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战术观察:不要中场要锋线,李铁赌对了么?

度过了茫然无措的225分钟后,国足在对阵越南的最后45分钟内将压抑许久的激情全部释放。
从前两战的零射正交白卷,到此役一口气打入三球,李铁的球队经重新定位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尝试了多种阵型和打法后,李铁或许会发现坚决地围绕锋线建队,争取比对手多进一球,有望成为国足在接下来的12强赛中争取好成绩的最佳路径。
1.经验“过期”,连败交学费
经过了比对手更加细致的备战和修整,换来的却是炼狱般的180分钟,国足在12强赛第一阶段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
从40强赛期间的“救火英雄”,到12强赛阶段的“庸才昏帅”,导致李铁跌下神坛的主要原因,就是教练组对于国足在整体定位上的偏差。
首战“低估”了澳大利亚,贸然出击未果后又没有及时退守,遭遇“半渡而击”的尴尬;次战又“高估”了日本,仓促之间摆出的大巴阵沦为笑柄,最后靠着归化球员的集体亮相才挽回一丝颜面。
(图)信心满满地迎战“史上最弱”澳大利亚,国足在猝不及防间遭遇惨败,李铁青睐的“菱钻”体系破碎,战术建设不得不从头再来。
两场比赛至少使用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比赛方式,除了首战前15分钟主动实施的压迫之外,国足在其他时段的“出招”都是被动的应对,这种混乱源于主帅经验不足。
当击败菲律宾和叙利亚时的套路失灵时,李铁匆忙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准备B计划,以至于交出了从过程到结果都乏善可陈的答卷。
2.战术变变变,国足回到原点
首战澳大利亚,李铁沿用了自40强赛后期以来演练成熟的442体系。少帅的初衷是从提升压迫能力、丰富边路进攻套路入手,搭建了一个以菱形中场为支撑的体系。
(图)当没有压迫和控球作为保障时,菱形中场在防守中是弱不禁风的。
在433阵型和三中卫体系交相呼应的时代背景下,菱形442属实是“小众”阵型,它的优势是可以容纳双前锋架构,国足头牌武磊围绕能够得到中锋的掩护,运转时的主要难度在于对边卫和中场的要求很高,镇守两闸的球员要具备包打一边的能力,四名中场需要在有球与无球状态切换时变换位置和打法。
(图)在菱形442体系中,张稀哲和武磊都需要在中路人员密集区活动,他们的有球能力无法应付这种局面。
菱形中场的运转建立在不错的整体技术基础上,需要以强大的跑动能力为支撑。由于在阵型架构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漏洞”,菱形中场不适合作为防反打法的载体,很少有弱队用菱形442来应付实力较强的对手。
参考12强赛第一阶段的赛事可知,国足的体能水平和脚下技术完全没有竞争力。面对玩转欧洲足球节奏的对手,国足在陡增而来的压力面前难以掌控球权,根本无力推动“菱钻”的运转。
3.从禁区到禁区,国足的“钟摆式”前行
首战脆败后,李铁的处境非常尴尬,他不仅要花时间应付外界的枪林弹雨,还要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推出毫无实战经验的B计划。
尽管在任内鲜有尝试三中卫体系的经历,但李铁依然在对阵日本的比赛中尝试了极致的大巴阵型。
李昂出任首发与张琳芃、蒋光太组成三中卫,吴曦在必要的时候会沉入禁区堵漏,构建实际意义上的六后卫防线,对抗能力不错的艾克森回撤打后腰。
(图)放弃中场,国足在对阵日本时的首要任务是堵塞己方禁区。
