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队解散观察:欠薪成常态,罢训是真事,外行管内行太离谱
东方蹴鞠
《中国新闻周刊》发布标题为《中超冠军俱乐部“突然死亡”调查:江苏最终没有了江苏队》的长文,其中披露江苏队在解散背后的诸多细节,
一位江苏俱乐部工作人员透露,去年,球员欠薪已成常态。江苏足球俱乐部始终保持拖欠球员两个月工资的状态,到第三个月时发一个月工资,外援的肖像权使用费也欠了半年以上。
此前曾有报道称,上赛季进行过程中江苏球员因欠薪罢训,尽管俱乐部公开否认,但前述工作人员也在现场,他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特谢拉罢训是事实。当时俱乐部欠薪许久,特谢拉当天没去训练场,主教练奥拉罗尤理解球员们的情绪,表示“尊重球员的意见”。在场球员简单地做了牵拉练习、跑了步,很快返回酒店。据报道,当天俱乐部迅速作出反应,补发薪水,平息了事态。
但是俱乐部缩减开支,已经渗透到许多角落。一些关键比赛前,职业俱乐部通常会设立奖金,鼓励球队踢出好成绩。上述工作人员介绍,从半决赛开始,球队向俱乐部申请增加奖金,没有得到回应。时任主帅奥拉罗尤曾提道,“我从未见过球员在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奖金的情况下,打入了半决赛和决赛。”
多位球队工作人员都指出,俱乐部有此变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苏宁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苏宁易购副总裁王哲。从2019年起,王哲担任俱乐部董事长,但大家发现,王哲并不懂足球,曾公开表达“青训必须赚钱,大量投入青训不划算,不如买人”的言论。上述工作人员提道,“王哲非常独断专行,不留余地”,“外行管内行”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他记得,有一次球队赢了比赛拿到俱乐部奖金,王哲却认为,除了球员,包括教练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奖金都应该被砍掉。主教练多次找他争取,最终还是被王哲否决。去年,俱乐部甚至辞去了十多年来为球员洗衣服的两位洗衣工,两人一年的工资合计约三四十万元。后来,球员们的衣服都是由队务、司机来清洗。
据了解,去年球员曾集体联名给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写信,表达对王哲管理的不满,但未收到任何回应。
就江苏队停运前后的考量,《中国新闻周刊》分别联系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足协和苏宁集团,江苏省体育局以目前暂无进展为由回绝了采访,苏宁集团截至发稿尚未给出回应。
一位翻译为江苏队效力了20年,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江苏队历史上碰到一些企业,例如迈特是一家很小的民营企业,最后无力支撑时,大家想的是怎么把球队延续下去。特别是去年疫情以来,企业碰到困难养不活球队,我们都可以理解。如果他们(苏宁)跟大家好好沟通,怎么把球队保留住,交给社会,我想所有人都会很感谢。毕竟他们也投入那么多钱,拿过中超冠军,给俱乐部作过很大的贡献。”
不过,多位球队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俱乐部宣布停止运营前后,张近东和王哲等领导从没出面和俱乐部的队员、员工进行沟通,“对大家没有任何交代”。
4月2日,《中国新闻周刊》在南京奥体中心附近见到队医老潘时,他即将启程去江苏的另一家足球俱乐部工作。早在2001年,老潘便加入原江苏舜天俱乐部,工作20年间,他经历了俱乐部的几次易主,从未料想最后和江苏队不欢而散。
俱乐部停运时,承诺的2020年比赛奖金仍未发放。俱乐部跟老潘和其他工作人员谈解约经济补偿时,提出按苏宁接管俱乐部的年限,即5年来赔偿。但是江苏亿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徐旭东表示,“江苏队这个单位是一直不变的,变化的只是股东和队名,苏宁的说法是想把员工的部分工作年限给抹去”。
3月10日,老潘和原江苏队共9名工作人员,包括队医、翻译和队务等,正式委托徐旭东向南京市玄武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俱乐部拖欠的2020年全年奖金以及相关经济补偿等提起仲裁,总金额超过300万元。
徐旭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仲裁阶段,苏宁方面至少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截至发稿,俱乐部已经与5名工作人员签订了和解协议,给予离职经济补偿、补发工资补偿和2021年全年的社会保险费补偿,只是尚未到支付款项期限。不过和解协议并不涉及上年度比赛奖金,而且这几位员工普遍工作年限较短,奖金不多。至于剩余工作十多年甚至二十余年的几位老员工,双方尚未达成共识。
按照规定,一般的竞技体育纠纷多在体育组织的系统内部解决。国内职业足球球员、教练员与职业足球俱乐部之间因履行工作合同发生的纠纷,由中国足球协会仲裁委员会裁决。但在徐旭东看来,这其中存在明显漏洞。现行的足协仲裁,作为单项运动的纠纷解决机构,缺乏上位法授权,权威明显不够,且裁判结果并无强制力保障。足协仲裁结果,尤其是占其受理争议一半的讨薪仲裁,很多时候执行都面临巨大困难,那些非民事诉讼执行手段的警告、罚款、甚至取消注册资格的行业处罚,对于决意退出足球运动的俱乐部来说,毫无威慑力。徐旭东坦言,“可以这么说,缺乏执行力的足协仲裁裁决,连法律白条都算不上,只能算是白纸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