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城主场百年变迁(二)缅因路球场【上篇】

导读:随着曼城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一支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英格兰顶级联赛球队,为了向大家更好地介绍着一支球队,笔者想先从曼城的主场说起,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这支球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入今日的伊蒂哈德球场的。先前的第一期我们介绍了海德路球场,本期让我们让我们走进“蓝月亮”的传奇球场——缅因路球场!
(阅读小贴士:本文内容图文较多,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0分钟)
▌① 接下传奇历史的接力棒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海德路球场在最后的几年内,屡屡面临球场容量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于是乎早在1922年海德路球场尚在使用期间,曼城俱乐部就和市政府协商规划新建一所更大、更新、更安全的球场。本次新球场的规划设计方案由大曼彻斯特地区的本地建筑设计师查尔斯·斯温(Charles Swain)操刀。建造工程由英国著名的Sir Robert McAlpine 建筑公司担当,该公司也承建了温布利大球场(Wembley Stadium)的建设工程,具有相当丰富的顶级球场建设经验。球场的总用地面积为16.25英亩(约6.57万平方米),原定的设计容量达到了时至今日都令人吃惊的120000人(实际建设容量为不到90000人),因为选址紧邻城市次干路缅因路,故而得名缅因路球场。
【查尔斯·斯温绘制的缅因路球场规划设计图,来源:UGC MEN】
值得一提的是,曼城队管理层负责本次球场建设任务的是之前从同城死敌曼联转来的传奇教头欧内斯特·曼格纳尔(Ernest Mangnall),正是这位多面帅才主导操办了14年前老特拉福德球场的规划建设工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缅因路和老特拉福德,两座同城死敌各自充满传奇色彩的球场,却拥有着相同根源的设计基因和迈向伟大的建队理想。
【1910年主导老特拉福德建设的内斯特·曼格纳尔,来源:笔者自制】
1922年10月,一边的海德路球场还在受困于安保限制举步维艰,另一边的缅因路球场建设工作也正式启动了。终于在1923年,缅因路球场顺利完工,在曼彻斯特市长威廉·库迪夫(Sir William Cundiff)的宣布之下,“蓝月亮”曼城的新主场,缅因路球场终于向世人开放!这座当时放眼全英格兰,除伦敦城以外最大的足球场,在揭幕之日就得到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北方的温布利”,足以见得新球场的轰动效应。
【1923年刚刚建成的缅因路球场,对比周边居民住宅显得其格外宏大,来源:English Heritage】
▌② 球队与新球场之间的磨合期
曼城在1923年8月25日,迎来了本队在缅因路球场的首秀,有大约58000名观众前来观战,坐镇新主场的曼城在球迷面前拿出了非常亮眼的表现,凭借着68分钟Horace Barnes的进球首开纪录,并最终以2-1的比分击退了来访的谢菲尔德联队(Sheffield United F.C)。
【1923年,当时全英伦最大的俱乐部主场——缅因路球场,来源:Stadium Guide】
曼城在缅因路的处子秀就迎来了一场开门红,这让许多的球迷感到异常的兴奋,之后的1924年足总杯,曼城一路杀到四强,可惜在半决赛中不敌当年最终夺冠的纽卡斯尔联队(Newcastle United F.C)。略显遗憾的结局并没有让曼城停下前进的脚步,1926年的一场第一级别联赛中,曼城在老特拉福德客场6-1狂胜曼联,这一曼市德比获胜记录至今都没被打破(2011-2012赛季6-1平纪录)。同年,曼城又在足总杯半决赛3-0战胜曼联之后,成功获得了温布利球场的决赛门票,但是遗憾的是决赛中又以一球之差惜败博尔顿(Bolton Wanderers F.C),再次和最高奖杯失之交臂。
联系在距离奖杯咫尺之遥的距离倒下,让曼城全队上下都心气低落到了谷底,在决赛遗憾输球之后的仅仅一个星期,球队就掉入了第二级别联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曼城深陷第二级别联赛的泥沼,无缘升级。但当时间来到1928年,重整旗鼓的曼城队卷土重来,在身处第二级别联赛情况下,以场均37300人的主场上座人数一举夺得第二级别联赛的冠军,正是当时艰难时期球迷们不离不弃的支持,才得以让曼城重新回到了第一级别联赛。
