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时代终落幕,第六大联赛梦可休

橘猫看球 橘猫看球

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到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杨宗纬「其实都没有」

十一年前,恒大在中国足球最低谷高调入局,气吞万里如虎,囊获8个中超、2个亚冠、2个足协杯和4个超级杯冠军。极度狂热的氛围里,球迷豪言中超已是“世界第六大联赛”。

如今,恒大或将在一片废墟中离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也难言留下什么。

恒大足球场项目难以为继,转手广州城投

覆巢之下

恒大的衰落并不是没人预料到过,但速度之快,还是让人瞠目结舌。去年8月,住建部和央行对房企融资划定了“三条红线”的财务指标,是对恒大这种“高杠杆”玩家的致命打击。

根据中国恒大2019年报,集团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70%),净负债率为159%(>100%),现金短债比为0.6(<1),三条红线全踩被划分为“红色档”,不得增加有息负债。恒大还有个 “负债最高公司”的名头,截至今年6月底负债总额为1.97万亿元。

于是从去年秋天开始,关于恒大的“江湖传闻”甚嚣尘上。先是“金九银十”的全线楼盘打折促销,紧接着是“逼宫”省政府风波,再到今年商票大面积逾期、楼盘停工、恒大财富爆雷,然后就有了如今请求托管广州队的传闻。

没有了,没有财力再搞足球了,更何况是如此昂贵的足球。2015年俱乐部挂牌新三板是一场完全不符合商业逻辑的作秀,却给了我们一窥金元时代中超俱乐部财务状况的绝佳平台。

从招股书涵盖的最早年度2013年,到退市前2020年最后一份中报,广州队累计亏损86.35亿元,各方股东通过注资、借款等方式为球队注入了99.1亿现金。至退市时,俱乐部对集团内关联公司的借款仍有70.19亿。

这仅仅是明面上的注资,并不包括对足校、球场和“桌下交易”的开销,恒大集团实际上对足球的投入远高于以上的数字,投资力度冠绝中国足坛,前无古人,后面也难有来者。

有“马爸爸”背书,恒大淘宝一时风头无两

这样一家足球俱乐部,以少数股权交易估值推算的总市值曾一度超越纽交所上市的曼联,极具魔幻主义色彩。时间给出了答案,从“恒大淘宝”到“ST恒宝””ST广足”,今年3月,广州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终止挂牌。

第六大联赛

之所以称之为“恒大时代”,不仅仅是因为恒大队统治了球场,更在于其引领的金元风潮,为民营房地产行业找到了“财富密码”。富力、永昌、华夏幸福、中赫、佳兆业等大批房企入局,把收割“韭菜”得来的财富再分配一小部分来取悦“韭菜”。

权健、苏宁等民营非房地产企业也来加码,上港、鲁能、绿地等国企不甘示弱,当年中超的确有自封 “第六大联赛”的资本。2010年后的十年间,中超转会净投入累计高达13.85亿欧元,仅次于英超。一个个星光熠熠的名字点燃了沉寂已久的球市,据外媒统计,17/18赛季中超的上座人数一度排名世界前五。

德转2010-2020年世界足坛转会净支出统计

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嗅出泡沫破裂的前兆。2020年初已有22家职业俱乐部退出中国足坛,天海的解散只是一个缩影。逻辑很简单,当母公司遭遇经济危机,大刀只能砍向非主业又耗资不菲的足球业务,天海、苏宁等队的命运莫不是如此。

经济大势的转变远非远非小小政令可以逆转或助推的,无论是中性名还是限薪令,影响的程度都很有限。当俱乐部完全失去自我经营的能力,成为存亡取决于母公司的“厂队模式”,结局便由不得足球层面决定了。

危机还未结束,现存的中超房地产股东中,像恒大一样脚踩红线的还大有人在。一旦事态进展不顺,还会有球队面临存亡抉择

不同于足球文化积淀深厚的欧洲足坛,中国球迷的消费力支撑不起球队开销,而其他潜在买家在面对俱乐部高昂的运营成本和历史负债时,也会望而却步。金元足球的影响,非一朝一夕可消解的。

换言之,我们还“配不上”第六大联赛。

时代遗产

若非恒大陷入困境,这套畸形的足球商业逻辑还会有市场:“老板赔本玩足球可不是傻,他们会从其他地方获得收益。”不错,足球产业很特别,几乎不具备自身盈利能力,却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但现实告诉我们,脱离市场规律太过,架起的空中楼阁终会倒塌。这场资本的狂欢中一个赢家也没有,哪怕是“祖师爷”级别的恒大也难逃宿命。

当年参与金元竞争的企业没个“好”,而优质企业则几乎不碰中国足球,耐人寻味。

今日头条会收购天海?别逗了

某足协领导曾说道:“你们恒大拿那么多冠军有什么用?九连冠十连冠中国足球也上不去啊。”坦白讲,这口锅扣在恒大和这个金元时代是不公平的。

青训羸弱的根源是二十多年来的伪职业化,丢了举国体制的保障,却没建立起市场化运营的机制。单纯逐利的参与方太多,科学的监管太少。如今的一地鸡毛,金元足球的投机者、懒政的管理者和袖手旁观的支持者,没有一方是无辜的。

不过这句话说对了一点,恒大过去十年收割荣耀的辉煌,无法代表中国足球的崛起。恒大的成功只属于恒大集团和支持者,由于缺乏本土代表,甚至连广东足球、广州足球都代表不了,遑论为中国足球找到成功范式了。如果我们依赖洲际冠军维系民族自尊,那这一切不过是披着民营经济外套的另一种急功近利罢了。

如果连足校都留不下,恒大足球还剩下什么?

联赛和国字号并非割裂的两部分。若遵从足球规律,不搞大跃进,不走回头路,本土足球产业做大做强,进而扩大从业者基数,提升从业者质量,国字号水平的提升水到渠成。

以中国的人口和经济体量,并非不能孕育出真正的“第六大联赛”,但前提是拥有职业的环境、良性的经营和更多狂热的球迷。在此之前,找准定位,立足本土,做称职的加工厂,多向已有成功经验的近邻学习才是正途。

教训也是一种宝贵的遗产。中国足球的今天早在20年前便已注定,2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今天要做什么。

若为热土,广州足球的香火定会传承下去。

END

作者橘乐, CFA/CICPA,曾就职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足球管理公司,运营公众号、播客「橘猫看球」

展开更多
打开懂球帝,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