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迟,你不应该走的这样匆忙!(一)

金汕 金汕

1.怎么也没想到他走

3月6日在网上看到迟尚斌离世的消息,简直以为是误传,名人被误传去世的发生过几次,多希望再有一次!但这一次是真的。

想起三年多前到福建参加活动,是足协元老韩重德组织的。年近古稀的他辅导青少年还能跑起来,后来观看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对方要求足球宿将也上台跳,迟尚斌作为代表上去随着舞步跳得像模像样,而且步伐轻盈,我对同来的中国体育报记者说,我和迟尚斌年龄相仿,我比他的身体差远了。迟尚斌不仅身体矫健,而且长得像个中年人,他要上公共汽车不会有人认为他是老头也不会有人给他让座,他确实是七十岁的年龄六十岁的外貌。

但迟尚斌还是匆忙走了……

(1981年中国足球队,后排左3是迟尚斌)

四十年前,我和很多球迷都是他的粉丝,他是一代球迷的偶像。代表中国参加过那么多次大赛,当了5年国家队队长,这资历几十年来也没有几个。他是国家队身体素质最好的一个,和新西兰队争夺世界杯出线权,对方身体的优势让中国队很吃亏,但迟尚斌用他硬朗的身躯和对方硬撞一点不吃亏。他曾经是前锋,后来因防守需要该踢中后卫,这样的调整幅度在国家队也绝无仅有。还记得和新西兰决战前,他发出誓言,哪怕这场球导致残废也要死拼。可惜中国队以1比2失利,那是距离世界杯最近的一次,也是中国足球、球员和球迷挥之不去的痛。

第一次和迟尚斌面对面是在足坛泰斗年维泗家,我进去时迟尚斌已经坐在沙发上,他仍然像个学生毕恭毕敬地对待自己的恩师。那一代球员和教练既有尊师爱徒也有师道尊严,哪里像后来有说自己的教练“恶有恶报”的,简直毫无教养。年维泗确实是那一批球员的伯乐,文革后期一批老运动员退役青黄不接,年维泗到各地打听有潜力的球员,他亲自下队观察,那一代最优秀的球员容志行、李宙哲、迟尚斌都是从地方挑选的,以至文革结束中国足球在亚洲依然是一流水平。迟尚斌经常到北京不忘拜访恩师也是那一代运动员的传统。

再一次面对面迟尚斌是1996年在大连,我受体坛周报总编瞿优远之托去采访迟尚斌,因为如果赢了广州太阳神大连万达就可以夺冠,迟尚斌无疑是个新闻人物。到了大连更知道迟尚斌的热度,足球城大街小巷都在热议冠军争夺战和迟尚斌。我知道他很忙,采访他的记者已经排上了队,我没有把握能否单独采访成。赛前找到了迟尚斌,他说如果赢了你就上我们的车一起去棒棰岛我跟你单独谈,如果输了下一场再说。

那场比赛大连队获胜,大连城陷入欢乐的海洋,大连无疑是中国最爱足球的城市。迟尚斌带球员向观众致意后上了大巴,也带着我去棒棰岛吃了刚刚捞上来的海鲜,感觉大连足球运动员享受着市领导一样的待遇。

吃完海鲜,迟尚斌和我回忆起他从一名球员成为职业联赛冠军队主教练的坎坷路程。(待续)

95年7月5日,正是抱着这种朴实情感的他,匆匆地告别了经奋斗已立住了脚的日本。他知道当时正是大连队最困难的时刻,他是来接受命运的挑战的。到了今天他可以说,他的选择没有错误。国脚生涯做为登上冠军王座的人物,他成了新闻的焦点,也登上了载满荣誉的高峰,但迟尚斌依然是那个默默耕耘、决不张狂的迟尚斌,

 

2.在国家队从最小踢到最老

大连夺冠也是他执教生涯最美好的开端,在棒棰岛和他一起吃完海鲜,他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我想这也正是他酒后吐真言的时刻。他在我的提问下拉开话匣子:“我的今天和过去都很普通。都以为我当过国家队队长是很风光的,其实贯穿我一生主线的恰恰是坎坷。我少年时代就插队,青年时饱尝了被世界杯抛弃的痛苦,当教练108天便下台,去日本又从打工仔重新干起。并不顺畅的经历使我明白了许多。只是在这一刻,才真正得到了生活的馈赠,才感到为家乡做了点实事。”

