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城主场百年变迁(一)海德路球场

一座城一群人 一座城一群人

导读:随着曼城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一支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英格兰顶级联赛球队,为了向大家更好地介绍着一支球队,笔者想先从曼城的主场说起,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这支球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入今日的伊蒂哈德球场的。下面就让我们开始第一期的内容——海德路球场!

(阅读小贴士:本文内容图文较多,预计阅读时间约为8分钟

①一支教会球队的诞生

如今在英格兰最高级别联赛英超联赛的曼城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880年成立的西戈顿圣马可教堂足球队(West Gorton St. Mark's),那时以戈顿区为首的东曼彻斯特地区,由于大量失业人口的导入给区域带来了诸多例如酗酒、斗殴等扰乱社会治安行为的产生。于是为了遏制这些恶行的滋生,位于曼彻斯特本地的圣马可教堂出于维持社会安稳的考虑,希望从竞技体育入手,构建合理的渠道从而疏解社会底层人士的不安情绪,先是于1868年成立了教会板球队,紧接着于1875年在教堂旁边划分了一块坑坑洼洼的荒地为足球区域。

位于东曼彻斯特的圣马可教堂照片,堂前的空地便是板球队和足球队一度共用的球场

直到1880年,一支正式的教会足球队终于成立了,在第一场正式的对外比赛中,他们在教堂边的荒地球场上以1:2的比分输给了前来的麦克尔斯菲尔德浸信会教堂队(Baptist Church from Macclesfield),有趣的一点是,当时的双方每队都可以派12名队员上场,而不是如今国际规则下的11人标准制足球。虽然眼看着足球队发展即将走上正轨,好景不长,一年后,原本还能与板球队共用一块场地的足球队员们因为内部纠纷的原因就被赶出了教堂场地,必须另谋场地踢球。

【圣马可教堂足球队照片】

②落户海德路球场

随后的七年间,球队也经历着分裂、合并、改名、球场更换等一连串的动荡变化,随着球队改名为阿德维克足球队(Ardwick F.C),成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足球球队,建队伊始的宗教色彩也随着新球队的诞生而褪去,随着队伍内的管理也越来越职业化,开始建立独立的薪酬制度,当时19世纪末的曼彻斯特全职工人平均周薪则是2英镑多,而当时队内球员Jack Hodgetts的周薪为5先令(20先令=1英镑),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是在尚未完成足球全面职业化的年代,仍然是一笔不错的额外收入。紧接着,主场场地的问题也顺利得到解决, 1887年,球队从一家当地的铁路公司手上以10英镑租下海德路(Hyde Road)旁、毗邻本内特街(Bennett Street)的一处荒地作为球场使用。先期约定了7个月的使用权,在达成协议的数周后,球场就正式顺利启用了,这也成为了球队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固定主场——海德路球场(Hyde Road)。

海德路球场迎来的第一场比赛是1887年9月10日在主队阿德维克队和客队萨尔福德队(Salford F.C,现英格兰第四级别联赛萨尔福德城队Salford City F.C前身)之间进行的。由于曼彻斯特和萨尔福德两座城市本身距离就很近,两边的支持者前来看比赛都比较方便,该场比赛吸引了将近500名观众前来观看,然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客队从比赛伊始直到最后都迟迟没有现身,就这样海德路球场完成了自己略显与众不同的处子秀。

【圣马可堂教会与海德路球场在地图上的位置相对距离,笔者自制】

③在海德路新生的“蓝月亮”

虽然开始正式“对外接客”了, 但是海德路球场的基础设施配套还是一穷二白的状况,在1886年正式更衣室修建完毕之前,参加比赛的球员甚至连在球场换衣服的地方都找不到,当时由于海德路酒店就在球场旁边,经过协商后酒店同意让出一小部分房间用作球队日常的管理办公用房以及比赛日可供球员使用的更衣室,球员们只能到海德路旅馆里换衣服。

海德路球场于1888年建好了第一块看台,球队花费了1500英镑和一年不到的时间修建了一个新的木质看台,一共可以容纳1000位观众坐在看台上观看比赛,这次修建的工程建设费用由切斯特啤酒(Chesters)承担,而这家曼彻斯特的本土酿酒商借此机会获得了球场内的独家啤酒供应权。

