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政:限薪,扩军,改名,内援名额增加,最终提高国足

足坛泉少 足坛泉少

2020年12月,随着中超足协杯落幕,中国国内足球的各项赛事均已画上句号,但中国足球并未就此“消停”。足协接连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许多议案与新政。其中,备受球迷讨论的就是球员限薪、各级联赛扩军、球队改名和内援转会名额增加,下面就四项比较受关注的新政进行解读。

1.球员限薪新政

这项政策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对于外籍球员(后文简称外援)年薪上限限制的规定,另一方面是对于本土球员年薪的限薪。对于两类球员,外界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外援方面,球迷们大多不希望限薪新政的实行,因为限薪带来的直接反应就是留不住人,间接反应就是影响各队的“即战力”,而且各家俱乐部的当家球星薪水肯定都是在限薪标准之上,这样一来,每支球队都不可避免地有高水平外援流失,联赛的精彩程度也有随之下降的可能。

 本土球员方面,球迷们对于限薪新政的支持声音更多,因为本土球员的能力与高额薪水确实不匹配,明显的“高薪低能”,大家恨铁不成钢的同时,也希望本土球员可以知耻后勇,想赚高薪就凭借自己的实力,走出国门去赚。

而俱乐部背后的企业对于限薪新政的态度还是比较支持的,在会议上也是几乎全票通过。毕竟在今年新冠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国外的各豪门俱乐部都不得不降薪以维持经营,而我们国内俱乐部一直“入不敷出”,限薪是为俱乐部减压,对俱乐部的存续发展更加有利。

2.国内各级联赛扩军

这项政策的实行应该在限薪后开始,因为限薪新政出台后,新赛季的联赛将是未知数,各个想搞足球的企业可能都会观望一下。一旦在限薪、缩支减小了运营成本后,各企业的负担相对减少了,而联赛还能够保持活力与关注度,企业肯定是愿意投入资金到足球上的。

从长远来看,联赛扩军也是势在必行。就拿中超联赛举例,相较于日本J1联赛和韩国K1联赛,中超16支队,每年30轮比赛(比赛轮次数据皆为疫情前);日本J1联赛18支队,每年34轮比赛;韩国K1联赛只有12支球队,却分为常规赛(33轮)和争冠赛/保级赛(5轮),合计达到了38轮比赛,都是高于中超的30轮。

 如果中超可以扩军到18支球队,联赛的轮次也会随之增多,可以达到34轮。联赛的比赛场次增多,意味着球员得到的比赛机会增多,更有助于球员提高能力和增涨经验。

此外,我国幅员辽阔,联赛的扩军对于那些没有顶级联赛俱乐部的省市也是一个机会,相信那些曾经在足球方面相对贫瘠的土壤也会发展成足球的温床。

3.俱乐部改名

这是一项最具争议的政策,球迷们几乎清一色的质疑,因为在大家看来,俱乐部改不改名与中国足球能否进步完全不相干。而且很多俱乐部已经有了自己的历史,也培养出了自己的“死忠”,俱乐部的名字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专属”。

 而足协嘴上说重视底蕴与传承,却还要“一刀切”,令球迷在感情上无法接受。但政策就是政策,它并没有一棍子全“打死”,是有自己的规定与前提。从相关的细则中来看,足协对于此政策的颁布,应该是为了打消那些所谓投资足球、却以足球为“广告”、搞“短期足球”企业的念头。真正想搞足球、搞好足球,就做青训,“侧面”鼓励俱乐部以培养球员为运营资本,培养出好球员也是一笔“好买卖”。

 由此可见,足协的初衷是好的,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是希望国内的足球环境更加纯粹、更加纯正,将“功利”撇出去,返璞归真,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关的条例是否能够调整、或者人性化一些,想必反对声音会减少很多。

4.内援转会名额增加

这项政策就目前流传出的消息来看,可能是将内援转会名额增加至8人。搭配着前几项政策一同来看,在限薪后,外援的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削弱,国内球员将逐渐成为联赛的主角。

 而各球队之前的建队思路,无一例外都是以外援为核心制定技战术,在一系列新政的颁布后,各队将不得不面临球队“推倒重建”的困难。所以,为了保证新赛季联赛的精彩程度最小限度的削弱,内援的流通性增加是十分必要的,各支球队都会利用这个机会对阵容进行补充,人员进行调配。

此外,“转会锁”据说也曾被提及。这个“新概念”顾名思义,是针对转会方面的限制措施。其大概意思是,如果某队有球员合同到期,原俱乐部提出以顶薪续约,该队员只能留在母队。这项规定应该是旨在保护中小俱乐部的利益,避免被大面积“挖角”的情况产生。

总之,从这四项新政的颁布可以看出,足协清楚提高本土球员的重要性,一贯依赖外援的老路子走不通,发展金字塔形的各级联赛才能夯实基础。足协对于改变中国足球现状是下了很大功夫,在个别政策上可能显得“不近人情”,但希望球迷们了解,足协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提高中国足球!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