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队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大中锋,而是勒夫

香港体嘢 香港体嘢

德国球迷总是有两种奇怪的想法: 

1) 大中锋在德国队是必需,只要有大中锋一切便会迎刃而解

2) 德国的传统总有高大中锋

笔者奇怪的是,当大家看到利物浦、曼城、巴萨、阿贾克斯、以及上赛季巴黎圣日耳曼以内尔马担任伪9号历史性杀进欧冠决赛......为什么还有"没大中锋就必定不行"的想法? 

迷思一: 为什么其他俱乐部和国家队,没高中锋也可以有好成绩?

球迷总会认为任何球队都适合用上一名高中锋,来实践广泛球迷认为的"支点功能"。现实是残酷的,没有高中锋打法的利物浦、巴萨、曼城、莱斯特城、塞维利亚、阿贾克斯、及萨利年代的那不勒斯等在近年却在足坛取得成功,令球迷再一次思考支点和高中锋的在足坛的定义。
去年的美洲杯,巴西在没有高中锋配置的情况下,6场轰入13球夺冠;从2018年蔓延到2019年的欧足联国家联赛,杀进决赛的两队是以格德斯(1.79米)踢前锋的葡萄牙、以及孟菲斯·德佩(1.76米)踢前锋的荷兰。而荷兰队的球迷会发现德佩作为球队9号,无论演出或数据都是比高中锋的卢克·德容出色。



说"面对以铁桶阵防守的球队,必须用上高中锋"的假设,克洛浦和瓜迪奥拉等名帅已经一次又一次向球迷打脸。他们带领的强队,在更体力化的英超联赛中每周都是迎战严加防守、务求取得一分的球队,但利物浦和曼城却能一次又一次地轻松击败对手。甚至,在17/18和18/19两个赛季中,曼城在英超都能以100分和98分夺冠。曼城在17/18赛季,在没有高中锋配置下,破了英超联赛历史上取得最高分数和取得最多进球的纪录。

在2018/2019赛季的欧冠中,利物浦、巴萨、阿贾克斯和热刺分别杀进准决赛。其中利物浦的费尔米诺、巴萨的苏亚雷斯、阿贾克斯的塔迪奇、以及热刺因为有凯恩受重伤而用上的卢卡斯·莫拉,都是带领球队杀进欧冠准决赛的首发前锋。当中除了热刺的西班亚高中锋略伦特外,其他球队均没有备选的高中锋方案。

笔者由80年代开始看球到现在。近三十多年的看球经验中,发现大多数见证过又多人谈论的前锋组合,其实都没有大家所想的传统高大中锋配置的

进攻方式的演变,瓜帅和克洛普的进攻思路

又或者,何谓传统? 50年代被公认是足球历史上最佳的前锋组合,皇马的迪·斯蒂法诺和普斯卡什,我们也只有从录像中重看他们的传奇。而论身高,普斯卡什1.72米,迪·斯蒂法诺则1.78米
80年代,笔者初接触足球之时,利物浦的达格利什(Kenny Daglish)和伊恩·拉什(Ian Rush)轰动整个英足坛。达格利什身高1米73,而人中身材较高的是1.83米的伊恩·拉什,算不上很高大
80年代也有皇家马德里的布特拉格诺((Emilio Butragueño)和墨西哥的传奇球星乌戈·桑切斯(Hugo Sanchez)。在1985-1990年期间,布特拉格诺和乌戈·桑切斯为皇马连续五季取得西甲冠军。1米75的乌戈·桑切斯能用羯子脚或倒掛射门等,令他能以不同方法轰入对方的大门。乌戈·桑切斯曾於85-88年连续四年获得西甲神射手,再於1989-1990球季,在35场比赛中轰入38球获得欧洲金靴奖;而身材比乌戈·桑切斯更矮小的布特拉格诺,有速度有创造力,能传擅射,则为乌戈·桑切斯助攻了不少进球。1990-1991赛季,布特拉格诺在乌戈·桑切斯获得欧洲金靴奖后的一季,自己也一嚐联赛最佳射手的滋味,可见其射术也非常精湛。


进入90年代,"梦幻组合"贝贝托和罗马里奥的前锋组合曾经在1994世界杯里变出魔法。后梦幻组合年代,巴西队的前锋换上了罗马里奥与当时球坛的"天之骄子"罗纳尔多,同样在1997年的美洲杯和联合会杯表现出魔法一样的进攻。三人固然并非传统站桩式中锋的类型,但表现出来也是无坚不摧。他们身上是否完全没有支点的元素? 他们又如何取得成功?