【球队赞助商本地啤酒品牌Chesters】

时间来到1889年,海德路球场可以容纳4000人的主看台终于在耗费1500英镑后修建完毕。随后在1890年的10月,阿德维克参加了队史第一场英格兰足总杯比赛,并在海德路球场以12-0的巨大比分战胜了来访的利物浦斯坦利队(Liverpool Stanley,注意这支队伍并不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红军利物浦)。1892年,阿德维克的球衣更换为了“剑桥蓝”,这一颜色也被认为可能是后来曼城队天蓝色主色的最早来源,同年球队也顺利加入了足球联盟,也就是后来的英格兰第二级别联赛,在海德路举办的第一场联赛重,阿德维克以7-0大胜布特尔(Bootle F.C)登顶榜首。

由于财政问题,阿德维克队伍内部出现了分歧,随后在阿德维克地区委员会的支持下,当地政府也希望成立一支所有曼彻斯特公民支持并且能够在联赛中富有竞争力的球队。于是,在1894年球队进行了彻底的重组,正式改名为曼彻斯特城队(Manchester City F.C),也就是我们日后熟知的“蓝月亮”曼城。新球队的浴火重生也应验了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1896年4月,一场焦点之战在海德路打响,对阵的双方是刚成立2年的曼城和刚刚建队的利物浦(Liverpool F.C),这场充满话题性和火药味的比赛吸引到了足足3万多名观众涌入球场观战,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海德路球场官方设定容量的25,000名,影响力可见一斑。

④逐渐迎来辉煌的海德路球场

迈入20世纪这一新纪元后,曼城以及海德路球场进入了队史第一个黄金爆发期,由于曼彻斯特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庞大的工人群体除了日常枯燥的生产作业之外,鲜有娱乐消遣的方式,职业足球赛的出现迅速填补了工人阶层的业余生活空白,久而久之,曼彻斯特地区形成了巨大的球迷基础,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球会的发展,这也就是大曼彻斯特地区为什么留下了这么多顶级球队的历史原因,以后我们会陆续展开,这里就先不加赘述了。

1904年,球队又花了2000英镑在东、西、南3个方向建了共计约4万个看台座位,其中包括近6000个座席。随着球场容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球迷前来支持曼城也给予了球队极大的信心。

【原 海德路球场平面布局示意图,笔者自制】

同年4月23日,曼城1-0力克博尔顿(Bolton Wanderers F.C),首次赢得了足总杯的冠军,这也是曼城队史收入囊中的第一项具有说服力的高级别赛事奖杯。

【今年1月刚刚被曼苏尔酋长以76万英镑天价买下的1904年曼城首次足总杯夺冠的原始奖杯,现借予国家足球博物馆展出】

1910年,为了满足更多观众入场观看比赛的需求,曼城俱乐部又给早先完成建设的3个主要看台加上了屋顶,这项工程一共覆盖了海德路球场40,000个座位中的35,000个,这对于曼彻斯特这座英国重要城市而言,无疑是一项值得骄傲的小成就,许多曼市本地市民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豪。而值得一提的是,曼城队的同城死敌曼联(Manchester United F.C)的主场也在同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了,这便是日后举世闻名的“梦剧场”老特拉福德(Old Trafford)。

⑤海德路最后的荣光

一切仿佛都在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繁荣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球场在一次又一次的扩建工程中,过分注重球场容量,却忽视了对观众安全的保障。由于紧邻西侧看台有一条通往当时附近蒸汽发电厂的铁路线,所以导致球场西南一侧无法向外拓展,球场东侧也受到居住区和道路的限制,所以只能通过缩小球场内部的通道从而节省出建造看台的空间。由于球场前的本内特街路幅太窄,一到比赛日就会被大量的人流围得水泄不通,通往球场的出入口数量也太少导致球迷入场的安全性和效率得不到一定的保障。