▌③ 缅因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32至1937年,可以算得上是曼城在缅因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这5年期间,曼城夺得了1933年足总杯亚军、1934年足总杯冠军、以及1937年顶级联赛冠军。当时队中诞生了许多队史明星球员:
【曼城第一个黄金时期的三名明星球员,来源:笔者自制】
首当其冲的便是埃里克·布鲁克(Eric Brook),在1928到1940年间效力“蓝月亮”的12个年头里,这位传奇左边锋代表球队在494场正式比赛里打进了177个进球,位列队史总进球榜的第二位(第一位为现役曼城前锋阿奎罗)。
另一位需要重点介绍的一位曼城功勋则是1934年足总杯决赛独中两元的弗雷德·蒂尔森(Fred Tilson),在1928至1938年效力的10年间,蒂尔森在代表曼城队出场的273场比赛中打入132球,位列队史进球榜第9位。
此外,1936年俱乐部斥巨资10000英镑转会费从布莱克浦(Blackpool F.C)带来的彼得·达赫迪(Peter Doherty)在效力曼城的短短3个赛季、131场比赛中打进了惊人的80粒球,其中1937年更是凭借赛季30粒进球加冕射手王,从而帮助球队首次夺得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
【1937年曼城队史获得的第一个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以及球队合影,来源:笔者自制】
1934年3月3日,缅因路球场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之一,在足总杯第六轮的比赛中,曼城坐镇主场以1-0的比分战胜了斯托克城(Stock City F.C)。全场比赛吸引了84569名观众前来缅因路球场观看比赛,这一数字也创造了英格兰俱乐部历史上第二高的上座率记录。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由于比赛日当天缅因路上人潮拥挤,球迷们足足花了4个多小时才完成入场。此外,在比赛中还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至少造成了一人身亡,这也为球迷入场的安全性再次拉起了警报,可惜的是,英足总对此类事故依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解决方案,如今回看这段历史,不得不让人从某种意义上联想到60年后的希尔斯堡惨案(Hillsborough disaster)。
【1934年,人满为患的缅因路球场,远处乌泱泱一片的观赛人群,来源:talksport】
▌④ 缅因路的持续扩张之路
缅因路球场自建成伊始,就背负着曼彻斯特当地球迷的希望,当时的曼联也还没有崛起成为如今的英伦豪强,作为英格兰第二大城市的曼彻斯特,一直渴望能有一支配得上城市地位的职业球队能够脱颖而出。缅因路球场建成时,只有主看台上设有顶棚,并在长侧具有10,000个座位,其余别的看台都是露天看台。
【缅因路球场布局,历史影像与现状卫星图拼合,来源:笔者自制】
1931年,缅因路球场进行了第一次改造,这次改造工程一共耗时将近一年才完成。球队对主看台(Main Stand)、普拉特巷看台(Platt Lane Stand)两个看台之间拐角处的看台区域进行了顶棚建设工作。
【缅因路早期,最具有辨识度的便是巨大的主看台白色顶棚,来源:Manchester Evening News】
直到在1935年,球队又斥资进行了下一阶段的球场改造计划,这次建设工程为球场西侧的主看台以及南侧的普拉特巷看台添加了顶棚覆盖,同时将普拉特巷看台略微向后延伸,扩大了看台的容量。这个阶段的球场改造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了近10万英镑,不仅全方位地改造了球场的部分主要看台区域,也一定程度上为之后的球场建设升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截止到1935年末,缅因路球场的总容量达到了88000人,这一数字也是缅因路球场历史上的最大容量记录,这一数字放在今日的英格兰,也是数一数二的巨型球场。在此之后,曼城原本想继续扩建,但是因为球队的降级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得不搁置这项计划。
【缅因路球场容量变化图(1922-1960),来源:笔者自制】
▌⑤ 曼彻斯特的至暗时刻,A City United!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欧洲最主要参战国之一的英国,本土虽然远离欧洲大陆,但是由于特殊时期,从1939-1940赛季开始,英格兰职业联赛也不得以改制成为了战时南北联赛。曼城当时被划分在北部分区(North Regional League)进行比赛。
