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最多的钱,挨最毒的打,阿森纳因何沦落至此

铁杆体育_足球朝圣 铁杆朝圣之旅

阿森纳这个夏天花了1.32亿英镑,排名英超第一。加上前三个赛季的引援花费,后温格时代的四个赛季,阿森纳引援总共花了4个亿。

“钱都花哪了?”、“怎么花这么多”、“这还是我认识的阿森纳吗”,估计是球迷脑子里出现最多的话。

输给曼城之后,阿森纳前三轮联赛一文不胜,净输九球。这赛季的引援,短期之内并没有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先来算算这赛季阿森纳的钱花在哪了,5000万的本怀特,700万的塔瓦雷斯,1500万的洛孔加,3400万的厄德高和3000万的拉姆斯代尔。(以上统计为英镑)

更离谱的是,这几个新援虽然都很年轻,但无法短期改变阿森纳的实力,而且都是中后场的球员。

根据欧洲媒体的报道,阿森纳还希望引进一个前锋,能直接担任主力的那种。按照现在欧洲转会市场的物价,这级别的前锋起步也要7 8千万。

就算不引进前锋,阿森纳这个夏天的投入也高居欧洲第一。为什么忽然这么有钱了,克伦克家门口挖出石油了?

这种情况其实在英超很常见,阿斯顿维拉今天夏天也砸了超过1个亿,排名欧洲第五。引起球员也不能只看转会费,球员的工资和签字费同样是一笔大开销。阿森纳几个新援的工资,相对都比较低。

阿森纳的投入情况,整体比较符合英超中游球队的处境。在无法引进顶级球星的情况下,将目光更多投放在年轻球员身上。各位置都缺人,所以也就需要引进更多球员。

从温格离开球队,阿森纳高层就开始昏招迭出。当然这里说的高层并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从小克伦克到如今的埃杜等一批人。

后温格时代的阿森纳也有两个小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球队CEO卸任前往ac米兰,第二个转折点是阿森纳被成为克伦克全资拥有的俱乐部。

阿森纳原本有两个老板,大股东克伦克和二股东乌兹马诺夫。温格离队之后,乌胖也挺不住了,股份被克伦克收购,阿森纳成为克伦克一个人的球队。

很难评价这个转变对阿森纳是好是坏,但如果阿森纳维持之前的股份结构,现在的情况一定会更糟糕。全资收购球队的时候,克伦克承诺将会把阿森纳打造成欧洲顶级俱乐部,有能力争夺英超和欧冠那种。

问题是阿森纳本来就是顶级俱乐部,克伦克入主之后变成了能争夺欧冠资格的球队,克伦克全资收购之后连欧冠资格都保不住了。

但有一个事实,克伦克全资拥有球队之后,从之前的一毛不拔,变成了愿意给阿森纳掏点钱。这里说的掏钱,指的是球队自身营收之外,克伦克愿意自掏腰包给阿森纳引援。

比如上赛季在转会窗关闭之前,从马竞引进托马斯,是克伦克为阿森纳注资的结果。

克伦克完成收购不久,阿森纳时任ceo加齐迪斯就离任了。当然加秃并不是被开除,而是被ac米兰挖走了。米兰可能喜欢用秃头当ceo,走了一个加利亚尼,就请来一个加齐迪斯。

