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消耗+收割”思路简介
(注:此文不针对任何一名球员,案例仅仅作理念的阐释。在本文基础之上,对球员能力的评判标准有所悟的看官,也请适当收敛起您的智慧,切勿跑题。)
足球里的“消耗”,其实在这个相对粗糙且娱乐化的看球环境下,越发不受重视,更习惯于用相对工业的视角感受球场上的镜头:“某球员抢断了,他防守很厉害”、“某球员过人了,他技术真好”、“某球员传球有创意,他是大师”、“某球员力量速度兼备,他是体格怪物”。这些人物自然是光彩的,因为他们是“收割者”,而光彩背后谁在承担“收割”之前的压力,或许也值得探讨一番。
(本文且从防守端谈起,因为最直接;而后再是中场及深入到进攻端。)
之前写过一篇《中卫的“进攻”》,有兴趣的看官可自行翻阅,里面所提到的一批拥有“顶防”属性的中卫,卢西奥、大卫•路易斯、卢卡斯•埃尔南德斯等等,是相对简单明了的“消耗者”。前顶防守,主动进攻对方持球的进攻球员,造成持球者控球的不稳,步点紊乱、趟大,只要配合身后节奏到位的补位完成收割,整个防守的层次便会有条不紊地展开。前顶的防守球员被过,正常吗?很正常。但注意,进攻球员过人后衔接的流畅度和精准度,在99%的球员里都做不到”球不离脚“,不是人人都是那个步频离谱、爆发力充足、身体比例极佳的巅峰梅西。
当今顶尖的进攻球员,且以现阶段的内马尔为例(身体有所下滑后,比赛中持续给防守方施压的时间已经逐渐减少),在去年欧冠决赛中,已经不能像当年MSN时代那样挥斥方遒,但其突破的犀利度在开场阶段依然有所体现。而拥有如此顶尖技术的内马尔,即使在联赛中,似乎也很难看见精彩如巅峰时期的一条龙,为什么?因为防守方大多具备简单且合理的“消耗”和“收割”体系,随着内的身体下滑,这样简单的体系(顶防+截球)已经能够阻止其眼花缭乱的突破,所以内最终走向了转型,这是鉴于年龄而做的合理选择。
回到顶防的“消耗者”,一名防守球员,面对内马尔这样级别的巨星,被突破再正常不过了。但是他做了这些事:冲锋陷阵的折返跑、面对眼花缭乱的技术反复改变自己的重心、激烈的身体对抗、长期紧绷的神经、伸脚做动作、甚至是防守失败后倒地……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因为不能放任身前的进攻者“胡作非为”,要限制他,要给进攻者压力,让进攻者混乱,让他控球不稳,让身后队友轻松“收割”,给队友减压。
这是一套相当中二且相当伟大的逻辑:“压力交给我,你们收割就行”。
那遇到巅峰梅西、巅峰内马尔呢?所以,防守球员也有大师和普通人之分,能做更多事情的人,就是大师,能者多劳,理解即可,不举例展开。
防守端的“消耗和收割”逻辑很简单,但是不能过于死板,不是专人专项。一些顶级的“中卫组合”,都能互相减压,譬如:胡梅尔斯+博阿滕,相当优秀的中卫配置,各能完成消耗的部分,也能完成收割的工作,因此适配;戈丁+德弗莱赖+食客,原理类似,但各有偏向,互补且能力俱佳,同样合适。
另一面来说,并非任何球员都适合做“消耗者”,“能者多劳”首先得是“能者”,扛压的必须是有能力的,而能力差的频繁前顶,往往起不到以上的效果,反而使身后暴露,如果“收割者”能力也不足,距离被攻破球门,也不远了。(以上“能力”指的是防守能力,具体有哪些请依旧参考《中卫的“进攻”》)
往前推一点,中场。
中场的消耗从何而来?首先要明白一个原理,足球,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攻破对方球门+保护好己方球门,这是每支球队每场比赛的基本。攻破对方球门,距离最近的职能单位是前锋;保护己方球门,距离最近的职能单位是后卫。中场离两头都远,所以普通的中场,起到所谓的“串联”、“衔接”作用,便是本职工作,如果最简单本职工作做不好,不必要谈其他,更谈不上“消耗”。
重点谈高级的中场,“高级”在能更多辐射球场至少一头,即:中场能参与进攻端/防守端的职能。彻底深入进攻人员中并补充进攻端缺少的元素(或是技术,或是体格,或是冲击力、爆发力……),深入防守端填补防守的区域漏洞(或是肋部,或是体格缺陷,或是快速守转攻的技术、推进能力……)。这里的“深入”或许改成“身入”更好,球员自身彻底进入两端才能算。
