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贴:索帅巧用双后腰,蛇打七寸客胜曼城
2-0战胜曼城,这次面对强劲的对手,曼联没有再交白卷。
本场比赛前,曼联已经连续踢了三场0-0,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索尔斯克亚的战术部署无可指摘,但总是有球员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但是本场比赛曼联打破了魔咒,他们先通过点球打破僵局,然后通过左翼通道的快攻再下一城。比赛最特别的一点是曼联在中场的部署,这帮助他们零封了强大的对手。
克制曼城的关键是阻止德布劳内和京多安在空当接球。瓜迪奥拉的一贯做法是利用两名边翼卫尽可能地拉扯对方防线,使对方中后卫和边后卫之间暴露出空当,然后加以利用。
对此,各队纷纷研究对策。摆大巴高手穆里尼奥将双后腰霍伊别尔和穆萨-西索科撤至防线,这相当于一个六后卫阵型,虽然中场区域防守空虚,后防线至少密不透风。
索尔斯克亚也充分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他还不想完全放弃中场。他的应对方案和穆里尼奥有所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效果。上半场,曼联最大的变化在于中场,双后腰弗雷德和麦克托米奈一直保持了较大的距离。
一般说来,防守一方为了限制对方在自己两条线之间做文章,会让后腰球员靠拢并保护球场的“第14区域”——即禁区前沿的防守腹地。
但索尔斯克亚有着不同的想法。麦克托米奈紧跟京多安,弗雷德负责德布劳内,两人分工明确。
曼联的阵型也由此发生了改变。
如下图所示,京多安和德布劳内习惯性地向边路移动,曼联的两名后腰如影随形。与此同时,曼联4-2-3-1体系中的三名攻击型中场保持了紧凑队形,我们可以看到拉什福德和丹尼尔-詹姆斯并没有像边锋或内锋那样拉到边路,而是留在中路填补空当。
图中,丹尼尔-詹姆斯位于麦克托米奈的正前方,在其他场次的比赛里,索尔斯克亚的球队在收缩防守时会让两名边路球员回撤到更深的位置,形成4-4-1-1阵型。
但本场比赛他没有这么做,曼联自始至终都保持着4-2-3-1阵型。两名防守型中场之间始终留有巨大的空当,因为弗雷德和麦克托米奈需要兑子盯防曼城两名“自由8号球员”。三名前腰的任务是锁死中路,防止曼城中后卫传球找到德布劳内和京多安。下面我们给出两个例子。
当德布劳内游弋到左路后,弗雷德选择跟防,这意味着曼联后防线的左前方会出现一片巨大的空当,但是红魔仿佛对此并不担心,他们认定只要限制了德布劳内和京多安,就掐死了曼城进攻的命门。
曼联是拒绝踢六后卫的。麦克托米奈整场几乎对京多安提供了全方位跟踪服务,但只是几乎——当京多安提到非常靠前的位置后,麦克托米奈就将他交给中后卫照顾了。
下图中,当麦克托米奈停止跟防京多安后,他用手势提醒着林德洛夫和万-比萨卡注意德国人的位置。
在下图中,麦克托米奈发现马赫雷斯试图过顶球找京多安打曼联防线身后。
苏格兰人选择提前移动进行跟防,然后曼联瞬间变成了五后卫阵型。
相比于穆里尼奥的六后卫固定阵型,曼联的五后卫阵型只是暂时的,危机解除后,麦克托米奈开始前压至中场,将盯防京多安的任务交给了后卫线的队友们。
所谓高手过招,少不了见招拆招。曼城的应对之策是——当京多安和德布劳内腾不开身时,将球交给从右边后卫移动到右中场区域的坎塞洛,然后葡萄牙人持球进入前场组织进攻。但索尔斯克亚似乎早有准备,一直留在中路偏左区域的拉什福德切断了曼城后场和坎塞洛之间的联系。
如下图所示,拉什福德封死了斯通斯和坎塞洛之间的传球通道。
曼城见状只得将球分边。
由于拉什福德和丹尼尔-詹姆斯内收,所以曼联两名边后卫不得不单防曼城边锋。索尔斯克亚的方案是,派上最强的防守力量死守边路。斯特林一侧由万-比萨卡负责。在下图中,万-比萨卡干净利落地断掉了斯特林的脚下球。
向前欲望强烈的卢克-肖也收了性子,专心防守马赫雷斯。
眼见曼联边路如此强硬,曼城唯一的办法就只剩下迎难而上,绕过曼联的三前腰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有操作性的方案。下图中,斯通斯来到右路,由于拉什福德不敢离开中路,所以出现了无人盯防斯通斯的情况。
斯通斯面前出现了一条理想的进攻走廊。拉什福德和B费的注意力都在中路,弗雷德重点照顾德布劳内,斯通斯得以大踏步进入对方半场,寻求与坎塞洛的进一步配合后下底。
半场过后,瓜迪奥拉将调整的重点放在边路进攻上。西班牙人敏锐地发现,绕过曼联重兵布防的中路,从边路打开缺口是眼下的最佳方案。擅长边路突击的沃克换下了坎塞洛,下半场78分钟,沃克的高质量传中为斯特林送上了保姆球……
同时左脚将福登上场,他的位置是左边锋,瓜迪奥拉此举的目的再明显不过了——用一名顺足边锋尽可能地拉扯曼联防线。
最后20分钟,曼城利用这一战术创造了几次不错的机会。
总体来说,索尔斯克亚的战术调整是卓有成效的。他洞悉了曼城的进攻套路,巧妙地用弗雷德和麦克托米奈扼制住了曼城的关键人物德布劳内和京多安,技术性击倒了此前难逢敌手的曼城,展现出了不俗的战术造诣。
作者:迈克尔-考克斯 (Michael Cox)
翻译/编辑:中东游侠
文章来源:The Athl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