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冬奥冠军孙琳琳:难忘温哥华夺冠,愿为北京冬奥贡献力量

“中国队赢了!”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孙琳琳与队友王濛、周洋、张会组成的中国女队勇夺冠军,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孙琳琳进入国家队教练组,为中国冰雪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滑冰在她的生活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
就在近日,“普及冬奥知识 助力北京冬奥”2020年冬奥文化交流会公益活动在东城区隆福寺文化创意园WeWork隆福寺社区举行,孙琳琳受邀出席活动并就“冬奥文化交流与运动员职业发展沙龙”主题结合自身经历做了精彩的分享,体坛新声代也在活动后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
金牌的意义
时间拨回到2010年2月25日,温哥华太平洋体育馆。
在刚刚结束的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女队以4分06秒610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取得金牌,并打破了韩国人对这一项目长达16年的垄断,同时这也是中国队短道速滑接力项目的第一枚金牌。这枚金牌取得的过程十分曲折。比赛中,韩国选手金敏静强切内道时,甩臂阻挡孙琳琳前行。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孙琳琳依然保持冷静,凭借强大的控制能力全速滑行,紧咬对手。也正是因为她的坚持,才换来了最终金牌的失而复得,以及被迫降速后中国队依然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对于碰撞时不到零点几秒的瞬间,孙琳琳坦言“很难去回忆那个瞬间了”,但在那一刻她的第一反应是,要以最快的速度交接给队友,因为她坚信她的队友们最后一定会做反超越。她说:“我觉得是一种精神吧,在那个时候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你打倒的。因为你身上承载了太多了,十几年的等待,这枚金牌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太多,并且团队拿冠军的意义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裁判宣判韩国队犯规,中国队获得冠军后,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的四朵金花纷纷滑向场边,与教练、领队相拥,举起国旗,向观众致意。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一幕幕场景,依然让她热血沸腾:“我相信无论我走到哪儿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那是你一个目标,是你一个信仰,最终目标达成时的喜悦是很难用语言去的表达。就像一个孩子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内心无比的喜悦!”
和自己较劲
1987年孙琳琳出生于素有“中国短道速滑之乡”、“世界冠军摇篮”之称的黑龙江七台河。1996年4月,还在上小学的她就被曾培养出“世界冠军”王伟、李红爽,“青年奥运会冠军”徐爱丽等优秀运动员的教练赵小兵一眼选中,自此走上了短道速滑的职业道路。孙琳琳的天赋很快得以展现,发展速度犹如“坐了火箭”,两年后便进入了我国短道速滑功勋教练孟庆余执教的哈尔滨重点班训练。2001年进入黑龙江省冰雪分校集训同时也考入黑龙江省省队集训,同年夏天,年仅15岁的孙琳琳因在青年集训营成绩突出被招入时任主教练辛庆山的国家短道速滑队。虽然年龄不大,但进入国家队的孙琳琳很快便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实力站稳了脚跟,进入国家队的首个赛季,她就在世界杯韩国站的比赛中与队友合作获得过接力比赛的亚军。
提起与短道速滑结缘的经历,孙琳琳笑道:“小时候因为自己跑的比较快,所以入选了学校田径队。当时会有滑冰的教练来学校选人,觉得你不错的话,会给你做一个测试,比如跑、跳、柔韧性等等。滑冰教练发现我还不错,就让我回家问问父母要不要试试滑冰,其实就是这样,接触了滑冰之后自己就一发不可收拾(喜欢上这项运动)了。”
然而虽然年纪轻轻就被选中,孙琳琳的国家队生涯并不如之前那样一帆风顺:“08到09赛季的时候,我的表现还不错,国内的大小比赛其实都排在前面。但因为种种原因,出国的名单里总是没有我。”回想起那段经历,她很感慨。“那一年对我来说是最煎熬的,因为我不服气,我想让所有人包括我的队友、我的对手、我的教练等所有人都能看到,我就是可以胜任这个位置的,为什么不让我去。那时候我也很年轻,训练上的痛苦对我来说不是痛苦,最难的是你要自己跟自己斗争,自己去找平衡点。”
调整好自己心态的孙琳琳也得到了一展身手的机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式前夕,志在实现突破的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雄心勃勃,但主力刘秋宏却由于在赛前训练中的意外受伤而不得不遗憾退出本届冬奥会,使中国队争冠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关键时刻,23岁的孙琳琳挺身而出,将国旗挂在了胸前,承担起了帮助中国队冲击3000米接力奥运金牌的重任。
年少入队,身经百练的孙琳琳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健,短道速滑无论是在个人项目还是在接力项目中都很讲究配合,她的这一特点被时任主教练李琰所看重。最终,孙琳琳顶住压力,和队友一起成功夺得了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的金牌,打破了韩国人对这个项目长达16年的统治!