没有证据表明加秃走人,是因为克伦克的收购。但阿森纳上市,是加齐迪斯主导的。克伦克全资收购之后,阿森纳从股份制上市公司变成了私有企业。

加秃和温格合作了十年,虽然是俱乐部ceo,但是他在球队管理上没什么权利。加齐迪斯主演负责俱乐部的日常运营以及商业开发。

温格离任之后,加齐迪斯理论上成为阿森纳的掌舵者。但这个舵他只掌了不到半年,加秃前往ac米兰之后,阿森纳高层的结构开始变的混乱。

阿森纳的原COO卡文特山转任CEO,理论上他扮演的是加齐迪斯的角色,但是比加秃还没存在感。

这时候阿森纳真正的掌舵者其实是体育总监-桑列伊,他部分承接了温格的权利,可以决定俱乐部的引援。

桑列伊是何许人,他曾经是巴萨的体育总监,地位仅次于俱乐部主席。桑列伊在巴萨的时候主要负责球员转会谈判,内马尔转会巴萨就是他全程负责谈判。

在阿森纳他的主要工作也是这个,问题是温格和加秃先后离队,阿森纳高层权力架构变得非常混乱,桑列伊的实际权力比他在巴萨的时候大。

在阿森纳不长的时间里,桑列伊主要干了四件事。奥巴梅扬的转会谈判,这是温格还在的时候,他的本职工作。推荐埃梅里执教阿森纳,当然决定权在克伦克手里。

任命阿森纳名宿埃杜担任技术总监,取代了阿森纳的足球转会主管-米斯林塔特。桑列伊还主导着阿森纳的引援,8000万分期引进佩佩就是他的杰作。

米斯林塔特和桑列伊同一时间来到阿森纳,两个人最初的工作关系是平级。他曾经是多特蒙德的首席球探,来到阿森纳之后担任引援主管,桑列伊当时的职位是足球关系主管。

在欧洲球探届,米斯林塔特被称作钻石眼。从挖掘香川真司开始,米斯林塔特为多特发现了莱万多夫斯基、奥巴梅杨、奥斯曼-登贝莱、普里希奇、胡梅尔斯等一系列后来的顶级球星。

多特能够掀起青春风暴,力压拜仁拿到两个德甲冠军,跻身欧洲顶级俱乐部之列,米斯林塔特发挥的价值仅次于主帅克洛普。

因为和图赫尔的矛盾,米斯林塔特转投阿森纳。他和桑列伊联手引进了姆希塔良、奥巴梅扬、帕帕斯塔索普洛斯、利希施泰纳、莱诺、古恩多齐、托雷拉和马夫罗帕诺斯,还有前任主帅埃梅里。

后来加齐迪斯离任,桑列伊升任阿森纳的体育总监,和卡文特山共同掌权。阿森纳的高层结构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动,理论上米斯林塔特应该担任技术总监。

但是桑列伊觉得他不合适,两个人在挖掘球员方面理念不合。米斯林塔特引进球员,依靠的是数据统计和技术分析,桑列伊更相信关系和人脉。

米斯林塔特离开阿森纳之后,桑列伊也在2020年被克伦克解雇。传言是他经手的多笔转会,被克伦克认为操作存在问题,甚至有传言桑列伊在转会中吃回扣。

双方最大的矛盾点的就是佩佩的转会,佩佩名气不大,也不算特别年轻,在法甲的表现也不算顶级。这名不怎么抢手的球员,让阿森纳付出了7200万英镑的转会费。除了佩佩之外,托雷拉和莱诺的转会,小克伦克也怀疑有问题。

桑列伊被解雇之后,阿森纳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温格时代的人事结构。阿尔特塔被赋予了更多权利,CEO文卡特山和技术总监埃杜负责俱乐部的运营。

温格时代的阿森纳,没有技术总监、体育总监这类的角色,主教练一言九鼎,甚至连CEO也只是配合温格工作。

温格和阿森纳董事会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甚至连俱乐部的大股东克伦克,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左右球队。因为他不是全资控股,二股东和其他投资者,都在寻求机会收购阿森纳。

温格离开之后,克伦克迅速完成了对阿森纳的收购。这只球队真正的决策者,只有他儿子小克伦克一个人。

阿森纳高层的混乱与内斗,造成了连续几个赛季的引援不力,真金白银砸下去,无法收到效果。

与其将原因归结于桑列伊、埃杜的决策失误,或者阿尔特塔、埃梅里的能力不足。还不如说阿森纳真正的控制人-克伦克家族,没有对这家俱乐部作出正确的引导。

温格为阿森纳董事会留下的是一个财务健康、品牌价值出色,商业潜质巨大的顶级俱乐部。然而温格离队之后,兵工厂的炮火,并没有瞄准正确的方向。

阿森纳究竟还有走偏了多远、多久,我们无法判断。只能希望球队好运,年轻球员尽快成长起来。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