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与中央陆军扎堆,东欧球队为何会有相同后缀?

球会体育官方 球会体育官方

欧冠小组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球迷们在欣赏紧张刺激的比赛之外,也会好奇一些关于足球的故事。在本赛季参加欧战的球队中,有一些队伍的名字就十分特别,比如索菲亚中央陆军和布拉格斯巴达……如果你是一名资深球迷,一定会觉得这些名字十分熟悉——是的,在俄罗斯莫斯科,也有球队叫“斯巴达”和“中央陆军”。

一、留意欧洲足球

就会发现东欧地区有很多球队的名字后缀都是相同的,除了上述的“斯巴达”和“中央陆军”,“迪纳摩”、“斯拉维亚”、“火车头“也是重名的高发区。而在稍微冷门一些的,”工人“、”矿工“似乎也是流行的名字,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呢?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球迷,或许会发现队名后缀的球队的相似之处不止是来自东欧,它们大多来自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捷克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曾经都归属于前苏联。众所周知,前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其举国体制时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我们便能猜到东欧球队队名的意义。

既然前苏联是举国体制,那么体育自然也是如此。前苏联庞大的体育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期间。虽然体育运动在沙皇俄国时期便已经有所发展,但在20世纪初的时候,却是完全落后于美国和西欧的,其根源就在于整个国家没有真正的体育教育体系,换句话说——前苏联刚立国时,参加奥运会的都是纯靠天赋的运动员。

二、为了改变国家体育的现状

前苏联在1917年根据列宁的提议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其中的学校卫生部成为一个负责体育的部门。它的使命就是监督学校开展体育运动,以达到全民强身健体的目的。不久之后的1918年,体育小组在前苏联成立,并在民间广泛引导各类运动。

对于体育零基础的前苏联来说,这样的体育规模显然是不够的,战争结束国内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各级共青团和工会组织带头发展起国家体育,各种体育小组和体育联合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到1936年,苏联体育小组被命名为人民委员会全体联盟健身文化和体育事务委员会,俄超巨人莫斯科火车头也正是在那时由卡赞卡改到现有的名字。

随着时间发展,前苏联的志愿体育组织也不断发展,鼎盛时期,全国上下有40个志愿体协,其中10个属于行业系统,包括公安、军队、机械、军工、地方工业、铁路、海运、职业技术教育、高教、中小学,30个属于包括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加盟共和国。为了加以区别,许多俱乐部都用代表组织的后缀为自己命名。

这些相似的后缀有一些很好理解,有一些就显得生涩。比如“火车头”代表的就是铁路系统,目前克罗地亚、保加利亚、乌克兰、格鲁吉亚都有叫火车头的球队;比如“斯巴达”代表着农业组织,欧联杯与AC米兰同组的布拉格斯巴达就是这一代表;比如 “中央陆军”则是军队系统的代表,较出名的还有保加利亚球队索菲亚中央陆军。

除此之外,“泽尼特”代表着国防工业系统——俄超豪门圣彼得堡泽尼特1925年就是由钢铁工人组建;“迪纳摩”代表着国防系统的克格勃(也就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借着政治依托,不少“迪纳摩”都曾是国内足坛强权的代表,有着“东德拜仁”之称的柏林迪纳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三、其他耳熟能详的后缀

矿工、冶金工人也有自己的球队,本赛季在欧冠双杀皇马的顿涅茨克矿工就属于这一体系,而在队徽上,出自同一系统的球队也有着相似的元素,这都是前苏联举国体制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在东欧剧变中解体,这些球队的名字却都沿袭了下来。

在前苏联的土地上,俄罗斯在欧洲算是二流足球强队,首都莫斯科的三支豪门,就在时间的沉淀下诉说着关于历史的故事。莫斯科火车头、莫斯科斯巴达和莫斯科中央陆军,它们都曾有过那段关于红色岁月的往事,这些故事在时间的流淌中渐渐泛黄,如今球迷们为之呐喊的球队,早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尽管现在这些国家与球队都与前苏联没有关系了,但在时间沉淀之后,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了这些熟悉的名字,它们早已成为足球文化中的一种符号,仿佛在时刻提醒着人们事物始终在变迁着,无论是国家还是足球,都是如此。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