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了节约粮食、抵制浪费能有多野?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腰线(id:yaoxian6)。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普通老百姓喜欢浪费吗?
恰恰相反,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俭节约的人民一点也不为过。
从小我们第一首学会的诗,除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刚上学,老师就会教你什么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最近的《中餐厅》里有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坏桃梗。
头一天厨房有个桃子有点坏了,小林哥舍不得扔,就留在盆里了,赵丽颖也舍不得扔,左看右看,还是觉得扔了可惜,就把坏的部分切掉,剩下的榨汁喝了。
结果第二天肚子疯狂咕嘟,一趟接一趟跑厕所。
憨憨赵丽颖苦笑着告诉大家:以身试法,坏桃不能吃!
小林哥是谁,G20峰会的主厨。
赵丽颖一年赚多少?年收入近4个亿。
可是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婆婆、妈妈亲切的身影。
对食物的珍惜,和对饥饿的记忆,是刻在每个人的文化和基因中的。
但凡只要不是乍富的报复性消费,中国人无论拥有多少私人财富,都天然地懂得节约。
但什么情况下,中国人会使劲浪费呢?
吃东西花的不是自己的钱的时候。
比如,公款吃喝,福利食堂。
以及边际效益不要自己额外花销的时候。
比如,一价式的自助餐,交了份子钱的宴席。
如今的中国人早就不饿了,但众人的浪费和饕餮依旧是公私分明的——
自己家的东西,能抠门就抠门,但公共的羊毛,谁不薅谁是傻瓜。
之前有一篇亲历文章《难以置信,中国大妈吃倒了美国巨轮》,文中的作者采访了游轮的工作人员,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
中国游客在那次航行中消耗了60吨食材,80%被随意扔掉,是其他游轮线路的5倍之多。
无独有偶,大象公会的黄晋章也曾经采访过一家游轮的负责人:
会不会因为乘客不同,而在食物储备上有所不同?
负责人淡定地回答道:
如果游轮上大部分乘客是中国人,食物至少要多准备三分之一。
看过一个回忆录,公社食堂开办的第一天,任由大家自盛。
大家抢着上前打饭,你挤我,我挤你;有的人打饭时一半在碗里一半洒在地上,有的人打到了饭,被人一挤,连碗带饭都掉到地上,大家拼命的抢着打,打到了拼命的吃,拼命的撑。一顿下来满地都是饭。有人由于吃得太多,竟然撑伤了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段时间一艘游轮上,有个大妈因为吃得太多,引起急性胃穿孔,游轮不得不紧急靠岸。
提倡节约粮食,我是双手赞成的,完全符合公众利益和环保理念。
但我不赞成的是,这么一个好的倡议,却在落实的过程中,演绎出了五花八门的野路子。
这边武汉的餐饮业协会,刚对武汉所有餐厅发出倡议,N-1点菜模式,10个人只能先点9个菜。湖北咸宁、福建福州、河南信阳等多地纷纷跟进,也提倡N-1点餐。(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那边辽宁的餐饮协会,一看不行要输了,马上推出了N-2点菜模式,10个人吃饭,点8人分量的菜。(来源:界面新闻)
行,东北菜量大,可能3个菜就够8人吃了,那其他省市会不会进一步推出更凸显“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其他规定?
