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迟,你不应该走的这样匆忙!(二)

金汕 金汕

4. 从蓝领到白领-——留日8年

年轻教练被假球做掉,迟尚斌一度心灰意冷,也想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一位在日本的球迷朋友劝他去日本创事业,他抱着散散心和充实自己的愿望东渡。

到了那里才知道,一切要从零做起。在国内他是受人尊敬的足坛名流,在日本他面临着和留学生们一样去刷碗、洗盘子。他到一家工厂当铸造工,在炎热的夏天,一进车间便汗流夹背,他送货、送料,像个地道的搬运工。有一次吊车上的大铁钩子从2米多高砸在他脑袋上,他栽倒后便不省人事。医生在他头上缝了十几针,给他留下闯日本的一个辛酸的"纪念图案"。他收入不高,刚能维持生活,他仍到大阪体育大学读书。迟尚斌每天下班骑上自行车,把车放在地铁外,坐上地铁赶学校,他耐得住清贫,他只想多学点东西,日后为他魂梦萦绕的中国足球做点事。后来有家私人办的青少年足球学校请他上课,付酬的方式都是中国都市里包工头雇民工那样先干活后给钱,他执教两个月,刚得一了个月的报酬,老板便溜了,他连人都找不到。他对受骗很坦然,说:这就是生活。

80年代末,他总算时来运转。和迟尚斌处于同一时代的日本球星釜本邦茂曾是日本获奥运会铜牌的头号球星,在日本很有地位,是自民党参议员,他成立了一家普及足球运动的公司,迟尚斌被聘为教师。他随着釜本到各地讲学,到了双休日大课,竟有七八百个孩子来听,他一干就是四年,这不仅使他了解了日本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普及足球,也给他的执教做了积累。1992年,日本足球俱乐部建立,迟尚斌又当上松下俱乐部二线队伍的教练。此时的迟尚斌已今非昔比,他的收入按中国人的标准已可算个大款,他的地位在日本已称得上"白领",但1995年家乡的一声召唤,他在犹豫了短暂的时光后,终于决定回万达执教。迟尚斌把电器全送给了留学生,那辆刚跑3万公里的本田跑车,他只要了不及他买时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草草出手了。为了家乡,更为了中国足球,这点牺牲是值得的。

在日本的波折浮沉还不仅仅是这些,他和妻子吉莉莉也在这种氛围完全不同的国度里由恩爱变为离异。这是很多留学生都要经历的。迟尚斌与吉莉莉70年代末结婚,迟尚斌是名运动员,吉莉莉是医生,很多人都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迟尚斌充满男子汉的豪爽气,个子高挑的吉莉莉透着文静的书卷气。他们结婚的年代电视传媒还没兴起,报纸杂志也少,而吉莉莉给迟尚斌的一封信被很多球迷传诵,那是在与新西兰决战前,吉莉莉给迟尚斌写了封信,这封信发表在北京晚报上,信中写道,全国人民都在关心这场球,你身负着重任,这也是你最后一次报效祖国的机会了。谁都知道新西兰队踢法粗野,每场比赛都要伤几个球员,你一定不能怕,要勇敢地拚,哪怕拚得终身残废,我也会一辈子伺候你。颇有点“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悲壮。很多年青人看了这封信都深受感动,在和平年代里,这的确是很让人感慨的。迟尚斌先去日本,没有打开路子,吉莉莉非常关心他,并鼓励他面对异国他乡的新的挑战。然而,长时间的天各一方,也不能不使二人变得隔膜和生疏,人是感情动物,长时间粘在一起会有磕磕绊绊,长时间分开更可能使关系发生变化。后来吉莉莉也去日本,由于她擅长气功与针炙,对中国古文化有仰慕之情的日本人还是很感兴趣,吉莉莉的诊所渐渐地热闹起来,迟尚斌则一头扎在他的足球本行里,夫妇俩境况都很不错了,但多少天形成的感情隔阂在一片富足的世界里反而加大了。人在艰难中常有相濡以沫的情感,人在富足中却又不时眼花缭乱。他们意识到需要友好地分手了,而他们的宝贝女儿则被送到美国去留学。

