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谈中澳战失利与体能因素有关,强化体能有多重要?

11号门将小宇 11号门将小宇

万众瞩目的国足12强赛正式打响,虽然是面对亚洲劲旅澳大利亚,但球迷心中依旧充满信心。再加上昨晚率先出战的阿曼奇迹般1-0击败了日本队,这更让我们有了些小期待。

但结果是冰冷的,国足吞下了0-3的苦果。从过程来看,前20分钟我们踢得很有侵略性,并且利用持续的冲击力想要抢开局。

只可惜球队整体的体能状况在快节奏的过程中消耗明显,攻守转换过程中,球队防守逐渐开始暴露空挡,再加上中场防守问题严重,球门失守轻而易举。

对手大部分是旅欧球员,虽然合练时间不长,但都是在高节奏联赛历练的球员,所以体能水平和体能分配都要优于国足,以至于后面的比赛基本都被对手“牵着鼻子走”。

抛开双方的实力差距和李铁指导的技战术安排及用人因素,我们与对手在最基础的体能方面有着明显的距离。而这个问题在我国许多体育项目中都存在,体能短板必须要弥补。

恶补体能短板,中国体坛掀起大波

去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有关通知,进一步强调了恶补体能短板的重要性,明确了基础体能测试项目及标准。内容涵盖了BMI(身体质量指数)、坐位体前屈、垂直纵跳、3000米跑等10项内容,成为此后多个运动项目进行体能测试的主要依据。

在当时相关的报道铺天盖地,遭受的骂声和质疑也不断。游泳队的网红傅园慧因在体能测试环节没能达标,而无缘全国游泳冠军赛决赛。包括王简嘉禾,叶诗文等知名运动健将,都是被绊倒在体能这一项上。

只要体测不达标,即使你成绩再优秀,也会被“驱逐出场”。所以许多运动员就表示,关键场次感觉不是在比技术,而是在比体能。

之前的体能训练仅作为技术训练的基础,许多人并没有太注重。而现在体能地位空前提高,加上规定实施初期对结果“一刀切”,这让许多人不太吃得消。

但这次的改革并不是骤然兴起,早在2019年,苟仲文就在不同场合传达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在全国体育系统的一次大会上,苟仲文就举了知名短跑运动员谢震业的例子:在与博尔特、盖伊等全球知名短跑运动员的数据对比中,谢震业的身高和体重并不算最差,可在深蹲、下肢力量和卧推这几项的对比中,他明显处于下风。

与体能训练同步进行,苟仲文更是十分重视高科技力量所带来的作用。一直以来,UFC都拥有世界领先的训练和康复系统,其配备的高水平运动专家、先进的训练和康复理念以及全球领先的技术硬件设备广受好评。

去年他在考察UFC精英训练中心时就表示,“强化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是备战奥运的根本,一定要把工作落实到位,为运动员提供高水平的体能和康复训练。”

此前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无论从奖牌的质量到项目的数量,中国队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新的选拔制度下,00后小将们开始崭露锋芒,体能的训练让田径、游泳等项目取得了各种历史突破,高科技的助力也让许多运动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

熟悉又陌生,体能究竟是什么

体能对于足球的意义不言而喻,2010南非世界杯,韩国队就是凭借自身的体能优势战胜了原欧锦赛冠军希腊队。

克洛普时期的多特为何被人铭记于心,正是球员们疯狂的高位逼抢,真正做到“疯跑流”,这也充分表明了体能在足球比赛中的重要性。

那体能究竟是什么?

对于体能教练而言,把一切专项之外的能力,都归属于体能范畴。而最广泛传播的定义来说,体能就是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运动中的综合反映。

也许有人会说:体能就是心肺耐力,我能轻轻松松地干个半程马拉松,那么我的体能就很厉害;也有人把体能理解为力量、身体控制等。这种对体能的理解有点盲人摸象,只是看到了体能的一部分。

美国体能协会(NSCA)把体能定义为“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即肌力与身体适应,现在几乎成为“体能”的代名词。

NSCA认为肌力素质是其他身体素质的“基石”,事实也确实如此,没有力量素质,其他身体素质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可以说体能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它是指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等各项能力在人体上的综合表现。它是一种能力,但不是独立的,而是集上面所有元素于一身,综合展现出来的结果。

