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塌房”背后的思考:粉丝的“被需要”心理开始凸显

电竞之王 电竞之王

注: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人民电竞”,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出品|人民电竞

作者|王徽之

编辑|凯文

五一过后,有粉丝晒出TES战队选手JackeyLove与一名女生共乘高铁的照片,曝出疑似恋情,细心网友发现该女生就是JackeyLove直播间贡献榜第二的粉丝。与粉丝谈恋爱,这在饭圈是绝不能被容忍的事情,可以轻易毁掉一个偶像多年经营的形象。很快,大量粉丝高嚷“塌房”脱粉,其中闹的最凶的当属直播间贡献榜一宣布退粉,以及JackeyLove超话主持人宣布卸任。

“塌房”一词最早来源于社会新闻中,老奶奶看到前方有热闹想去吃瓜,结果走近一看,发现是自家的房塌了。很快,“塌房”被用到了饭圈中:形容吃瓜吃到自己的偶像身上,瞬间觉得悲痛难忍,就好像房子塌了一样。但谁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塌房”会被带进电竞圈。

饭圈文化会侵蚀电竞圈文化吗?

近年来,随着电竞圈商业化进程的加快,电竞选手作为电竞行业的代表人物,被冠上了很多头衔,他们代言广告、拍摄时尚大片、参加综艺,吸引了大量粉丝。粉丝经济给电竞圈创造了更大的商业价值,让更多的资本开始关注电竞圈,但同时也令电竞圈与饭圈发生交集,饭圈文化持续被注入电竞圈文化中。

在JackeyLove“塌房”事件之前,饭圈文化在电竞圈的发酵就已经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应援、打榜、控评、反黑等等一系列的饭圈操作,在电竞圈渐渐形成规模。最初,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是令人欣喜的,它能够更好的约束粉丝的行为,也能提升电竞选手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资本的关注。商业价值、品牌形象提升,选手、俱乐部乃至电竞联赛都能收获更好的发展,良性生态循环逐渐形成。

但随着饭圈文化越来越多的入侵电竞圈,粉丝们开始使用饭圈标准来衡量电竞选手,甚至将“明星人设”套用到电竞选手身上。JackeyLove事件归根到底,就是粉丝内心把选手私有化,将自己认可的“人设”套用到了选手身上,并以此要求选手,当认知被打破,粉丝们自然变得无法接受。

对于粉丝们的这种行为,大多选手都是持反对态度。比如退役选手Mlxg在直播中曾就此发表过言论:“有一说一啊,这搞的和饭圈一样,挺恶心的。我要是他我人也晕了,明明是正常的电竞选手,非得搞的和饭圈一样,乌烟瘴气。说实话,这样的粉丝不要也罢。”

Mlxg的话或许有些粗糙,但也代表了选手的真实想法。

明星偶像的人设是为了更好的获得社会大众和传媒的认可,也是社会标签的具象化,他们靠此向外传递独特的文化形象,从而收获粉丝的感情认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而电竞选手想要获得外界认可,只有打出成绩这一条道路,没有成绩就没有关注度,这是所有竞技体育领域的共识。

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上,JackeyLove和队友共同捧起了世界冠军奖杯,这是LPL赛区的第一座S赛奖杯,意义非同寻常。此时年满17岁的AD小将JackeyLove在全世界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为自己收获了大批粉丝。实力强、年纪小、性格不错、外表俊朗,都让JackeyLove在几年间热度持续增长,粉丝支持度不断提升。

对于电竞选手来说,想要维持自身热度,保持粉丝热情,只有不断取得成绩,所谓“人设”并不能带来任何加成。因此粉丝强行将饭圈文化搬运到电竞圈中,显然是不合适的,饭圈文化会对电竞圈文化产生影响,但还远远达不到“侵蚀”的地步。

粉丝的“被需要”

粉丝经济助跑电竞商业化,给电竞圈带来了巨大红利,这些都是电竞产业发展过程中各方希望看到的情景。当粉丝发生失控现象时,我们不能一味指责粉丝,更多的是要去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翻阅大量JackeyLove粉丝的微博,可以逐渐找到一些共同点,那就是“被需要感”。一位粉丝在脱粉留言中提到:“ywb(喻文波),你好像真的不再需要我了。”

当你感觉“被需要”时是不是会有满足感?相信所有人给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同样粉丝心理也是如此。

人是群居动物,完成自身需求的同时,也需要他人,没有人能够孤立存在。一个人渴望被他人需要,是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体现,那些渴望“被需要”的粉丝们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给自己喜爱的选手打榜、控评、充值,是因为选手需要自己,自己能给选手创造更大的价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自下而上划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粉丝们的“被需要”就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另一种表现,一旦粉丝是以“被需要”的心态去支持选手,并以此作为“自身存在感”的判断准则,那么当他感到自己不“被需要”时,就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陷入“塌房”感之中。

“一个人是最孤单的,偏偏现在的年轻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些社交恐惧,电竞、游戏和直播这些虚拟桥梁,就帮我们找到了沟通的手段。”Lisa是一位拥有六年游戏史的玩家,她对电竞圈的了解要比很多粉丝更深,多年来,她通过游戏结实了不少朋友,也一直有自己喜欢的选手。但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度”:不强求、不攀比,她表示这样就不会因为选手的改变导致自身难过。

“看到一直追的选手谈恋爱确实会有些难过,甚至想着以后都不追了。转念再想想,儿子大了总要恋爱,总不能因为找了个我不喜欢的儿媳妇就不要儿子了吧。“

和Lisa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很多粉丝,比如有粉丝就在JackeyLove“塌房”事件后的直播当晚转换了态度,表示“老母亲”又回来了:

恐惧社交、将“自我实现需求”寄托于选手身上,显然已经成为目前部分粉丝的常态,我们无法责备粉丝的这种心理,但还是必须指出,将“自我价值感”寄托于他人身上,尤其是无法触碰的选手身上,是不现实的。“理智追星,成就更好的自己!”这句话在电竞圈依旧适用。

原文链接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