很多成功者的记忆都首先从家乡、从童年开始的……

迟尚斌是共和国同龄人,也许是家在人民体育场旁耳濡目染的结果,从小便喜欢上了足球。同那一代人一样,他们的童年是拮据的。迟尚斌的父亲是普通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他又有三个弟弟、妹妹,全靠父亲几十元的工资维持生活,他们供不起小尚斌的球鞋钱,为总买鞋还挨过父亲的骂,父亲只希望他做个有技术的工人。但父亲渐渐感到,儿子既然迷恋这东西,也别太压制他了,在一个春节花了5块多买了双球鞋,那真是一毛二毛地积攒起来的,那时一个月连5块钱也敷余不出来。小尚斌拿到鞋流泪了,他知道家里的难处,他那天是把球鞋放在枕边睡着的。

迟尚斌是在困难年代长起来的,他同很多孩子一样饱尝了饥饿,在梦中都想到过吃上一块香喷喷的肉,他又瘦又小,当他去考业余体校时,老师没有接受他。倔强的迟尚斌没有灰心,他练习得更苦了,后来总算进了体校。

迟尚斌带大连队夺冠是奔50岁去的人了,但依然一表人才,显出中年男人特有的成熟和英武气,他30多岁时正是电影演员达式常走红,很多人都把他误以为是达式常,有一次在上海还被人围住过。有位球迷说:“他是国家足球队队长迟尚斌,名气一点儿不比达式常小。”迟尚斌确实与文艺有过缘份,由于他踢球所带来的灵活与弹跳,曾被沈阳军区文工团看上过,希望他当舞蹈演员,他却说:“我不喜欢,我要踢球。”家长和老师都说:“傻孩子,去了马上穿军装,还挣工资,多少人做梦都想去。”迟尚斌摇摇头,说了句:“要是沈阳军区足球队多好啊!”

迟尚斌到十五六岁发育起来了,球技在大连也出类拔萃,他进了大连少年队。17岁那年,国家少年队来大连挑队员,几位教练同时相中了迟尚斌。大连的教练都替他高兴,正在他等待赴京的通知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球队解散,他去庄河县当了"老插"。所有的小球员都觉得踢球没指望了,唯有迟尚斌带上足球,干完农活后在晒场、田头不时地练习,他觉得他不会一辈子当农民,总有一天他还会去踢球。

插了两年队,辽宁省重建足球队,迟尚斌成了辽宁队的首选人材。当他把进辽宁队当作目标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来了个"三级跳"。那是国家队刚恢复训练来沈阳与辽宁青年队打练习比赛,那场球辽宁青年队输得很惨,但他那大范围的奔跑和射门的力量与对抗能力,引起赶来选材的年维泗的注意,从而使他成为罕见的从地方青年队直接进国家队的球员。进国家队时他还是小字辈的,经他的刻苦训练和年指导的点拨,他马上又成为绝对主力。

很多中年人还记得70代冒出来的迟尚斌,他虎背熊腰,壮而灵活,他像个"跑不死"的发动机,他善于抢断,射门力量前锋与后卫的球员,他穿国家队球衣达13年之久,他从最小打到最老,他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射进了212个球。人们还记得他两度射进乌拉圭亚军队球门的精湛脚法,记得他在与西德青年队比赛时,对方用身体优势冲撞得中国球员难以发挥,唯独迟尚斌用他结实的身躯与他们碰撞,当时的行家评论:迟尚斌是唯一身体可以同欧洲球员抗衡的……

迟尚斌国脚生涯是令人称道的,但在33岁高龄的一场重要比赛中,却给他心灵留下了终身难以平复的巨大创伤,当最后一仗输给新西兰时,辛酸的泪水一串串地从面颊滚到球衣。他本是个刚强而不好冲动的人,此时竟控制不住地抽泣着,就像一个换了顿打受尽了欺负的孩子。

3.初当教练108天下课

他直到34岁才退役,为了和妻子在一起,也为了每月比地方高的52元工资,他到了北京部队队当教练。当时北部属于在甲级队中濒临降级的队,球队本想让他扭转乾坤,他率队在1985年联赛的最后一轮,以5∶0胜了已经降级、无心恋战的南京部队队。他们实际上已领先积分相等的山东队8个球,除非再出个沙特阿拉伯式的球队,保级已成定局。迟尚斌4年前刚让沙特人涮得心有余悸,他不安地从蚌埠赛场赶到南京五台山体育场,进门一看5∶5,他顿时如同挨了一记闷棍,脸色发青,差点冒冷汗,由于山东队都是头球、角球进的,按当时的规则实际上等于进了10个球,他的球队降为乙级队,他以这种哭笑不得的方式下台,屈指一算,他"执政"总共108天。(待续)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