【海德路球场看台容量变化图,笔者自制】

在1913年2月,曼城与桑德兰(Sunderland A.F.C)在足总杯第二轮中相遇,当天人潮为患的海德路球场涌进了近42,000名观众,但是真实的数字据说远远超过这一数字,但是由于观赛人数过多,球场的大门不得不提前了一个小时就勒令关闭,停止观众继续入场,这导致了很多观众手里虽然有球票但最终也没能进入球。比赛中是不是有球迷被拥挤的人潮推上球场时,当值裁判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中断比赛,最终曼城也以0比2输掉了在桑德兰择日举办的复赛。此类事件频频发生之后,曼市的几份报纸文章对于球场的设备也是口诛笔伐,竞相提到体育场过于拥挤、柜台太少和安全条件差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本平和的生活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值此重要时刻,曼城队响应国家的号召,鼓励球员参军入伍。除此以外,球员和球队官员也一致同意捐出工资收入的5%,捐献给威尔士亲王基金(Prince of Wales's  Fund)从而帮助抚恤军人家属和战争援助,通过此举也体现了曼城这一职业足球队在特殊时期社会担当。1917年,出于战时考虑,海德路球场被临时征用为军用马场,由于战争原因,职业比赛也不得不停摆了一年之久。

1920年3月27日,海德路迎来了自建队以来最为高光的时刻,时任英王乔治五世国王(King George V)亲自来到了海德路球场观看比赛,曼城也没有辜负前来的贵客,以2-1击败红军利物浦。 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位君主光临首都伦敦以外的足球场,主队曼城胜利的结果也让他感到颇为高兴,不得不说,这是曼城队史上无上光荣的时刻!

【时任英王乔治五世来到海德路球场接见曼城队球员】

⑥未完待续的海德路传奇

终于,该来的还是来了,1920年11月,球场内的一处主要看台发生了大火,由于木质看台的材质所致,火势蔓延得十分迅速,最终将看台化为一片废墟,尽管此时之后球队很快又新建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看台,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促使人们重新考虑球队主场的选址。而此时的球场容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 45000个座位。

【1920年看台着火事件后拍下的废墟照片】

海德路球场作为曼城主场的最后一场比赛是在1923年4月28日对阵纽卡斯尔联队(Newcastle United F.C),比赛最终以0-0双方握手言和。

海德路球场拆除后,这块荒地一直被用作有轨电车的停放站,1949年后则作为无轨电车和公交车的停放场地。2000年则被改为货运站及仓储物流用地。随着球场的拆除工作稳步推进,球场的各个可拆卸部件都进行了拍售,主看台的屋顶被夏利法斯镇(Halifax Town)购得并捐给了当地足球队(现英格兰第五级别全国联赛夏利法斯镇足球队的前身)使用,时至今日依然树立在球队主场萨伊体育场(Shay Stadium)上。这支球队的名字国内的球迷们可能比较陌生,笔者也是偶然之中发现,一位如今的英格兰国脚,“蓝狐”莱斯特城大器晚成的前锋,杰米·瓦尔迪(Jamie Vardy)就是从这里开始一飞冲天。

【夏利法斯镇队主场萨伊体育场至今保留着的原海德路球场主看台屋顶】

【夏利法斯镇队走出的巨星,杰米·瓦尔迪】

当然,热情的曼城球迷也没有忘了海德路旅馆——这个球队建队初期曾经的更衣室,它也见证了曼城这支球队的诞生,虽然在1898年的时候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加上生意惨淡就关门歇业了,但是本地的曼城死忠们却一直没有放弃这座人们心中的“纪念碑”,在2001年被彻底拆除之后,旅馆里的2块石头被曼城俱乐部陈列在了如今伊蒂哈德球场的俱乐部纪念馆中,从此成为了球队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

【历史的守望者,海德路旅馆】

结语

1887年到1923年,46年的岁月见证了一支教会球队向职业球队的过渡,留下了曼市球迷的热情的欢呼和遗憾的泪水,也承载了曼城这支迈向伟大俱乐部的诞生和建队初期的荣光!下一期,我会和各位一起继续追随“蓝月亮”的脚步,前往旅途的下一站,缅因路球场!

P.S:3月3日修改,根据大家的反馈再次对行文进行了修编,补充增加了一些海德路后期的人文故事。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