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个村,曾连续五次斩获全国足球业余联赛冠军
说起深圳足球,有人想到的是以深足为代表的职业足球,有人想到的是以翠园、育才为代表的校园足球,也有人想到的是以南岭铁狼为代表的五人制足球。却甚少有人了解,早在80年前,宝安有个叫“壆岗”小村子,组建了足球队。壆岗村足球队1998年完成俱乐部改制,成为中国首支村级足球俱乐部;还曾连续五届获得全国足球业余联赛冠军……
壆岗村(即壆岗社区)是宝安沙井一个有着700多年农耕史的老村,“壆”(音bó)字在广东方言里就是田埂、田基的意思。辖区面积3.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00多人,外来人口近5万多人。
壆岗足球的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
1941年,日军铁蹄南下,香港沦陷。当时在港谋生的近百壆岗村进步青年回乡坚持抗日,其中包括陈飞鸿、陈灿星、陈志涛等香港足球队队员。
足球,也在这个时期进入壆岗村,成为了村民喜闻乐见的强身健体、团结互助的载体和寄托。“团结、拼搏、进取”——源于足球的壆岗精神就此诞生。
据村民回忆,当时虽然条件艰苦,大家为了“踢波”就在村里的小山坡上修整了一块空地,围上几块青砖,用木头搭起球门……
因陋就简,不亦乐乎。
由于村民基本姓陈,因此壆岗村足球队也就有了“陈家军”的称号。
解放后,足球更是成为了村里传统体育项目。当时宝安县体委还拨有专项扶持资金给壆岗村球队,最多时每年有1000多元。
据村民回忆,人民公社时期壆岗村还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村足球队比赛时,队员不用上工还照样给记工分!这条规定中国足协应该好好学习一下,队员上调国家队,得相应发补贴啊。
随着改革春风吹来,壆岗足球在深圳特区大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新的腾飞契机。从1992年起,壆岗村每年年初一至年初三都举办新春足球赛。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足球运动被列入壆岗中小学的素质教育项目。
1998年2月,经中国足协批准,壆岗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村级足球俱乐部。
次年,壆岗村在拥有1个标准11人制足球场和2个训练场的基础上,又投资600万元建起了一幢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俱乐部大厦。
2002年2月1日,在深圳市宝安区民政局注册成立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壆岗体育俱乐部。同年,俱乐部开始参加全国足球业余(丙级)联赛(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协会冠军联赛前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壆岗足球已经形成了深厚的足球基础。
有数据显示,壆岗村1800多名“原住民”当中,80%的男性都会踢球。而且,俱乐部梯队多达10支,队员达220多人,年龄层涵盖老中青小幼。年龄最长的球员今年甚至都80多岁了。
2008年2月1日,由谭咏麟、曾志伟、黄日华等领衔的香港明星足球队到访壆岗村,双方进行了一场友谊比赛,最终比分为3∶4。
“谭校长”也盛赞壆岗足球发展得好!
然而,进入新世纪的壆岗足球其实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和转型压力。这其中,是否走职业化道路,成为了矛盾的焦点。
2007年,当壆岗俱乐部连续第五次获得全国足球业余(丙级)联赛冠军时,就因为投入经费问题,放弃了升入中乙联赛(职业联赛)的机会。
“晋升为乙组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球队就要参加更多专业的球赛,要取得名次投入会大很多很多。当时我们在足球运动上的投入已达数百万元,晋升到乙组,投入经费保守估计要上千万元,这些钱大部分还只能用于职业运动员的培养,而群众能享受到的则很少。”
随着席卷而来的中国职业足球严冬,错失职业化机遇的壆岗足球陷入低谷。据媒体报道,2008年壆岗俱乐部将一线队转让给景德镇恒远队。俱乐部也进行了战略调整,开始转入青训事业。
壆岗青训,采取的是合作共赢模式。
事实上从1999年开始,壆岗足球俱乐部就与广州体育学院开展合作。俱乐部很多队员因此有机会就读于广体,而壆岗挂牌成为广体壆岗足球训练基地。
近年来,壆岗足球俱乐部还与沙井中学、壆岗小学建立共建计划,成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运动员。
以俱乐部1997-98年龄段少年队为班底的沙井中学代表队,夺得过2011年广东省少年男子足球冠军赛的冠军。俱乐部少年队的林坚维、陈博枫等多位小球员,相继入选国少队、广东省少年足球队。
2014年,沙井中学大白鲨足球队荣获省长杯足球锦标赛亚军;次年,该队钟俊泽、陈俊杰、许冠斌、蓝文森、谢伟斌等主力球员,被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选中,前往上海参加集训,成为又一批“走出去”的足球运动员。
(写在最后的话:好吧,或许有人还想知道深圳壆岗足球俱乐部的近况,特别是参加中乙联赛又出现所谓“欠薪”事件的情况。只能说,未完待续。拭目以待!)
(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