为了政绩留痕,体现觉悟,一定会有跟风者加码。
有网友戏称,接下来恐怕是市协会N-3,县协会N-4,乡协会N-5,村协会N-6……
以后去三个人去餐馆吃饭,还得自己带俩菜呗。
餐馆那边,花样百出地折腾食客和服务员。
长沙的餐厅,在门口摆了个称,再贴了一面醒目的体重对应菜品表格。
顾客来了先上称公开处刑,按体重给你把点几个菜,点什么菜,安排得明明白白。(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安的餐厅,把点菜的重任交给了服务员,客人如果没吃完,有剩菜,就要给当桌服务员不同程度的考核扣分,纳入月度考核。(来源:陕视新闻)
在民间,节约起来,也是让人啧啧称奇。
贵阳某小摊老板为了跟上节约的浪潮,推出了吃不完的烤串可以退。可关键是,下一个吃到剩烤串的食客懵逼了,且不说二次烤制致癌物质苯并芘大量上升的问题,花钱吃人家的剩菜,想想就难受好吗?(来源:观察者网)
郑州一小伙不慎将包子掉落在地上,他捡起扔进垃圾桶,一旁老奶奶心疼地捡回,公交车司机和老人抢着花钱买下脏包子,并教育他:年轻人,以后可别再浪费粮食了。(来源荔枝新闻)
不知道是不是摆拍,内容再升级下去,明天老奶奶就要冲进餐馆,扔下百元大钞,端起剩菜就跑了。
湖南怀化,女儿因为没吃完饭,父亲决定响应班主任的号召,给她一个教训,惩罚她“一粒粮食一道题”。女儿实在吃不下,含泪选择了做题,并忏悔以后一定节约粮食,要不然遭罪的是自己。(来源:头条新闻)
大胃王吃播视频被批之后,抖音快手负责人马上做出反馈,“宣扬量大多吃的可直接封号”(来源:红星新闻),各个UP主吓得连夜改名、删视频,一夜之间,门户清理得干干净净。
全国妇联也发出倡议,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从“节约一粒米、一把面、一滴油做起。”(来源:搜狐新闻)瞬间不仅让妇女火大,也让男人们不服气——咋没人喊我们也发挥一下作用,歧视我们男人至死是少年,当不起家吗?
说真的,大搞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对着普通老百姓碗里的一把米一块肉做文章,除了短期的政治正确,一点长效的意义也没有。
普通人家100块钱买不了3斤肉,买袋米还要看性价比的现实情况下,谁真的会去铺张浪费,吃一碗倒一碗呢?
平时各家剩饭剩菜也没少吃吧?自己花钱下馆子也没少打包吧?
反倒是那些真正容易浪费粮食的地方,成了盲点。
茅台一年消耗的粮食就达13万吨,够50万人吃上一年。(数据:2016人均主粮一年消费量为256.7千克)整个中国白酒行业一年消耗的粮食就可以让2亿人吃饱。
中央一直提倡厉行节约,曾经提出了“四菜一汤”的标准,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关起包厢的门,有的是办法继续公款吃喝。
小盘换大盘,大盘换拼盘,盘子数量是对了,菜品一点也没少。
还有那些在市场定价之外的职工食堂,象征性地交一点钱,供应的菜品却非常上档次。
《人民日报》在2017年3月,就有过连续报道,走访几个食堂,虽然墙上贴着标语,但餐盘里并未响应“光盘行动”。
就因为不掏自己的腰包不心疼,感受不到食物的价值,每天潲水桶里被白白扔掉的食物触目惊心。
这几天各地机关食堂制止餐饮浪费,设置监督员,从采购源头开始推行“精准用餐”,就是个对路子的切入点;
江西理工大学号召学生们通过光盘换水果,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浪费,就是非常人性且温情的节约行动。
形式主义一根筋的亏,我们吃得太多了。
西安要求市容市貌整齐美观,基层就弄出了“殡葬一条街”的黑白招牌。
南宁为了落实“用绣花功夫来管理城市”的精神,基层真的笨到拉了线去丈量菜摊的菜,过线的一律剪掉。
内蒙古某地为了完成退耕还林的指标,竟突击铲毁了几万亩庄稼,数百万斤麦子。
央视批得没错,最该铲除的,就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联合国发布了最新的报告,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无论是未雨绸缪,还是危机教育,提倡全民反对不必要的浪费,是大大的好事、善事。
但这种好事,不能为了跟风,搞一些见效快的作秀,一层层加码,落到末端普通民众身上的时候,可能已经偏离了美好的初心。
-END-
面对复杂
保持欢喜
欢迎关注我的小号:
桑桑姐(yaoce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