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利物浦和中国工农红军之间,那千丝万缕的微妙关联。
"Some people believe football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I am very disappointed with that attitude. I can assure you it is much,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Bill Shankly
(抱歉各位,刚刚本手残党一不小心删除了全篇文章,此处再发一次,打扰大家了,双节快乐!)
如果要论及欧洲足坛这两年来的话题中心和称得上是“流量担当”的那支队伍的话,默西塞德河畔的利物浦,无疑必然在此榜上名列前茅。这支被球迷们称作“红军”的队伍,正处在最近三十载岁月的中巅峰态势。萨拉赫、马内、菲尔米诺、亨德森们身披一席赤红如血的战袍,攻克着一座又一座固若金汤的主场。笔者看利物浦的球也有些年头了,不过细细想来,有个问题倒是我一直缺乏一个清晰答案的:那就是,被称为“红军”的利物浦,他们所拥有的这个对中国球迷来说颇有些如雷贯耳的称号“The Reds(红军)”,真的只是因为这支队伍的队史传承如同他们的标志性颜色这般火红吗?又或许,这支从1892年建队、历史长达128年的老牌俱乐部,是否和我们东方的中国工农红军、以及红军背后的SHZY新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一点点关系呢?事实是,在“红军”利物浦的悠久绵长的队史之中,“SHZY思潮”的的确确是这支球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物浦传奇名帅比尔-香克利执掌教鞭(Bill-Shankly)的时代,SHZY的烙印被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来自苏格兰的SHZY者,直接注入到了利物浦的球队气质之中。某种程度上来说,叱咤欧洲足坛的“红军”利物浦和我们光荣的中国工农红军,其实是一种关系不近、但实际上确有其纽带在的、似有似无之关联。
利物浦球迷们传承至今的“香克利精神”,其核心内容就是SHZY思潮。
在上世纪1959年末成为利物浦的掌舵人之后,比尔-香克利,直接将彼时碌碌无为地混迹于乙级联赛的利物浦,擢升到了能够称霸英伦、锋芒剑指欧洲战场的程度。在他的率领下,利物浦夺得了三座老英甲联赛(当时的英格兰顶级联赛,1992年被改制为现在的英超联赛)、两座足总杯和一座欧洲联盟杯的冠军,为后来的那支进一步征服欧陆的“钢铁红军”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基础。比尔-香克利最出圈、最常被中二小球迷们所引用的一句名言,就是笔者在开头所引用的那句“足球无关生死,足球高于生死”这句看似有点主(生死)次(足球)不分的话了(说句题外话,现在这句话的意思也被不少没能完全理解香克利言论背景的球迷曲解并滥用了,令人惋惜)。对于利物浦人来说,香克利的率队战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继任者的鲍勃-佩斯利(Bob-Paisley),但香克利的奠基人地位、开创的“靴室”传统和注入的球队灵魂,使这位个性非凡的苏格兰老头,成为了利物浦球迷们心中最敬仰的俱乐部传奇人物。
佩斯利(右)接班后,对香克利(左)的思想萧规曹随,最终将利物浦带到了队史之巅!
作为拥有无数拥趸的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的庞大受众体量,使它和政治有时候即使人们想将足球和政治完全分割开来,却也往往无功而返。有些人认为足球应该和政治划清界限,井水不犯河水,离得越远越好,“还我们一片单纯享受足球的天地!”;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充分体会到了足球运动和它所代表的整个体育事业所蕴藏的庞大潜力。这种背后的能量,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治版图,又可以作为发声的媒介,从而揭露出一些社会潜在的问题,并给予那些边缘人民发出自己呐喊之声的舞台。
而我们的SHZYer比尔-香克利,就是这样一个对足球抱持有如此态度的教头。在那天,利物浦在足总杯决赛中1-2不敌阿森纳,未能将冠军奖杯带回到利物浦,送到父老乡亲们的手中。但是,当利物浦全队乘火车回到自己的城市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KOP们(利物浦死忠球迷的代称)依旧痴心且歌声不息地在车站外等候着他们心中的英雄们归来。是的,哪怕利物浦将士们没能拿到这座足总杯的冠军奖杯,他们依然还是球迷们的骄傲。球迷们不会因为一场短暂的失利,而不再爱戴自己的球员们。
在他的年代,香帅时常体会到这种被顶礼膜拜的滋味。这也侧面体现出了他在利物浦球迷们心中无以复加的地位。
