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足人物志》系列专访—王红

中国女足 中国女足

《女足人物志》系列专访——中国足球协会地区女足青训总监王红


在北京女足组建时,王红便已是其中的一员,随队在六年间拿到七个全国冠军,并入选了中国女足国家队。退役后,王红走上了教练岗位,属于国内最早一批从运动员转为教练员的女足球员。目前,王红是中国足球协会地区女足青训总监,致力于女足后备人才的培养。


小时候是怎么喜欢上足球的?

83年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学校北京朝阳区八里庄一中当时要组队参加北京市的女足比赛,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觉得我各方面身体素质都挺好的,就让我加入了球队。

练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去参加北京市的女足比赛了,当时我踢前锋位置,进了不少球。北京正组建业余性质的集训队,商瑞华商指导来看比赛,我就被他给挑中了。83年的时候没听说过女孩子踢球的,当时体育老师来家里做我父母的工作,我父母担心我身体是不是承受得住,又怕我的学习被耽误了。体育老师跟我父母保证可以让我去宣武育才学校,平时晚上会有教练来辅导作业,不会耽误学习。我父亲比较民主,说那就看孩子自己的意见吧,尊重我的意见。


当年是怎么加盟北京女足、入选国家队的?

去北京集训队不久后,我们就去武汉参加了全国女足比赛第一阶段的比赛,由于小组没出线无缘决赛,我们这支集训队就解散了,大家回到各自学校去上学。到了84年年底的时候,商指导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北京女足要组建专业队了。当时我刚上高一,由于之前随北京集训队参加了全国比赛,我已经慢慢喜欢上了踢球,就这么进了北京女足。我们第一次取得全国冠军,是在87年的六运会,在那年年底我就入选了国家队。从87年六运会到92年,六年间我们北京女足拿了七个全国冠军。后来商指导去了国家队,我也被选入国家队,就开始了国家队生涯。

您在北京女足多年,对北京女足是一种什么感情?

我对北京女足感情很深厚,当时的北京女足在全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那批队员有着很好的技战术水平。后来商指导回忆时候还说是我们这批队员成全了他。商指导带领我进入足球项目,奠定了我以后的事业方向。当时我们北京那批球员,除了在国家队的球员外,基本都不踢了,觉得这十几年的专项训练太辛苦了。我在93后参加完亚洲杯后,也有过这样的疲惫感,后来经历了两年的休息调整。商指导再回到北京队,觉得年轻人还担不起重任,希望我回去带带她们。我的心态也调整好了,还喜欢足球,所以又回来了。商指导告诉我,我的技术意识都没问题,锻炼好体能就可以。我就自觉地每天跑一万米来提升自己的体能,但是身体的力量,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没上来,不过那会就一心想为北京女足做贡献。但也由于过度疲劳,没有注意恢复,很快在一次与朝鲜的比赛中十字韧带就折了。

作为最早一批女足国家队的成员,您觉得当时的女足国脚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现在的女足姑娘们学习?

那个时候那个年代的队员能吃苦,现在的孩子不是说不能吃苦,她们也能吃苦,但可能是因为环境条件不一样了。我们那个年代更多会去钻研,想着怎么能打上比赛、这脚球没处理好下一脚怎样能处理好,对足球特别用心。以前资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娱乐项目也少,就想着怎么能出成绩,为家里争光,为北京市争光,当时的氛围就是如此。

现在的孩子们条件更优越了,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我希望他们在业务上定力更强一点,在业务钻研上更投入一些。

曾在一些回忆录里看过当年北京女足封闭在广东英德基地训练,训练很艰苦,当时是什么感受?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那时候真没什么更多的想法,就是因为喜欢踢球。当时觉得进专业队真好,每天有2块钱的伙食标准,比家里吃得好多了。因为我是高中生身份,一个月还能发15块钱,当时就这么简单。那时候全国有30多支女足队伍,很多球员是各个项目转过来的,身体素质很好竞争很大,但我们从没想着突出自己,就只希望球队能取得好成绩。

球员生涯中,最感谢哪些人?

首先就是商瑞华指导,感谢他把我挑选到北京队。后期也陆陆续续换了一些教练,这其中马元安指导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去国家队的时候也是马指导,后来第二次去国家队,是马元安马指导当了国家队主教练。在这中间,我因为受伤歇了一年,没有跟队训练,一直在康复治疗。在我成为北京队主教练之后,他是我的顾问,工作关系上接触时间也比较长。商瑞华指导后来在国少、国青时,我们也是一起的教练班子,我感觉自己身上那些好的品质,比如有韧劲,做事认真等,都是他们传给我的。

踢球时,有没有哪位偶像一直在激励着自己?