如今的孙琳琳再回首运动生涯的艰难时刻,淡然了许多:“我觉得运动员就是无论训练给你多大的量,你都不会退缩,这是运动员的特质。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在和自己较劲。”
不留遗憾
温哥华冬奥会后,孙琳琳便淡出赛场,选择赴美国深造、学习语言。许多人并不理解刚拿到奥运冠军的孙琳琳为何在最巅峰的时候选择退隐,但对于孙琳琳自己来说,这是一个自己早已规划好的成熟决定:“其实当运动员的时候生活还是有些局限的,随着你年龄越来越大,成绩提高没有那么快的时候,就会觉得心很累。那时候我就在想,退役后一定要找自己喜欢的事去做。”
于是,在2010年下半年孙琳琳与队友王濛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班学习,而后在2011年年初转学到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继续进修语言,同时孙琳琳还是北京体育大学2012级研究生冠军班的一员。在此期间,她兼顾学业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对短道速滑的关注。
在美国有许多滑冰俱乐部,会对青少年进行培养,而其中比较出色的运动员就会进行专业的训练,甚至受到美国国家队的征召。而孙琳琳当时的学校附近就有一家青少年俱乐部。受到曾经美国队的朋友的邀请,她也会经常到俱乐部去看一看,教教小孩子滑冰。就在这个过程中,孙琳琳发现,尽管已经退役,但她对冰场的热爱并没有衰减半分:“时隔一两年,发现其实我对冰场还是无比热爱的,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我又重新回到了冰场。其实我一直都在冰雪圈里面,只是说之前我在国内的时间比较少,在美国的工作时间多一些。”
随着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孙琳琳打心底里为国家感到骄傲和自傲,并一直期待能够返回为国效力。2019年,她放弃了在美国滑冰协会短道项目主管的工作,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成为了国家短道速滑队的教练组成员之一。她说,能够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将是自己一生最大的荣耀。
对于为何选择回国这个问题,孙琳琳的回答非常坚决:“我觉得是凝聚力,当然在凝聚力的背后,还有我们彼此之间的对这项目的情怀与初心。尽管美国那边再三挽留,但我还是义无反顾辞掉了在美国的工作,我觉得,我还是要回来。冬奥会少了我也许没什么不同,但作为一个冰雪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2022的冬奥会错过了,我一定会留有遗憾。”
投身冬奥
成为短道速滑教练后,孙琳琳也对教练这个身份有了新的理解:“当教练要比当运动员难。运动员其实没有选择,让我就练我就练,其他的生活衣食住行等等都会被安排好。运动员一直是在被推着前进,我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但当你成为了教练员,你才发现,原来你什么都不懂。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尽管你还是在这块冰场上工作,但你考虑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在申办冬奥成功后,我国提出了2022年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冰雪运动的推广也会遇到困难和挑战,比如场地、专业人员的缺失等等。对此,孙琳琳有不同的观点。她认为在很多方面(我国冰雪运动发展)都有巨大的进步,甚至有些部分超出了她的预期:“回国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现在国家的冰雪场地有这么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冰雪并且爱上冰雪,作为一名冰雪人我觉得特别自豪。短道作为冰雪项目的排头兵,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参与这项运动、喜欢这项运动。”
2020年12月18日,“普及冬奥知识 助力北京冬奥”2020年冬奥文化交流会公益活动在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文化创意园WeWork隆福寺社区举行。孙琳琳作为受邀嘉宾出席了当天上午举行的题为“奥林匹克精神与创新创业”圆桌会议以及下午举行的“冬奥文化交流与运动员职业发展沙龙”。对于本次冠军基金所举办的沙龙活动,孙琳琳表示:“我自己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样的活动并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故事。我也特别期待能听到其他运动员分享的故事,每次我自己讲述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省,也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我很感谢能有这样的平台和机会来给我们退役运动员做一个连接,我觉得特别好。”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孙琳琳热切地期待着,但同时也重新感受到了当初作为运动员时所受的压力。作为一个冰雪人,她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在2022年冬奥会仅剩的不足400天的时间中,她也希望中国短道速滑队可以做好细节,脚踏实地,延续、超越以往的辉煌,在主场北京为祖国争得荣誉!
体坛新声代是由国内外高校热爱体育的学生组成的非盈利性质的体育新媒体。
体坛新声代专注于做球星、教练专访和球星见面会等体育活动的报道。
目前正在招新,欢迎所有热爱体育的学生加入体坛新声代大家庭,完成更多球星专访!(申请加入或咨询请联系微信号:WR0506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