这一些“高级”中场往往消耗巨大(按照上文思路,这类中场既要完成基本的“串联”工作,还要深入攻/守端额外负重),那么专注于完成基本任务的中场球员就是中场“收割者”。但中场的“收割者”相比于后防线,更加偏中性词一点,姑且也好理解:有反复进入两端消耗的中场,就需要能稳妥站住衔接点的中场球员,他们在中场的出镜率更高,在两头出镜率则稍低。
扎卡里亚是深入到防守端的典型,沉入双中卫之间,配合体格、不错的发力、持球推进能力、保护意识,将门兴个人能力较为薄弱的双中卫撑开,以此保护肋部,而自己则待在核心区域(禁区中路),以个人能力撑起防线;在防守断下球之后,自身具备持球推进、一定的脚下技术(常被忽视),快速守转攻保护二点,阻止对方二次进攻。
伊涅斯塔是深入进攻端的典型,上天赐予的技术水平,让他在对方肋部游弋自如,所以伊涅斯塔与其称为进攻型中场,不如称之为肋锋位中场。小白天生缺乏身体,众所周知。但结合身体的非常可怕的技术,涵盖了突破、横纵切换、在压力下随意选择线路的处理球等等。这就是直接在对方肋部增加了一名技术及其优秀的前锋,威胁有多大?在个人心目中,伊涅斯塔是无可置疑的第一中场(鉴于有些球员未兑现天赋)。
以上两个例子仅作归类的示范作用,大卫•席尔瓦、西索科、埃姆雷•詹……这一众中场球员都是值得高效利用的“消耗者”。相比之下,蒂亚戈、布斯克茨等球员则是真真意义上站在中场的“收割者”,看球时大多有感受,这一批球员在中场的出镜率相当高,显山露水的人。当然,这些“收割者”自然也是“消耗者”的重要搭档,不可缺少,能力也不能差。对于那些“高级”中场来说,真正贬义词化的“收割者”,或许是他们支援进两端之后,那些受到他们保护的人。
再到进攻端,两个角色的甄别相对复杂,但更有逻辑。
进攻者最基本的活无非是进攻对方球门,进攻球门之前需要和防守者对抗,防守能力最强的一般是中卫及身边(弱中卫一般按照上文,在身侧布置强点保护),因此,进攻的“消耗者”则是和中卫及身边人对抗更多的那几位,这里的对抗不限于身体对抗,还有技术对抗,如果看官能理解伊涅斯塔,那就理解了技术对抗。而完成临门一脚、或者完成最后一传、二传的,都是“收割者”。
这里的“收割”相对贬义不假,有能力的“消耗者”反复对抗腾出空间,给另一位球员得分刷数据,说来也有些许惨淡。
值得提一句的是,“收割者”有数据,不代表有数据的都是“收割者”。最典型的就是拜仁的进攻三人组,莱万、穆勒、格纳布里,三人如何成团?三人互相能抗压,又兼备收割能力,成就了上赛季欧冠一路神挡杀神的态势。三人组如何成团曾经聊过,这里补充粗写莱万。莱万牺牲了一定体重换取机动性,而185的身高以及合理的肌肉训练保证了他的身板,因此可以满足对抗和往返冲刺的功能,但莱万缺乏大个中锋的绝对力量(如曼朱、维格霍斯特),步频又不高,因此很难在禁区做面向球门的启动动作。但他能够凭借前两项优势频繁拉扯开,完成背身处理球,再折返反插禁区压迫中卫,这就是规避缺陷换取优势;格纳布里和穆勒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有兴趣的看官也请自行翻看。这三人的组合互相可以阶段性完成对方的工作,而缺陷和优势都恰巧互补,这就是互相解压,又谁都能出面收割。
另外,在这里斗胆批评几个相对清晰的球员。1.皮扬特克,他是典型的“收割者”,当他身边人没有能力再抗压时,他的缺陷就暴露无遗。2.约维奇,在法兰克福时期,雷比奇和阿莱,一个提供爆发、转身、对抗,另一个提供体格、支点作用、高空球作业,而约维奇负责收割。去到皇马之后,相对年长的本泽马无法身兼数职,约维奇单箭头的效果,相信关注的皇马球迷是一目了然的。
因此,优秀的前锋在频繁对抗之后依然能自己完成收割,那就更加厉害,重点依然是,能者多劳,强者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
理解足球中的“消耗与收割”意义在于哪里?在于看球时明白球员在场上做了什么,谁是获利的,谁是背锅的,谁该批评,谁不该。
(文末再次声明,本人没有意愿改变舆论走向,更没有这个胆量挑战大众审美,姑且写此文章,以提供一些最基础的看球逻辑,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