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怎么赢回信任?误判如何能消除?这项机制值得学习

中超复赛以来最受关注的一组对决,毁了。
比赛结束了,人们讨论的不是打出生涯最高光一战的张玉宁,他除了打进两球,还有4次成功过人,和鲁能整条后防线轮番对抗展现了顶级中锋的硬度。
蒿俊闵被刷上热门不是因为33岁的他还满场飞奔,也不是他一如十年前的精彩摆脱、风骚传球,而是他赛后“没有原则,没有公正,没有能力,没有底线”的炮轰。
让身为国家队、鲁能队长的蒿俊闵在与国安的连续两场比赛后开炮,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裁判水平与中超联赛的不匹配,也让我们看到一点:不止是中国球迷对裁判的判罚心存疑义,球员对于裁判的判罚同样不理解、不信任。
在今年9月初的中超俱乐部总经理会议上,中国足协承认“裁判执法过程中尺度不够统一”。当时许多球迷认为,足协敢于认错值得肯定,这一次的表态或许代表足协会在裁判的管理方式上做出改变。长期以来,足协对于国内裁判的保护不可谓不周到,即使出现了争议判罚,足协也从不进行公开表态,最多就是通过“消息人士”表达一下“判罚无误”的决定,即使俱乐部上诉也不会对裁判进行公开处罚。哪怕引发了糟糕的舆论影响,顶多也就是内部停哨。
马宁、傅明等名哨都曾被传遭内部停哨,但从未被公开证实过,外界也无从得知处罚是否得到落实:毕竟裁判也不是每轮都要吹比赛,谁知道他这轮没吹是因为被罚还是轮休?
在这种背景下,鲁能球迷“查论文”的举动就变得很好理解了:我没有任何渠道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没有办法得知官方对于争议判罚的判定究竟是怎样的,只能出此下策,用足球之外的手段来尝试解决问题。
这种保护真的是正确的吗?我觉得不是,本土裁判在这种“保护”下难以成长,加深了球员、球迷和裁判群体之间的成见,更影响了整体联赛的平稳进行,说大点还会成为联赛水平提高的掣肘。
CBA的裁判同样经常成为球迷口诛笔伐的对象,对此CBA的一个应对方法是通过裁判报告澄清。报告中会详细记录犯规事件,并给出判罚是否正确的结论。
尽管这份报告无法改变比赛的结果,但至少会给出官方对判罚的态度,毕竟想要纠错,首先得承认错误。球迷们这次的爆发不是一场比赛、一次判罚引发的,而是长期以来对裁判的不满累积在一起最终导致的。不满的不止是球迷,更是炮轰“没有公正”的蒿俊闵,是“希望判罚公平”的古特比,是“绝不容忍黑暗”的周金辉和国安俱乐部。
早在2014年,CBA就成立了裁判管理委员会,且第一次重拳出击就将李平禁赛15轮,如今中超的职业化、专业化应该都远胜彼时的CBA,为何没有胆量做这样的尝试呢?
对于球迷而言,这样的公开不但有助于疏导舆情,减少对裁判、足协的对立情绪和误解,也可以帮助球迷更了解规则,更督促裁判们提高自身执法水平,一举多得的事何乐不为?
在欧洲主流联赛,也有类似的机制监督裁判的执法。在英格兰,每场比赛都会安排有一名比赛观察员,为比赛官员的表现进行记录。另外,俱乐部的经理(Manager)们也将为裁判进行评价,这些记录都会最终影响裁判的任命或升降级。官方甚至鼓励俱乐部对比赛官员的表现提供反馈,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
在引入VAR后,各大联赛尤其重视对视频助理裁判的管理。欧冠和西甲赛后一天内,欧足联或西足协都会公布一份报告,判定VAR的使用及决定是否正确。尽管也有许多球迷吐槽欧足联从不打自己脸,但也承认这样的举动确实有助于判罚公开化、透明化。
近期,德国足协又推出一项新的举措,他们在Twitter开通了一个社交媒体账号,专门用来发布消息,公开每一场比赛中VAR干预的决定。德国足协认为,这可以让球迷更好地理解裁判的决定。中国的裁判和联赛想要重新赢回信任,是不是也应该放低些身段,展开更直接的对话呢?
裁判水平和管理不但直接影响联赛水平,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球员在国际赛场的表现。尽管那些外界因素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但是如果球员习惯了一碰就倒、一要就响的哨,习惯了支离破碎的节奏和尺度不一的判罚,那等到国内球队走上亚冠赛场、中国队走上亚洲赛场时,他们还能习惯比赛的节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