千禧初,阿森纳的博格坎普与亨利,二人并非什么强力高中锋。用某些球迷角度,也会说没有"支点"了。但同样能在英超联赛中获得佳绩,更缔造了整个赛季不败的神话。阿森纳的攻击水银泻地,跑位如穿花蝴蝶。没高中锋的配置一样可以踢出令人望而生畏的进攻足球
2016年,莱斯特城在英超缔造神话,以弱制强力压一众豪门神奇夺冠。他们靠的也不是平时在英超联赛中下游球队常见的高空球战术,一对矮小的前锋瓦尔迪和岗崎慎司却以前场的疯狂跑动和抢迫来为球队带来机会。其中,踢法极考验体能的岗崎慎司作用尤其被低估,当时莱斯特城的教练拉涅利便曾在访问中谈到岗崎慎司在当时球队的重要性更凌驾於球队的首席射手瓦尔迪。当然,上赛季上半程,莱斯特城以瓦尔迪作为球队的单前锋,一样能取得很好的成绩,33岁的瓦尔迪也表现出令人惊喜的表现


这些都是双前锋战术的配置。但单中锋战术下,能否不用高大"支点‘也能取得成功? 2008-2012年期间的西班牙国家队,瓜迪奥拉弃用了伊布而用上梅西担任9号的巴萨,固然取得空前成功;近年,萨利手下的那不勒斯的前锋用上矮小的比利时人默滕斯,一样能在17/18赛季迫得尤文图斯喘不过气来
瓜迪奥拉来到曼城,在更体力化的英超联赛也继续沿用阿圭罗担任首发中锋,球队也在17/18和18/19两个赛季横扫联赛,创下了多项纪录;克洛普到了利物浦,也放弃了球队重金收购的比利时中锋本特克,改用菲尔米诺担任球队的9号,奠下重要的基石,令球队重上正轨。

没高中锋任支点如何可以破密集防守? 瓜帅和克洛普的球队不是每周也在联赛面对严加防守,目标只是求一分的球队? 瓜帅和克洛普,便用高压的前场抢迫,为前场快速夺回球权并打乱对手防线,并为前场制造机会。
不断又不断地取得球权,不断又不断地打乱对方防线并加以施压,失球权后立即以抢迫来发动攻势。他们的球队有完善的抢迫体系,加上有马内、萨内、德布劳内、萨拉、斯特林和菲尔米诺等技术出众、能在单对单对抗中获得优势的攻击手,令他们的进攻纵然没有高支点下也无往而不利


迷思二: 德国高中锋的传统? 

谈传统和历史,对,德国曾出现过80年代的赫鲁贝施和90年代末的比埃尔霍夫等高大中锋,但反而这并非常见 (像扬卡那些不提也罢)。多次带领德国打进世界杯决赛的却是: 54年的莫洛克(1.70米)和奥特马·瓦尔特(1.77米)、66年的乌韦·席勒(1.69米)、74年的"轰炸机"盖德·穆勒(1.76米)、1982年的首发前锋菲舍尔(1.78米)、1986的鲁梅尼格(1.8米)和阿洛夫斯(1.75米)、1990年的沃尔勒(1.8米)和克林斯曼(1.82米)、2002年的克洛泽(1.82米)和诺伊维尔(1。71米)。基本上没有主力的首发前锋是高于1.83米,那用高大中锋又何来是德国足球的主流和传统? 笔者曾和世界著名的德国足球历史学者乌里·黑森(Uli Hesse)谈过这话题,他也认同这观点: 德国足球的历史类,高中锋其实并非主流。甚至东德足球历史上出场次数和进球均最多的传奇前锋乔希姆·斯特莱希,也是一名身高只有1.73米的小个子。


随着现代足球的守卫越来越高大,近两米高的中卫也越来越多,阵地战在从高空球取得绝对优势也越来越难。有人说: "中卫们都越来越高大,那中锋也应该要更高大吧。"但这并非扬长避短的做法,而且比现代中卫高大并能在他们身上取得绝对优势的攻击球员也不容易找。反而,从以下的很多数据可以看出,高空球的传中战术其实从来都是极奇低效的进攻手段。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的数学系教授菲扎 (Jan Vecer)甚至从5年得出的数据经过精密的计算后,得出"如所有球队都不在比赛中作出高空球传中,平均每场会多得0.393个进球"的结论。


菲扎教授的研究大家固然可以不理。但如果球迷确信现在是数据分析主导的足球世代,那足坛因为一系列数据而减少传中球的趋势却又的确明显。以英超为例,2003/2004赛季平均每场会出现51次高空传中球;到文章出现的2018年,平均每场却只有38次传中球,是历史新低。(https://www.theguardian.com/football/blog/2018/jan/21/andy-carroll-peter-crouch-chelsea-west-ham-united-stoke-city)
足球越来越讲求数据分析和效率,个别的成功教练喜欢把足球"地面化’并不是他们固执和愚笨。他们只是坚信从数据得出的结论能达到最后的目标

有一个长达6年的研究指出,平均每一个从高空的传中球得到的进球,是需要多达92个传中。进球率只有1.086%。得出这项惊人数据后,英国的FourFourTwo足球杂志便曾在文章标题中得出 "高空球进攻是否属于历史?"的疑问。