此情此景,让本就是性情中人的香克利无比动容。他略作沉吟,便对身边的弟子布莱恩-霍尔说道:“即使中国的毛主席,恐怕也没有见过如此壮大的红色力量吧!”当然,纵使香克利多么的足智多谋,他也并没有亲眼见证过我们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举有多么的伟大,万里长征等成就又是多么的震古烁今。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个通讯不畅、香帅本人又无缘拜访中国的大背景下,他情之所至的言辞,也足以彰显那来自遥远的东方的SHZY思潮,对这位利物浦教父有着何等深刻的影响。从那时起,香克利和他脑海里的SHZY理念,无疑就牢牢地镌刻在了利物浦的球队文化之中了。
香克利对社会主义的个人理解,详细翻译笔者附在下面。
香克利曾如此评价他眼中的SHZY:
“我所笃信的‘SHZY’并非有关政治层面的。SHZY既是我们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我坚信,唯一卓越的生活方式和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在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之上的。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相扶持,共享成果。实现这些也许并不容易,但这我的确是如此看待足球和生活的。”
在香克利眼中,一支球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球员、教练和球迷的“三位一体”模式。他不希望管理层和老板过多地干预进三位一体的铁三角之中,如果可以的话,老板们最好只负责填写球队各项开支的支票。换言之,“你出钱就完事了,少啰嗦少掺和。你要的成绩和奖金,我帮你搞定!”可惜的是,在当下这个金元足球、商业足球时代,这样淳朴又有些理想化的“足球SHZY”思想,自然不会受那些一掷千金的投资人的待见。香克利的足球哲学和政治主张,势必也无法继续广而告之、让更多的后辈继续接受他的理念熏陶。但是,对于利物浦这支球队和它的死忠球迷们而言,香克利所倡导的这种“足球SHZY”思想是断然不会被放弃的。这种理念已经成为了俱乐部和支持者们心中所奉行的传统,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利物浦球迷们,让他们深信自己就是俱乐部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球队的主人翁。
著名的“安菲尔德六贤旗”,上面是六位对利物浦的发展贡献良多的功勋主帅的头像。当然,香克利的地位,必然是六贤之首!
也许在这个金元足球时代,资本的强势涌入和“鸠占鹊巢”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了,曾经的“三位一体”的美好构想,终究会因跟不上时代的变迁而渐渐走向销声匿迹。但是,香克利的SHZY思潮,从不缺乏将之代代传递下去的继承者。不论是佩斯利、乔-费根还是约翰-巴恩斯,他们都是“香克利思潮”的沿袭者,让这样的火苗一直燃烧着。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为利物浦总共出场406次、打入107球的边锋约翰-巴恩斯就曾如此评价过足球运动:“足球是一项拥有浓厚SHZY色彩的运动。相比于那些一味注重超级巨星战术作用的球队来说,只有真正理解并实践SHZY理念的团队才能取得成功。”
杰拉德的偶像、技术华丽的“黑旋风”约翰-巴恩斯
就连当下的利物浦俱乐部实际拥有者、美国芬威体育集团(FSG)所委派的俱乐部CEO彼得-摩尔(已卸任),也曾在去年十月的时候对媒体如此说道:“利物浦俱乐部的成功基石就是SHZY。比尔-香克利,这位来自苏格兰的SHZY者,就是我们的奠基人。哪怕在今天,当我们遇到一些商业问题时,都会先反问一下自己‘这件事香克利会怎么做?他又会作何表态呢?’”
哪怕利物浦此前沉沦多年,也曾遭遇过快要被破产托管的至暗时刻,但顽强不息的利物浦人总能再起,就如同球队此前所踢出来的那些经典逆转名局一样,坚韧如厮。看到这里,请让我们再度回顾一下本文最初所提出的问题:“红军”利物浦和中国工农红军,真的有关系吗?我的想法是,没错,此“红军”和彼红军,虽然有点八竿子打不着,却的确有着那么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他们同样拥有着“红军”的美名,更因为两支队伍之间有所雷同的百折不挠的气质和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立身之本。如果说中国工农红军的人民子弟兵的话,那利物浦,也许可以被称为“人民的球队”。笔锋至此,我也愈发豁然开朗了:原来,利物浦俱乐部的那种千锤百炼的独特气质,即来源于此。它起源人民、它来自于历史,它存在于饱含“逆反心态”和不畏强权精神的Kop们的身上。球迷才是球队真正的拥有者,我们歌颂这支球队悠久的历史、歌颂它彪炳的成就、歌颂它带给我们的快乐,但唯独不需要歌颂管理层和老板。因为,这群人其实只需要“乖乖填写支票”,就行了。
毕竟,利物浦长久以来所奉行的价值观和推崇的SHZY精神,就依托于这句“We are Liverpool, this means more.(我们是利物浦,且不止于此)”上了。利物浦,无愧于是欧洲乃至世界足坛,最别具一格的那支红色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