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出不了孙兴慜南野拓实?从校园开始,我们已完败!

仰卧撑 仰卧撑

年终岁末,又到各大足球奖项尘埃落定之际,更是中国球迷一年一度的眼馋、牙酸、“看别人家孩子”的时刻。

尽管加盟热刺至今尚无冠军头衔入账,但已经多次令中国球迷羡慕嫉妒恨的孙兴慜,年末又站上了FIFA最高荣誉殿堂。

对阵伯恩利那个脍炙人口、多次高光回放的千里走单骑,令普斯卡什奖(FIFA年度最佳金球奖)首次有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面孔。而在英超,打了半个赛季就追平个人产量纪录的“大圣”,仅落后萨拉赫2球,欧洲五大联赛史上,亚洲人将首次向联赛金靴发起冲击。

韩国家的“学霸”,已经绝尘而去,而在批量生产尖子生的日本,12月也有新纪录诞生。

南野拓实对垒水晶宫首开纪录,不但打进个人效力利物浦首球,更成为史上第7位在英超取得进球的日本球员,这一“集团军优势”,同样令亚洲同行望尘莫及。

作为对比,上一次中国球员在英超进球,还是遥远的13年前,而进球者也不过孙继海、李铁和郑智三人而已。

差距几何,已然无需赘述,当日韩足球争相脱亚入欧、后发先至甚至弯道超车时,中国足球年末的最大议题,是要不要为眼里只有钱的特谢拉朝令夕改,花上8000万欧元让巴西人迅速归化,驰援国足。

一个尴尬不过的事实是,自2005年世青赛至今,各级男足国字号已经15年无缘洲际大赛,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则是中国各级联赛投入为J联赛3倍、K联赛10倍,中超一线球员工资是J联赛5.8倍,是K联赛11.6倍。

更令人寒心的是,眼下国足的中坚力量,还是那批15年前能和乌克兰、土耳其乃至德国掰手腕的“天选之子”,是一群早已过了巅峰期的30+甚至40+大叔,而“全村人”乃至“全国人”的希望武磊,已是29岁的大龄青年,即便身居西乙也无法锁定常规主力。

正如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所说:“各级青少年联赛太少,质量太低,青训教练从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青训工作要求,青训欠账至少在5-10年。”当日韩大学生球员处子赛季都能在球队勇挑重担时,23岁球员在中超居然还算“重点保护对象”,比赛一头一尾应付出场政策,是多数球队的常态。

顶级联赛为塔尖,青训为塔基,但撑起青训的“桩基”和“地基”,却是近年来多次被提及、仍未开花结果的校园足球。整个社会青少年群体的全情参与、持续输出,方能诞生中国版的孙兴慜。对比日韩,我们不难发现欠账何在。

在韩国,足协规定职业球员在进入K联赛之前,从小学阶段就会持续接受专业足球训练,且必须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都踢校队,毕业后才具备职业资格。

孙兴慜在16岁成为韩国和德国足协合作项目6名幸运儿之前,恰恰是从家乡的春川扶安小学,一直踢到东北高中,经历了完整的校园足球青训链条,在父亲孙雄政的严苛要求下,打下了坚实的底子。

截至2018年底,韩国共有23188名校队和社会俱乐部队学生,除此之外还有11946名足协注册的足球爱好者,3万多名分散在1600所学校的孩子,恰恰是韩国足球最坚实的后备军,而才华出众的“天选之子”,除去能得到少小留洋的机会,考取大学时,也能破格优待;从他们中走出的不止有“孙大圣”,还有2018年世界杯韩国队最年轻国脚李昇佑、在西甲巴伦西亚俨然核心风范的李刚仁。

而在日本,校园足球培养出的国脚更是车载斗量。

日本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是学生球员进入职业领域的的“鲤鱼跃龙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第一高中生”——柴崎岳,他在2010年夺得第88届日本高中生足球锦标赛亚军后一举成名。当年便与J联赛的鹿岛鹿角队草签合约,并在2011年1月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球员。早在学生时代,柴崎岳就凭借在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上的优异表现进入日本国字号球队的视野,2009年即代表日本国少队参加了世青赛,并于2012年首次入选日本国家队。

柴崎岳并非个例,莱斯特“狐狸城奇迹”的主角之一冈崎慎司,也是通过“校园足球”成名。16岁时,他作为滝川第二高校一年级的学生,首次出战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跟随校队一同闯入四强。随后两年,冈崎慎司晋升为队长,其球队再度入围全国大赛四强。高中毕业次年,他与清水心跳队签订职业合同,走上职业球员的道路。此外,远藤保人、长友佑都、中村俊辅等知名运动员也都是因“校园足球”而走上职业化道路。

相比于日韩多年来体系完备、输送可观的校园足球,中国校园足球的欠账,与顶级联赛和国家队如影随形。而在疫情肆虐的2020,全国中小学复学普遍较往年更晚,给校园足球的开展带来了现实难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足球的冰河期,仍有人洞见未来,放眼长远,致力于基层体育文化建设的支持与反哺,为众人抱薪取暖。蓄力迎接疫情后反弹的李宁,将目光再次望向数量庞大的在校生,正式重返校园足球舞台,开启对大学、高中足球联赛的赞助。为卧薪尝胆、面壁多年的中国足球,深度蓄能,希求破壁。

这是一个颇为需要勇气的决定——2020年,体育的严寒无处不在,仅在年初,就有16家俱乐部因经济状况宣布注销或解散,而历年来引领中超烧钱风暴的恒大、上港和苏宁,无一例外选择紧缩银根,联赛的金字塔尖尚且自顾不暇,先天不足的校园足球的投资回报,更可想而知。

但作为曾经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合作伙伴,时隔九年之后,熟稔校园足球体系的李宁,不但有着振兴中国足球的民族品牌担当,更有驾轻就熟的执行力,再次选择与校园足球赛事牵手,堪称持续的足球严寒里,最温暖人心的讯息。体教结合的政策红利,近年来校园足球持续上升的良性势头,再加上李宁这样头部品牌的持续助力,校园体育在未来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痛定思痛,直追先进,校园足球从这个严冬发力,犹未为晚。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