身后有三中卫封锁空间,吴曦作为“单后腰”的表现要从容许多,摆大巴可能是对付日本队的最优解,却不是对付越南、沙特和阿曼的理想策略。
国足在人员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头重脚轻”特点,死守反击的打法不适合这支球队,他们需要用积极的进攻来为后场解压,争取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多拿分。
(图)对阵日本的最后阶段,李铁已经祭出了四前锋阵型,聚焦于对手的禁区,开始为接下来的比赛做准备。
球员们的体能状态令人担忧,脚下技术能力处于12强中的垫底水平,缺少能够带来稳定输出的边路攻击手,后腰位置存在明显硬伤……国足阵容上存在着多处明显的结构性缺陷,李铁在战术建设方面受到很大的掣肘。
张稀哲领衔的技术型中场难堪大用,这注定了国足无法像征战40强赛期间那样“以我为主”,只能根据对手的不同特点临阵磨枪。
(图)对阵越南,国足后卫直接锋线,四名前锋向前冲击。
连续两场比赛录得远低于对手的控球率,好胜心在疲于奔命的防守中被消弭殆尽,当国足陷入世预赛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时,李铁终于在对阵越南的比赛中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
只带上了6名后卫,多位参加过第一阶段比赛的中场球员作壁上观,摆出了激进的424阵型……
尽管一度被越南的控球打法所压制,国足还是凭借自己熟悉的方式取得了三粒进球,不仅保留了争取出线权的希望,还收获了难得的信心,为接下来争取好成绩奠定了基础。
(图)李铁的变阵看似无迹可寻,实则有一条重要的线索:中场人数越来越少,重心在卫线和锋线摇摆。
先是用五后卫+三后腰对抗日本,后又安排四前锋(第一波换人又换上三名攻击手)对撼越南,李铁战术的重心在两个禁区之间跳跃,要么就是多上后卫摆大巴,要么就是堆积前锋打冲吊。
不同于单场定胜负的杯赛博弈,12强赛的特点更接近于“联赛”,国足只有在进攻方面下功夫,才能争取更多的积分,堆积前锋的策略显然更加实惠。
此外,由于防线和后腰位置实力不足,可供选择的前场球员较多,“以攻代守”不仅能够转移压力,也是突出国足优势的可靠手段。
(图)张玉宁取代杨旭,李铁搬出了里皮的战法,同时又增加了刘彬彬来支撑边路进攻,表现出了很强的争胜欲望。
4.致敬里皮,暗夜中的最后曙光
早在40强赛的起步阶段,里皮便发现了这支国足的特点所在,意识到了扬长避短的重要性。里皮打造的前场三叉戟由艾克森、武磊和杨旭组成,边后卫负责侧翼的攻势,韦世豪作为替补奇兵改变边路攻防格局。
唐淼遭遇重伤,张稀哲、吴兴涵和尹鸿博等人无法适应12强赛的强度,蒿俊闵的体能又难以支撑全场,李铁为双前锋体系构建的中场运输线坍塌,不得不回到里皮时代的三前锋模式上来。
(图)三名前锋合力取得进球。
(图)艾克森和张玉宁相继离场,武磊连续取得进球,“海港连线”瞄准的是就是越南防线后点区域的短板。国足教练组的备战工作是值得认可的,武磊和张玉宁的表现证明了现阶段“以攻代守”是可行的。
不同于传统4231或433体系中1名中锋+2名边锋的前场配置,里皮直接在阵型顶端安置三名“前锋”,希望他们能够在前场形成合力。
李铁延续了恩师的思路,艾克森、张玉宁和武磊联手打进破局进球,展现出了这种架构的威力所在。
在三前锋的身后,李铁还赋予了边锋刘彬彬和韦世豪重任,表现出了更强的求胜欲望,对阵越南的胜利便是对其冒险精神的最好奖励。
朱辰杰和王刚相继受伤,原本就不够稳固的国足防线再遭打击,但脚疼医脚的方式显然不适合这支球队。接下来面对沙特(以及阿曼),国足不能像此役的上半场一样背上想赢怕输的包袱,李铁和弟子们需要珍惜绝杀带来的士气加成,通过“以攻代守”的方式再争三分。