举个例子,为何很多球员要进行瑜伽训练呢?因为体能中的柔韧性对于技术动作的表现、伤病的预防、心理健康等方面有重大帮助,所以他们才会把宝贵的时间花在这上面。

当你通过对体能的训练,拥有了一个平衡的身体状态再去踢球、长跑,玩各种运动专项时,会发现你已经比那些只练专项的人强很多了。但问题就在于,中国足球对于体能的重视程度一言难尽。

对待体能训练,重视程度还不足

关于中国足球的体能问题,印象最深的莫过于2019年亚洲杯淘汰赛对阵伊朗,3个丢球以同样低级的失误出现让人震惊和失望。

冯潇霆回追无果双手叉腰的画面依然记忆犹新,不可否认实力上有明显差距,但体能的落后同样在那场比赛无限被放大。眼下中国球员的个人水平,远远无法与里皮高水平的足球理念相匹配。

现代足球强调的是更高的对抗、更快的攻防转换速度,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对青训队员灌输这种理念。队员们在场上攻防转换往往就在一瞬间,而这需要队员拥有极为充沛的体能。

90年代夺得世界杯、奥运会亚军那拨中国女足中,有许多人不只踢球,还有打篮球、扔铁饼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毋庸置疑。李应发率领的“十连冠”辽宁队,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有高水平的“十大体能数据”加持。

结果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提升,我们却把最该保留的东西丢掉了。取消了“12分钟跑”后的这近20年,许多球员最基本的体能方面都过不了关,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比赛的最后20分钟,各种抽筋、叉腰、站着原地等球。

“足球的跑是10、20米冲刺,急停、变向根本用不着练100米跑”、“你老说速度、力量,足球不是举重队和田径队”,多年来正是这样的言论把体能训练扼杀在半路上。

进入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开始一系列的“改革”手段:引进外援洋帅、世界名帅、世界级球星,直至最后“归化外国球员”,但却没想到应该从最基础、最根本和最决定性的体能抓起。

中小学体育课不练、课余不练,青训不练,职业球员也不练,部分球队的体能情况甚至可以怀疑冬季拉练只是装模做样。这也是为何现在中国足协要大力开展“大练兵”,国家体育总局要狠抓体能,因为再不抓就真的太迟了!

包括像“YOYO测试”、“ 12分钟跑测试”和 “5ⅹ25米测试”等耳熟能详的体能项目指标,开始收集起来进行抽查。这就是为了加大力度督促俱乐部和国字号球员,拥有一个充沛的体能

狠抓体能,铁家军方向要坚持

用一个词来形容球员时期的李铁,那就是“跑不死”。凭借自己充沛的体能,他成功的在欧洲足坛站稳脚跟。所以李铁在去年上任后的首次集训内容很简单,就是狠练体能、增强身体对抗、训练基本功,并且还专门从英国请来体能教练来带国足。

曾有资深足球界人士这样说道:眼下中国球员想要提高,就是去狠抓体能、基本功,再制定一些简单可行的战术。任何复杂的需要连续传导的进攻方式,都与这帮中国队员无缘。

从过往国家队的比赛情况来看,下半场没踢多久,队员就会出现明显的体能下降。

球员脚下速率变慢,甚至于有些人只能通过“散步”的方式来维持体能,倒地抽筋更是常有的事。在面对一些高水平的球队,防守压力大导致队员体能消耗更快,没有了体能的保障,球员更是无暇估计教练员布置的技战术安排。

所以在当时,国家队每天的第一堂训练课便是8000米长跑,而且李铁每一次都会跟着队员一起跑,目的也是激励队员能够努力的完成训练科目。

在40强赛中曾多次出现我们队员体能占优,靠着不懈的跑动硬生生拉开空挡获得得分机会,这样的体能优势在下半场会更加明显。

但进入12强赛后,对手的实力与40强赛完全两个概念,我们队员的体能提升毕竟是“临时抱佛脚”,与澳大利亚的差距一目了然。

昨天阿曼为何能赢日本队,归根到底除了战术的安排,更多的是体能的支撑。

阿曼球员从头至尾的高位逼抢,把配合还不默契的的日本队冲的七零八落。并且在最后对手体能下滑之时,抓住时机打进绝杀进球。相比之下阿曼球员的体能坚持到了比赛结束,而我们只撑了20分钟。

对于国足来说,现在就让其体能水平有质的飞跃显然无法做到,但既然体能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这就意味着这条路我们必须扎实的往前走。只要中国足球选对了方向且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成绩的提升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