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西vs曼联:乱战模式贯穿始终,两位主帅各有烦恼

刘强专栏 刘强专栏

寸土必争的拼抢与对抗,却换不来太多有威胁的进攻,继首回合互交白卷后,曼联与切尔西的对决再次以0-0收场。在博格巴和马塔缺阵的情况下,索尔斯克亚遣上多名工兵型球员驱动压迫,主动将比赛导入中场绞杀战模式。图赫尔为提升攻坚效率做出了多处调整,奇尔维尔和齐耶赫的首发带来了一些变化,但还不足以为蓝军的进攻体系带来质变。

【三处变招,决胜中场】

在图赫尔接手后的六场联赛中,切尔西场追求对比赛局势的绝对控制,场均控球率达到了69%。主打控球和压迫战术,蓝军防线受到的威胁大大降低,录得多场零封,而锋线却要面对繁重的攻坚压力。此役,图赫尔继续使用三中卫体系,齐耶赫、奇尔维尔和坎特进入首发阵容,已连续多场首发的维尔纳、马科斯-阿隆索和若日尼奥得到了轮休机会。

雪藏两名“前锋”,安排一名边前腰和一名组织属性较强的边卫首发,图赫尔的布阵传递出了力拼中场的信号。曼联方面此役缺少博格巴和马塔,索尔斯克亚安排有伤在身的麦克托米奈和丹尼-詹姆斯首发,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跑动和对抗,破坏切尔西的进攻组织。

(图)缺少博格巴和马塔,曼联只能聚焦于两头,打乱战符合他们的特点。

【瞄准对手软肋,压迫势在必行】

“因为球队控球很多,我们把对手压迫在半场,所以可以利用的空间就非常小了,这会对维尔纳带来不利影响。”图赫尔在周中欧冠赛后接受采访时的表态耐人寻味,“受害者”维尔纳此役没有首发,切尔西不出意外地继续以压迫和控球来争取主动。

布鲁诺-费尔南德斯在多种体系内都有过不错的发挥,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术适应能力。不过,布鲁诺-费尔南德斯并不适合在靠后的位置发挥作用,索尔斯克亚先后安排马塔和博格巴担任他的僚机,此役,两名10号球员同时伤停,曼联在推进阶段遇到了麻烦,后场球员在拿球时更多地选择大脚长传,或者从边路完成向前推进,切尔西得以充分利用五后卫阵型带来的宽度优势,依靠边翼卫的积极上抢来切断对手的进攻连接。

【“非对称攻势”凌厉,前场体系缺失一环】

奇尔维尔和奥多伊的持球能力都很强,后者的速度更快且更具“边锋”属性,切尔西采取的是以左路带动右路的进攻方式,科瓦契奇和齐耶赫都会向左路靠拢,寻求与芒特、奇尔维尔的配合。当曼联集中力量向前场右路施压时,切尔西依靠吕迪格的带球推进化解压迫,维持左路进攻的连续性。

上半场,切尔西在进攻端的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齐耶赫的作用不明显,曼联的针对性防守导致其多次丢球,图赫尔试图利用他担任前腰来组织进攻的计划落空;二是缺少能够深入禁区配合吉鲁抢点的球员,这是安排维尔纳轮休、堆积中场球员的弊端所在。易边后,切尔西继续坚持左路进攻,图赫尔要求替补出场的里斯-詹姆斯等人要深入禁区配合吉鲁抢点。曼联方面很快做出应对,即加强前场逼抢,避免持续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堆积锋将带节奏,乱战模式不停歇】

缺少博格巴和马夏尔,曼联也在努力避免陷入阵地战的泥沼,断球后迅速寻找打身后的机会是优先选项。除了擅长传威胁球的布鲁诺-费尔南德斯以外,林德勒夫和万比萨卡等人也曾数次直接与锋线球员取得联系,均被蓝军利用卫线人数优势化解。局面僵持不下,两位主帅换上的都是锋线球员,中场乱战模式延续到了比赛尾声。

【总结】

上赛季,索尔斯克亚的球队在强强对话中表现非常出色,这与他们相对务实的比赛策略密不可分。本赛季,索尔斯克亚在布阵时愈发向中前场倾斜资源,如何保证攻守平衡、怎样在大牌球员之间作出取舍就成为了难题。工兵型中场+前腰的中场架构既是保持攻守平衡的必要组件,也是容易被对手所利用的软肋,这就是他们面对中下游球队时砍瓜切菜,而在博弈性更强的Big6内战中一胜难求的原因。

(图)下课之前,兰帕德已经很少使用三中卫体系,做客老特拉福德一役是为数不多的尝试。孔蒂时代的多名轮换球员已经离队,但切尔西的现有人员依然可以支撑三中卫体系。

赛季中途火线上任,图赫尔希望主打球员们都熟悉的阵型架构,依赖于富有经验的老将,整合前任留下的优质资源,尽快将蓝军拉回胜利的轨道上来。图赫尔搬出了孔蒂时期的阵型架构和防线组合,在中前场加入更多的技术元素,萨里时代的中场基石若日尼奥回归首发,兰帕德着力提携的芒特备受重用,切尔西靠着这波不败战绩进抵欧冠区。

(图)蓝军锋线人员储备殷实,这是优势,也是压力。

随着换帅带来的震荡效应逐渐消失,当初那些困扰兰帕德的问题再次浮现了出来。图赫尔在近两场比赛中做出了颇具针对性的轮换,展示出了对阵容深度优势独特的见解,切尔西的前景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