【英格兰战时北部联赛的球队组成,分级依据战前最后一个赛季的所属级别,不设升降级】
由于1944年12月下旬,德军发起了大规模针对曼彻斯特的空袭行动,导致了临近曼彻斯特工业区的曼联主场老特拉福德球场损毁严重,没有办法举办任何赛事。而老特拉福德球场遭到重大破坏后,曼彻斯特的两支球队达成了协议,曼城同意曼联使用缅因路作为临时主场直至老特拉福德的修缮工作完成,曼联则需要每个赛季支付给曼城给5000英镑以及一定的门票分成作为球场租赁费用。但值得一提的是,当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在缅因路进行时,虽然两队都将主场设置在这里,但曼城断然拒绝了曼联可以使用主队更衣室的提议。
【1945年,照片记录下,被战火摧毁的老特拉福德,来源:Manchester Evening News】
而随着战争的逐渐深入,很多曼城的队员都参军入伍,其余部分球员则参与到了战争时期的很多重要工作中,当时的曼城队以及战时联赛中的很多球队都不得不面临需要向其他球队借球员来踢比赛的情形。战时联赛期间,缅因路也仿佛在战争的阴影下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上座率相比往日,显得异常的凄惨。实际上截止到1945年之前,战时联赛平均每个赛季、每支球队仅仅只能踢18场左右的比赛,比赛数量的大量减少也让职业联赛的氛围跌至谷底。
▌⑥ 战后重生的“蓝月亮”
战后的英格兰在方方面面都百废待兴,职业足球联赛也终于得以慢慢步入正轨,终于在1947年,战前实行的联赛制度得以恢复,在战后的第一个正常赛季中,曼城成功在第二级别联赛中夺得冠军,顺利升入第一级别联赛。
随即在1949年,曼城官方球迷俱乐部成立了。这也标志着广大的“蓝月亮”球迷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当然在官方球迷俱乐部成立的开始,主要成员都是曼彻斯特的本土死忠球迷。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孙继海加盟曼城,我们中国的曼城官方球迷俱乐部群体也慢慢建立了起来。
【曼城官方球迷的历史传承,来源:笔者自制】
话再说回缅因路球场,出于举办夜间比赛的需要,俱乐部在1953年的时候完成了对于球场的灯光设施改造工程。当时对于这样一座拥有80000人左右容量的球场进行照明工程的建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球队的投入不小,但带来的回报也是十分可观的。除了能够承办夜间比赛这一权利的同时,经过当时的测算,举办一场夜间比赛在球场照明上的开支约为3英镑,大大提升了球场的吸引力和配套水平。
缅因路球场在一步一步的不断升级换代,曼城也是如此,球队在战后的十年中表现起起伏伏,终于在1954至1958年之间迎来了一段小黄金期。1955年,曼城一路挺进到温布利大球场举行的足总杯决赛,在最终的强强对话中遗憾输给了“足总杯老冤家”纽卡斯尔联。1956年,蓝月亮时隔一年再次进入了足总杯的决赛,这一次曼城队员们没有让机会溜走,3-1强势击败伯明翰,终于再次捧起了足总杯的奖杯。
【1955-1956足总杯决赛夺冠的曼城队员,球队迎来小黄金期 来源:gettyimahes.co.uk】
“春风得意马蹄疾”,借着球队夺冠的势头,在1957年,球队重新修建了主看台对面的大众边线看台,并将其命名为基派克斯看台(Kippax Street Stand),这里以后也成为了“蓝月亮”最为死忠的球迷集聚地,每场比赛都会有大量的球队拥趸在这里为曼城加油助威。
【1957年正在施工的基派克斯看台,来源:Alan Duffield 摄】
【大量“蓝月亮”死忠在全站立式的基派克斯看台支持球队,来源:mancity.com】
时间来到1958年,足球史上著名的慕尼黑空难(Munich Air Disaster)突如其来,给每一个曼彻斯特人的心里笼罩上了一层剥不开的雾,这次灾难让44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告别了这个他们热爱的世界,这些罹难人员的名字中包括8名曼联一线队队员,还有作为欧冠前线记者随曼联前往德国采访的、前曼城队守门员弗兰克·斯威夫特(Frank Swift),此时此刻,曼城和曼联,同城的两支死敌球队,摒弃前嫌,在意外的灾难面前,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曼彻斯特。
【前曼城传奇门将弗兰克·斯威夫特,2009年入选英国国家足球博物馆名人堂】
▌结语
由于缅因路球场在曼城队史上面的传奇性实在是太过于厚重了,所以我仔细考虑了一下还是希望分成上下两期来讲述一下缅因路的故事。下一期会聚焦距离各位“城民”比较近的1960-2003这段时间里,关于缅因路球场场上场下发生的各种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指正和支持,我们下一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