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他来了,他来了,他金光闪闪地走来了

足球经济学 足球经济学

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虽经种种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做探究,但鲶鱼效应这个理论确实在很多案例中可以得到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当组织发展到相对平稳的阶段时,就有可能产生组织内成员主动性变低,进而组织效率下降,利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引发组织内的良性竞争,可以有效的提高组织效率。

广州恒大,作为一位中国球迷,将“鲶鱼效应”与足球联系起来后所联想到的第一支球队就是广州恒大。2011年升入中超,以升班马身份强势夺冠,2013年问鼎亚冠,“一年中超,三年亚冠”,球队的高投入带来了超高的产出,七连冠也缔造了中超的第一个王朝。广州恒大对于中超联赛近十年的发展来说,可以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大鲶鱼”了,十年前,“假赌黑”风暴使中国足球跌入万丈深渊,对于普通球迷来说很难对中超提起兴趣了,广州恒大的出现再次引爆了已经有些死气沉沉的中国球市,很难忘记2013年广州恒大夺得亚冠时男生宿舍楼的“地震”。

“金元足球”,广州恒大这条 “大鲶鱼”一出场浑身就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在引援政策上,广州恒大完全发挥了“金元足球”的威力,内援政策自不用说,几乎清一色的国脚,外援的引进上也从人民币级别发展到美元级别、欧元级别。高转会费、高工资、高水平球员,带来的就是一个个的冠军,不甘心于只争亚军的俱乐部们必须紧跟脚步,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外援来到中超,让联赛水平得到了一个飞跃式的提升。(但同时也让国内球员出国踢球变得更难了,在之前的文章《足球经济学:⑥外援》中有对这一现象的探讨,有兴趣的球迷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广州恒大作为一条“大鲶鱼”,对中超联赛带来的不仅仅有“金元足球”的冲击,还有来自“职业化俱乐部”的降维打击。从94年甲A的成立以来,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已经走了二十多年了,但直到今天还是让人感觉到差点意思,没内味儿。从早期的“头球破门算两分”,“一年练进攻,一年练防守”,“禁止所有在联赛中踢球的球员出国踢球”“抽扑克牌决定联赛的座次”“转会市场的摘牌制度”等奇葩政策,到这些年的“刚刚出场就马上被换下的U23球员”,职业化的进程充满魔幻主义。联赛的不职业是一方面,俱乐部层面上的职业化也十分落后,这时广州恒大的出现对各个俱乐部带来的理念上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职业足球没有钱玩不转,但光有钱了还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对标欧洲俱乐部,广州恒大的职业化程度还不够,但在当时已经几乎领先全部其他中超俱乐部,这也让其他俱乐部不得不加快职业化的进程,毕竟落后不仅仅要挨打,很有可能还要降级。经过十年的发展和淘汰,中超联赛和俱乐部在职业化方面也取得了让球迷欣喜的进步。

从中超联赛的转播费用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十年里中超联赛的发展速度,2007年上海文广集团斥7000万元“巨资”买下了未来5年的中超转播权;2012、13年,央视以每年730万的“白菜价”便买断中超转播权;2014年,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和竞争,央视才极不情愿地将费用提高到1000万元;2015年,中超公司卖出的中超联赛版权费为8000万元;2016年,体奥动力以80亿的天价获得中超未来5年转播权,平均1年16亿,直接疯涨了20倍,也让中超联赛在转播费用方面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第六大联赛;2018年,由于中超联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经过重新谈判后,转播费用由“5年80亿”调整为“10年110亿”。

“鲶鱼效应”的核心在于引发一个良性竞争,可这个竞争一定是良性的吗?如果引起了一个恶性的竞争会怎么样?在之后的文章中,会以“劣币驱逐良币”理论为切入点,来探讨这一现象。谢谢各位球迷朋友的支持,感觉还不错的记得点一下关注哦。

(部分观点及数据来源于网络)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