83年刚踢球的时候,我在北京队打前锋,特别喜欢鲁梅尼格,他也是踢前锋,而且和我一样都是11号,当时那个年代他是很有名的。后来随着位置的调整,我开始打中场,当时在北京队我跟刘爱玲搭档,菱形站位打前、后腰,我侧重于防守,就比较欣赏德国的中场球员马特乌斯。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和球队的需要,我又开始打中后卫,那时就特别关注贝肯鲍尔,觉得他打中后卫踢得特别稳,有领袖气质。

退役之后选择成为教练,当时是很快就下定决心了吗?有没有对退役之后的道路迷茫过?

没有,过渡时期其实很短。商指导让我回北京队的时候,我也问过他对我未来的道路有什么想法,他告诉我可以回来当领队或者当教练,于是我很快就决定回来当教练。

有了多年教练的经验后,您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教练员,应该要具备哪些素质或能力?

我觉得当教练首先是品德要好,另外当教练一定要有自己对足球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能坚持下去。但这并不是说要固步自封或者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还是要谦逊好学。当教练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胜任。

您当年的队友们退役后大部都还在从事足球行业的吗?一般退役后会从事什么职业?对将来都要面临退役转型的女足球员们,您有没有什么经验建议给她们?

我们这一波球员退役后从事教练的不是很多,以前北京队的只有我一个,其他从事足球相关的可能是在足协工作。能坚持到现在还在做教练的,有上海的水庆霞、河北的孙庆梅和焦玉英这几位。我和焦玉英指导应该是最早一批从运动员转为教练员的,像97年冬训时候全国还没有女性教练,只有我们俩,其他都是男性教练。

现在年轻的运动员后来当教练的特别多,我觉得她们赶上了好时候,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又这么重视。今年因为疫情,足协做了很多的线上培训,给了年轻教练一个平台,从PPT制作到比赛视频分析,让她们能够学到更多东西,我每期培训都在参与,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提高。

对很多打算转型的球员,我想说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先把姿态降下来。之前取得的成绩都过去了,要重新开始、从零开始。因为过去的经历并不一定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帮助你,可能你过去取得的成绩或名气能在一时帮助到你,但你还是要具备自己的能力才能胜任你以后要做的工作。

您认为对于年轻球员来说,她们最需要注重的是哪些方面?技战术还是心理?

我觉得,心理对于任何年龄层面的队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小的时候可能更注重身体条件的情况,年龄小很难看出技术层面的东西,球员需要一个提高的过程。现在条件越来越好,能坚持一天就努力坚持下去。

您在挑选小球员时,最看重的是哪些方面?

在挑特别小的队员的时候,这时她的技术能力表现得还不是特别突出,这时更多关注的是她在场上的速度、灵巧、意识;通过跟她聊天,能了解她的性格和沟通能力是怎样的;通过训练,可以看出她的学习能力是不是很强。

再大一点到了十几岁,在确定是不是要往专业方向发展的时候,看得就要更全面、综合一些,包括技战术、对抗能力、对时间空间的把握、心理等方面。中国足协现在给出的标准是五个维度:心理、技术、战术、身体、性格。

过去两年多的时间,您一直以地区女足青训总监的身份投身于女足青训事业,有哪些方面的工作您觉得非常重要并且要持续坚持下去,原因是什么?

前两年女青部刚刚成立,让我来做地区女足青训总监,当时我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不过他们告诉我没问题,做这个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经验,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行,要能说还要能写。我觉得他们既然这么相信我,那就做一做试试。

我负责的是东部大区青训工作,到地方的青训中心做调研时,发现女足教练在能力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们也需要更好的学习平台。

我们总是说女足后备力量不足,那就是青训上有问题,青训的问题又来自青训教练。这些教练是怎样的水平,决定了他们能传递多少东西给球员。这个工作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只有这些储备教练的能力变强,才能给球员们教授更多。


最后,想对那些还在坚持踢球的女孩子、坚持从业的女足教练们说些什么?

在此,我也想为女性教练们发出个声音,女教练能坚持做下来,我真的很敬佩,作为女教练来讲,到了一定年龄会有家庭、孩子和事业,付出的可能比男教练更多,非常不容易,希望大家能给她们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包容。

另外对球员们,我想跟她们说的是,既然选择了就全身心投入你喜欢的事业,不可能每名球员都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你要享受这个过程。集体项目不光是为了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即使成绩不够好,至少这个过程能很好地让你得到锻炼和成长,心理的承受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等方方面面,你只要喜欢足球就加油去干。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