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球员?抱歉打扰了!这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提议。早...

dawsonzzy

归化球员?抱歉打扰了! 这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提议。早在2011年,当拥有孔卡、穆里奇的恒大队称霸中超时,关于归化两位“悍将”的评论早已不绝于耳。除了足球,在2013年中国男篮兵败马尼拉时,面对菲律宾、约旦等亚洲球队通过“引援”明显提升成绩后,“归化”的声音开始渗透到中国体育的每一个角落。 但我想说,对于“归化”,中国足球不该要,也不需要。 “归化”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优秀足球运动员,在符合国际足联要求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国籍的方式,代表本国国家足球队参加世界大赛方式。“归化”的作用或立竿见影,无需通过长期的青训选拔,国家队即可立即弥补某些位置的短板。 “归化”的目的似乎符合现代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球员功能化——哪里不足补哪里。然而,“归化”隐藏了很多风险。 1. “归化”无法改变足球文化 如果说本国俱乐部的竞争力(包括市场吸引力、赛事竞争力、资金能力等)决定足球市场的好坏,那国家队的水平就代表本国足球文化的高度了。往往国家队水平和本国联赛实力会有很强的挂钩,比如欧洲五大联赛。 在资本的影响下,中国足球联赛在2010年后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当天价外援的加入,许多人产生了一种幻觉:快速引入外援即可一改中超球队亚冠萎靡的战绩。当这个概念转移到国家队层面:若“归化”如同国家之间的“转会”,那么中国男足是否也可以走一回规定范围内的捷径呢? 显然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相对于“买买买”,在一个健康的足球市场中,“养养养”才弥足珍贵。人数稀少的欧洲因为充足的足球人才储备和丰富的联赛分级(如英格兰9级、意大利9级、西班牙5级),充分吸引适龄球员参与到足球这项运动中。不仅如此,诸如英国盛行的非职业联赛也给更多足球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除了职业的“造星”运动,在打破了工作和兴趣间的隔阂后,足球便成为了全民运动。 当然,也有人会说德国足球的复兴是“合理归化”的良性结果,但是相比纯粹“变更国籍”,这批“新德国人”在很小就进入了德国社会,接受德国的教育和价值观。然而,随着18世界杯德国队铩羽而归,关于“种族”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当然反对歧视,但当“功利足球”思想高涨时,决策者是否能考虑潜在的影响呢? 2. 离开了“足球世界”,“归化”能否被接受 中国一直以来保持着相当谨慎的入籍制度,目前仅对少数对国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适当开放入籍通道。若“归化”口子打开,外裔球员能否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将成为长期的问题。 在球员退役后,继续在中国生活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或变得尤为突出。比如说,退役之后,“归化”球员是否能一直遵守国家法律,保持和周围人相似的社会观,他/她们的下一代又将和祖籍国家保持怎么样的关系等等。 更关键是,我们应否倾听那些不关心足球的人们对于“归化”的态度?足球毕竟不是三餐,并非在每一个人心中,足球都有那么重要的意义。 相比单纯的足球合同,国籍不仅具有“宣传足球”的义务,还有责任、传承和相互认同等复杂的含义。 3. “归化”真的能让更多人关注、参与足球? 这点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当前,外援在大部分中超球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有的战术、体系均围绕他们展开,而国内球员在队中往往被安排成辅助角色。 在这个背景下,球迷对于国内球员的期望降低,俱乐部对于培养年轻梯队的动力不断下降。“归化”看似提升足球市场的热度,实际是为更长的衰退买下伏笔。在实用主义看来,“养兵”不如“雇佣军”,同样对于青少年来说,足球全然与自己无关,因为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自己也许永远也跑不过“黑哥哥”们。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提升全民在足球上的参与感呢?除了保持与国际主流一致的青训文化,我们也该赋予足球少年中途退出的权力——二次择业。有别于“足球操”、“足球高考”等畸形提案,当青训营的孩子在他们16、17岁时遇到了职业化瓶颈,或者领悟了人生的另外追求时,一份有效的保障,或者人力市场的接受,也许能让这群孩子和家长可以更加义无反顾地支持足球吧。当然足球和教育本就不该是完全对立的,学习也不该局限在那10几年。 写在 最后 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有一天身披中国国家队队服的小伙子们不再具有黄皮肤的属性,进球后跑到角旗处激情桑巴的场景。与其盼望我们也能出现“孙兴慜”这类的球员,不如通过更加系统的青训、更有效的球员保障、更细分的职业联赛等级、更专业的从业人员和更理性的球迷共同培养出更多如郑智、武磊、蒿俊闵、吴曦这样的球员。 只有当国家队球员选择变得更为丰富,出场球员技术细腻、积极主动,伤病球员安心养伤、努力恢复,战术设计才能变得灵活合理,哪怕依然磕磕绊绊,球迷也能接受,因为这个是成长。 在我看来,中国足球的当务之急,不是考虑“归化”,而是如何重塑希望。没了希望,哪怕“归化”了100个梅西,场场8:0,又能怎样呢? p.s. 武球王在西班牙要加油啊!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