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广东足球青训很失败,那是因为太不了解这支球队
每每聊起广东足球,思绪一下子就飞回了那个瓢泼大雨的下午——徐根宝率领的上海男足U20队,与曹阳率领的广东男足U20队会师全运会决赛。
这支广东青年军,承载了南粤足球复兴的希望。
从1993年开始,辽宁和山东轮流坐庄,北派足球垄断了全运会男足冠军。
为了振兴广东足球,2007年2月5日,省足协宣布决定与日之泉集团合作,以省青年队为班底(即十一运队,集中了广东1989年至1990年出生的优秀运动员),组建新的广东日之泉俱乐部,主教练是梅州人曹阳。
这种合作共建模式,当时看来十分先进、讨巧——省足协缺资金、要成绩,日之泉缺苗子,肯投入,各尽其责,各取所需,似乎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殊不知,隐患也就此埋下。
而同样是20多年无缘全运会男足金牌的上海足协,则找到了在崇明岛上“十年磨一剑”的徐根宝。
那是我们熟悉的的另一个故事,这里便不再赘述。
说回2009年8月1日那个下午,山东省体育中心下起了暴雨,草皮在雨水和鞋钉的蹂躏下变得十分泥泞,南派足球与海派足球的大决战,竟然踢出了中日甲午海战的感觉……
这次“豪赌国运”,广东足球输得很快、很彻底——比赛才进行到第16分钟,主裁判万大雪就将广东队的谭宾凉红牌罚下;上海队由张琳芃、吕文君和战怡麟先后建功,取得3:0完胜,夺得了阔别26年之久的全运会男足金牌。
9年之后,因为上海上港登上中超王座,这场决赛再一次被人们从尘封的档案之中拎出来分析。
徐根宝率领的那支上海男足U20队,有5名球员(武磊、王燊超、蔡慧康、吕文君、颜骏凌)成为了上港的主力球员。
而广东男足U20队这边,有多少球迷还能记住决赛登场的那14名球员的名字?
首发11人,1-张迅伟、3-郭子超、4-陈建龙、7-徐威龙、10-潘佳、11-丛天豪、13-史亮、14-谭宾凉、16-李健、18-尹鸿博、21-刘禹辰;
替补登场3人,20-彭绍雄、9-曾亮、12-黄家强。
输掉那场决赛之后,作为“广东男足U20队”的这些球员和教练,结束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作为“广东日之泉俱乐部”的这些球员和教练,则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中甲赛场上,曹阳有大把的机会复仇。
但是随着全运会的结束,广东省足协的需求和动力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按照2007年签订的协议,省足协负责提供球员班底,而广东日之泉俱乐部的赢球奖金、主场营运等费用由日之泉集团负责提供。
这种模式帮助球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了全运会亚军、2009年中甲第5名和省港杯。
但是很快,球员流失的问题暴露出来——郭子超、叶伟超、陈建龙等8名广州籍球员回到广州队,栗新、张讯伟2名深圳籍球员回到深圳队。
随后几年,广东日之泉在中甲联赛的排名也有如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
2009赛季,第5名;
2010赛季,第11名;
2011赛季,第3名;
2012赛季,第10名;
2013赛季,第3名;
2014赛季,第13名。
2011赛季,广东日之泉夺得中甲第三名,离冲超只有一步之遥。
与此同时,外界关于广东省足协与日之泉集团合作快要到期的消息开始见诸报端。果然,2012年合同到期后,双方没有续约。按照外界的说法,没有续约的原因是“双方在人员流向、资金和主场的使用等方面还没达成一致”。
也是在2012年,冠以“上海特莱士”名称的上海东亚夺得中甲冠军;徐根宝,又率领弟子杀回了中国顶级联赛!
2014年,广东日之泉要迁到陕西,广东省方面“没有设置障碍”。
广东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在接受专访时表态:“我们会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尊重职业俱乐部的意愿,对于日之泉转让不会进行行政干涉。”
也是在2014年,上港集团完成了对上海东亚足球俱乐部的整体收购。一支挑战“恒大王朝”的球队,已经完成了新的蜕变。
在一次采访中,曹阳是这样评价“宿敌”徐根宝和上海队的:
“根宝基地成立了10年,无论硬件软件都很完善;其次,上海市政府和体育局的强力支持;最后,球队内部非常稳定,人员变化不大,战术成熟,徐根宝既是老板又是主教练,他在足球界人脉极广,运作起来有很大的帮助。”
曹阳的弟子叶伟超,当初被认为天赋不亚于上海队的武磊,也一度在恒大踢球、入选过国家队。
今年已经29岁的叶伟超,目前效力中甲球队梅县铁汉生态。整个赛季他出场了15次(7次首发),打进1球;正在帮助球队为保级附加赛而苦战。
有一回他接受采访时说道:
“我们那批队员当中,现在踢联赛的有尹鸿博、史亮,从权健回到铁汉的刘盛,还有梅州客家的侯宇、陈建龙,我们还有队长潘佳。我的感觉是,十年之后当年的两批队员发展不同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大家的平台和选择方面还是有一些差别,上海那批队员的机遇稍微多一些。”
(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