励进攻,竞争性和好胜心非常强烈。再加上无限制换人的规则,每个人在场的时候都会特别特别地拼。”

因此,如果要硬拼,自己,乃至整个球队,便都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其实纽约也好,美国也好,华人足球氛围还是很不错的。有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辈,他们都是很喜欢踢球,并且每周都会组织相应的足球活动。”

“很多时候,我会面对那些年龄稍微大一点儿的中年人,但是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很拼很拼的——如果你过掉他一次,他还会追你。”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快节奏和对个人能力的突出,催生出来的就是美国球队对足球技战术的追求略显粗糙,他们并不会在战术和技术的理解上下很大功夫,从而导致队伍在整体上有一些缺乏。

深刻了解到这一点之后的张荣航立刻抓住了机会——既然身体素质上面不占优势,那就用战术赢回局面。也是因为这样,这支华人球队有了针对美国足球的漏洞,有了一套独特的打法和思维方式——他们更懂配合,也更珍惜凝聚的力量。

就像张荣航说的:“单兵肯定吃亏,但是群体作战,我们不输美国人。”

渐渐地,这群在海外踢球的男孩子们慢慢发现:他们踢球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增强球技,而是为了争一口气,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中国留学生,也可以把足球踢得很好!

这个时候,他们代表的早已经不是个人或者学校了,他们代表的是整整一个民族的形象——他们是哥大的留学生,他们更是热爱踢球的中国男孩!

最后,小编在这里偷偷帮张队长宣传招新:
有来哥大读书的小伙伴们,
欢迎加入哥大华人足球队哦!

-END-


文案 | 李悦心

图源 | 哥大华人足球队

责编 | 李悦心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