但英超联赛的足球数据分析师吉拉德 (Garry Gelade),在2017年却在著名足球数据网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吉拉德在2013年开始另一个更详尽的传中球研究,吉拉德的统计不是只限於进球,而是对传中后6秒产生的结果。(https://www.theguardian.com/football/blog/2017/feb/12/football-crossing-premier-league
吉拉德在2013年开始,从英超联赛的35000个传中球作出研究,为期近三年。吉拉德的研究得出,这35000球中,从传中球直接取得助攻的进球为414球,进球率为1.2%。这大致和此前研究得出的进球率(1.086%)相若。

吉拉德的研究却比从前的更精密。 除了直接的助攻,高空传中球也额外制造了252个间接进球;另外,从传中球发动从而得到的4727个定位球和18个点球,再取得额外81个进球。吉拉德的结论是: 从传中球得分的确是极低效的进攻方式,但如果把间接造成的进球包含在内,从传中球造成的进球率为2.2%。这也表示,平均每45个传中球就会获得一个进球。尽管已经比平均92次传中才获得一个进球好,但数据依然极不理想。

当现代的高中锋都难以取得绝对性的优势,那前场支点的定义都有所改变。前场支点再不限於球员的身高,"扛、停、传"把进攻点分散,才是被视为真正的支点功能。如球队都越来越少倚赖高空攻势,那也更不应只把高空球争夺视为"支点作用"的定义。利物浦、巴萨和曼城的体系中没有支点吗? 非也,只是球迷与专业足球教练对支点的定义不同吧。


德国队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德国现时的问题真的在高中锋? 当我看到德国队中后场组织的缓慢和跑位的路线,前场抢迫没系统从而令对方打反击的机会增加.......的确,问题不是有没有高中锋这么简单。

在德国的3-4-3体系中,只得两名中场中路的球员,而克罗斯和基米希是勒夫中场中路的必然之还。时常安排在前场的戈雷茨卡也会时常进禁区,与格纳布里换位。戈雷茨卡在禁区前端的时间,作为一个伪9号,一样有强劲的身体素质、中场出身的他在禁区也能停、能扛、能分。戈雷茨卡此前为德国队上阵的4场比赛中轰进了5球,把他前移,他在比赛中在禁区的作用和效率比不少中锋还要好。

但问题是否真的是禁区有高大支点就解决? 不,甚至很多德国球迷连最大问题都忽视了。德国现时的防守问题比进攻大得多。不少球队没大中锋如何可以破密集防守? 像瓜帅和克洛普的球队不是每周也在联赛面对严加防守,目标只是求一分的球队? 瓜帅和克洛普,便用高压的前场抢迫,为前场快速夺回球权并打乱对手防线,并为前场制造机会。而且,高位迫抢能把防守由前场做起,夺回球权的地点也更远离自己的球门。但勒夫并不擅长高位压迫的战术,因为这不只是考验球员体能这样简单.......还有球员的站位,遮线和布置的迫抢陷阱等。勒夫对把防线由前场做起的趋势,其实已经无甚想法,甚至是他的战术短板。




勒夫总喜欢来自欧冠豪门的球员,那管是替补与否。好球员如沃尔夫斯堡的中场阿诺德(Maximilian Arnold)、柏林赫塔的后卫托鲁纳里格(Jordan Torunarigha)和左边卫米特尔施泰特(Maximilian Mittelstadt)、已转会摩纳哥的前勒沃库森前锋福兰德(Kevin Volland),从不进勒夫法眼;反而在超级豪门任替补的达胡德、尼高-舒尔茨和德拉克斯勒等有机会进国家队。

如想选中锋,现时德甲联赛第二奥格斯堡的中锋尼德莱赫纳、或曾在17/18赛季夺射手榜铜靴的现云达不来梅中锋富尔克鲁格,入选国家队作为球队的替补中锋本来也可以考虑。本赛季参与欧冠的丹麦球队中日德兰,也有身高1.96米的德国24岁中锋卢卡-菲弗(Luca Pfeiffer)从乌茨堡踢球者加盟;上赛季在德乙海登咸表现出色的25岁高中锋克莱因丁斯特(Tim Kleindienst),本赛季也加盟了比利时传统俱乐部根特,能参与欧联的比赛。但相信由于这些球员并非来自顶级豪门,那管他们在德国队能提供一些另类元素,勒夫也不会考虑了。



法国国家队在1998和2018年两夺世界杯冠军,两次球队的首发中锋的能力却被其他队友比下去。1998年的斯蒂凡·吉瓦什,素质跟身旁的队友根本差很远;2018的吉鲁作用主要是迫抢和二传,论个人能力和数据.....其实他也在世界杯一球不进,到决赛才有打门中目标。德国也可以有一个这样的安排,把像富尔克鲁格或菲弗这样的中锋召进国家队,但决定权在勒夫。

而勒夫也未必是全错。从很多成功球队的例子得出结论,是没高中锋也可以踢出漂亮凌厉的进攻足球。国家队如巴西、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没有用高中锋,也有比德国更出色的演出。

认为有高中锋便会拯救德国足球的球迷,是时候醒了。问题是更严峻,而作为一个30多年的德国球迷来看,德国队现时的防守、组织和迫抢,问题较有没有高中锋更大。勒夫再解决不到这些问题,有什么高中锋也不会帮助到球队。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