虽然他们最终分手了,初恋时的美好与结婚后的恩爱体贴会永远留在各自的心中,他们一直是好朋友。迟尚斌无论在日本还是回大连后,三天两头都会接到女儿的越洋电话,迟尚斌总有一种说不尽的疼爱与体贴萦绕在心头,有时女儿对父亲关切的声音竟会使这位中年男人怆然泪下。

5. 积累的馈赠——执教大连万达

迟尚斌就是怀着一种追怀、留恋的复杂心情回大连的,往事都已过去,对一个男人来说,只有去征服一个新的领域才是最富刺激和最有意义的。

在日本8年,使他的生活习惯、节奏乃至待人处事都发生了变化。回到大连,他有种跟不上趟的感觉。他匆忙上阵执教两场,成绩般般,"迟尚斌已不了解中国国情"、"迟尚斌在日本只是青年队教练"的议论四起,他没有焦急,还是他归来时的头一句话:"我需要的是时间。"

迟尚斌在后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最大的成功首先是很快把全队凝聚起来:迟尚斌曾任国家队队长,在大连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这批年轻队员小时候的偶像,大连球迷说:"能把这么多有实力的球员摆唬住,没点资历和本事是不行的,迟指导是这两方面都具备的人。"迟尚斌虽不是一个板起面孔的威严型教练,也不是一个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教练,但他是一个有热忱、有人情、有想法的教练,球员也是从他执教的能力与处事公正上进一步接受了他。迟尚斌10年前首次执教北京部队队并不成功,但8年在日本的生涯,使他对人生、对执教之道有了新的认识,他全面了解了日本的职业化,尤其对比了中日两国球员甚至民族在敬业精神上的差异,使他在管理与处理人际关系上有独到之处。在打法上,他固然追求稳健,但队员反映全队的节奏比以前还是加快了。

迟尚斌对球员既有规章,也不失人情。联赛刚开始,有些球迷不满万达队,练习时常伴有骂声,一次竟把小王涛骂哭了,气得王涛要冲上看台,迟尚斌拉住王涛,以兄长的口吻说:"足球场上什么人都有,个别人就是这个素质,你去一般见识,把自己的层次也降低了。"在昆明高原与八一对垒,刚开场徐弘便不慎垫进一球,他很内疚,中场休息时他想向迟指导解释一下,迟尚斌知道他的心思,非常谅解地说:"没有不犯错误的后卫,拿下来就是了。"外援依黑刚进队不久便因一个回传失误丢球而遭各方责备,不少人认为这个瘦小枯干的球员没什么价值,但迟尚斌通过与他长谈并观察他的脚法、意识,尤其发现他对足球的执著精神,决定还是用人不疑,事后证明依黑在队内的作用是独特的。人们如今都评价,万达队的三个外援是最实惠的,而发现实惠的人也必须独具慧眼。迟尚斌还大胆启用了很年轻的后卫孙继海与吴俊,这是需要魄力的,这也为各队做出了表率。

迟尚斌给大连队量体裁衣,上台就提出要万达踢"稳健"足球。他知道万达整体的实力,尤其知道东北海滨城市大连人的雄健体魄,他只要做到不让自己打败自己,便会立于不败之地。徐根宝接手申花,就从"抢逼围"入手,这三个字中也包含着改造上海人的观念与体质,一个能抢、能逼、能对抗的的上海队脱颖而出,在1995年夺回了阔别33的冠军。但当他们遇到了更能抢、更有力量的万达队时,他们不能再度辉煌也就不足为怪了。

迟尚斌的大连队虽然不是让人眼花缭乱的队,却是最稳健的队;

迟尚斌的大连队虽然很少大胜对手,却是最实用的队;

迟尚斌的大连队虽然不时让对手率先破门,却是最终让对手占不到便宜的队。

这样的球队在中国是独特的,就像德国队,在貌似刻板、不具激情的背后,暗藏着咄咄逼人的杀机。与"永远领先一步"和"永远争第一"不同,他们只是不让你"领先"和"第一"。那时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说,迟尚斌是个1∶0主义者。我想,正是这种清醒,能使万达队拒绝大起大落地笑到最后,而且保持了职业联赛至今没有被打破的55场不败纪录。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