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名争议

2021中超赛季前,顶级外援开始陆续撤离,赞助商们拒绝续签新赛季合约或降低赞助金额,很多俱乐部投资人也已意兴阑珊,2021年中超联赛可能会成为过去十年来最沉寂的一个赛季…….
偶然翻看到一篇19年2月24日足协的新闻稿:足协某高层气宇轩昂的向公众表示:要把中超办成世界第六大联赛。
恍若隔世!
中超的低迷,是疫情,金元足球,限薪,还是中性名惹的祸?很难一语以蔽之,。
疫情?全球全人类的灾难,所有联赛都在撑;
金元足球?阿布的切尔西,曼苏尔入主的曼城,卡塔尔掌控的巴黎圣尔曼,雷波诺列夫家族左右的摩纳哥,即使中超最具实力的俱乐部在最鼎盛赛季的投入和他们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限薪?五大联赛也在限薪,巴萨都在和梅西谈降薪。
所有联赛都受到冲击,所有联赛都没有中超联赛的冲击大,而且是断崖式的,一度接近崩盘。从一个极端跌入另一个极端,只用了不到3个月。
去年12月,陈主席曾说:“潮水终将褪去,我们将拥有一片洁净的海滩”
难道在新任足协主席的眼里,过去的十年,中超只是一片潮水下的泡沫,那么不堪吗?
足协已预料到限薪和中性名对中超带来的冲击,也许足协认为即是没有限薪令和中性名,也是这个结果,甚至更加严重?
潮水褪去,即是拥有了一片洁净的海滩,这片海滩如果是无人的海滩,它的商业价值何在?这片海滩如果又远离酒店,还缺少食肆,甚至没有公路,那么建设的时间和成本需要多少?
“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也会飞进来”面对改革开放中的困难,邓公曾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诉大家:改革会带来阵痛,但不能停止,更不能开倒车,要勇做弄潮儿!如果当年邓公也要一片洁净的海滩,中国的改革开放走不到今天!
中超薪水过高,确实需要纠偏,中超俱乐部有大量国企当家,高出世界基准价几倍的外援引入,甚至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即使是有钱的私人俱乐部也不可能持续保证每年几十亿的投入,中小俱乐部更是不堪重负。所以,限薪势在必行。足协应该定好调子,具体到国内球员限薪几成,外援薪水怎么限,细节方面,足协要在尊重市场,尊重资本的前提下,和俱乐部投资人一起商量后定夺,而不应该大包大揽,一纸行政命令。
尤其是对外援的限制上,缺少足够的市场依据。300万欧元的引援上限让中超外援水平回到十几年前,联赛价值也同时倒退了十几年,大量赞助商的退出和拒绝续约就印证了这一点。中超联赛的精彩和价值,与高水平外援具有正比例关系,如何在限薪和保持联赛水平和活力之间寻求平衡?足协显然又一次拍脑门做了决策
计划经济的一刀切,运用到足球领域,导致的结果:澡盆里的脏水泼出去了,盆里的孩子也可能会一起倒掉。
如果说,限薪具备天时和地理,只是具体操作不够贴近市场,欠人和
那么,中性名政策的出台,是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具备下的一次拔苗助长!
中超走向职业化,中性名是必经之路,但不意味着是现阶段的必选题。这几年经济环境不好,中超投资人已经不堪重负,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足球环境的艰难,本应借由限薪帮助俱乐部先渡难关。
企业的经营,当遇到困难环境时,老板在需要做决策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能不能干,而是要不要干!
足协此时出台中性名,更像一记“神助攻”,让一部分已进退两难但还想咬牙前行的投资人,瞬间“”熄火了”。也许有人会说,这样最好,让那些做不下去的赶紧撤出,大把真正喜欢足球的人愿意来!
事情有这么简单吗?在缺乏足球文化的中国,资本对足球的投入不可能是纯粹的。
不出台中性名政策,投资人面对俱乐部的经营困难,会考虑这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代表着自己的企业形象,并已投入多年心血,不会轻言退出,缩小投资规模达到一个平衡点是大多数俱乐部内心的想法。直接去企业化,改中性名,相当于孩子不再是自己的了,做公益也好,纯净海滩也罢,那也得等到财政收支平衡后才能考虑了。在俱乐部实现自负盈亏,具备造血功能前,投资人普遍追求的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和统一。经济效益不只是利润,也包括明面上或潜在的广告效益。
足协另外一部分的想法是希望借由中性名,摆脱投资人对俱乐部的控制。有了中性名,你爱玩不玩,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这很可能是一厢情愿。
江苏苏宁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在找下家接手,也有下家表示了兴趣,但中性名出台后,就没有人愿意接手了。旧的资本想撤,新的资本不想进,有可能会成为中性名政策下,投资人对中超的普遍心态!
退一步看,与中性名相比,国有企业介入具有浓厚私人色彩的现代职业足球俱乐部经营,本身是不是值得商榷?
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是一揽子的问题,而不是几个点的问题,如何把握先后顺序,主次之分,抓大放小,需要的是掌柜的智慧和勇气!
也许想多了,两年前还要搞世界第六大联赛呢,这次的限薪和中性名能坚持两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